要知道平时他们作威作福惯了,这时候让他们收敛是很不容易的。且不说这些官兵们在一些地方大吃大喝不喜给钱,懒懒散散的几乎是随着自己的性子爱去那里就去哪里,完全没有约束。然而现在,叶晓给每一队人都划分了他们的辖区,封开管理。这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队他们做了极大限制,像以前那种大摇大摆就那就去哪儿的巡逻,实在是没法比。
另一个就是严查纪律,以官谋私的榨取民脂的行为被叶晓严令禁止。
刚开始这些人也不觉得什么,我做事你怎么知道,依旧我行我素。
叶晓怎么会没办法,专门设立了一个百姓检举的箱子,若发现了官府执法中的什么问题,可以在那里进行投诉。
这样一来,事情就得到了很大的解决。
一些百姓在看到这些官兵们吃饭后掏钱的举动甚至都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当然,有些关系好的商户自然是谦辞谦辞,这些官兵们一点福利都没有那也不行啊。这样一来,就让衙役这种活计成了一个又吃苦又累的活。许多人都不乐意了。
为此,叶晓便合理的提高了所有人的俸禄。在原有的基础上每月提高了二十文。其实这已经是相当不错的福利了,也几乎没有人有怨言,尤其是一些新招来的人,对于待遇的提升更是不亦乐乎。
对于叶晓后来有什么事情办不下来,办事效率都提高了很多。
兴建集市,货物流通。在前期来看,实际上这是一个很深的坑,官府要不断的在里边进行投资,且没有多少回报。但是叶晓很清楚,后期的建成会对民生有多大的好处。而且,一旦建成资金就会慢慢的回流,简单地说,后期的集市越繁华,官府从中获的的利益也就会越来越多。
如果说之前,叶晓绝对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两座银矿的大丰收已经让卫山县的行政资金完全不再是问题了。但是,这也就是叶晓,换了别人,绝对不愿意将刚刚送来的利益完全投入到民生和卫山县的建设中区。
一旦卫山县一年的收益直接翻过一倍,这是多大的政绩?而且,能从其中牟取多大的利益。实在是让所有人都眼馋的事了。
所以,即使是别的地方发现了两座银矿,最终好的也只能是官府,对民生并不会产生好处。
这个新建的工商部门叶晓交给了曹生来办,首先是曹生的资历足够生,再加上卫山县几乎半数的读书人都是曹家所办的青山书院里出来的。再召集人才上,曹家是绝对能帮上忙的。
一些读了书还不错的苗子,最终还是在家里种地。但是这一政策让以前一些还不错的生员有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再也不会让那些苦读了多少年的墨水烂在黄土地里。
这一个多月下来,叶晓足足瘦了十斤。
这是一件稀奇事,几乎所有人在当了官之后都是开始逐渐地的发福,且不说会不会变得膀大腰圆满脸横肉。起码不会变得更瘦吧。
这些天来,公孙莹几乎是像个贴身丫鬟一样的照顾着叶晓。
在公孙莹的心底,一些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开始慢慢的被动摇,改变。
试问天下,有多少官员能够像叶晓这样。即使是她心中那个始终伟岸和蔼的身影,她也开始慢慢地自问,是不是真的是他们错了。龙成武一身令下的上百人头,他们到底是否该落得如此下场。
那些朝堂上的柱梁在他们手中所过的银子随随便便就是数以万计。在那些朝廷二三品官员的手中,有几人敢说自己的手里每年没有流过十万两银子。。
这些天,这些寻常百姓她见得比以往更多,比以往更真实。那些官员哪里来的银子,一个县几万人,一个州数十万人,一个道数百万人。全天下亿万计的百姓,最终只不过养着那座大殿里的所有人。可是,那些人里边到底有多少人是真的胸怀江山社稷,心系天下黎民。
可是,就这么一个县,在叶晓的治理下,开始慢慢的,慢慢的改变着。仅仅是因为他一个人,像是呵护着一颗幼小的树苗,待它成长。也许他的清廉,他为百姓的废寝忘食,甚至会让一些上位者当做是傻子。这一切到底值不值,说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