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五百零一章 生命智慧二(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但惠子有点没事找事,总想在语言与辩论上,在庄子这里找便宜。于是,他把一个主观感受的东西,拿来当成逻辑辩论的主题。

    庄子一听,这是要叫板啊,那么,来吧。他又采取了诡辩的技巧:“就像你说的,我固然不是鱼,但是,归根结底,你也不是我啊。你怎么判断,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由主观到主观,我看你怎么说?估计,惠子当时愣那里了。

    为了保持辩论议题的约束性,中国古代产生了公孙龙的白马非马论、坚白论等光辉的篇章,但我们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总不重视它们。这是为什么呢?

    我估计,与两种因素有关。第一种因素,与我们的语言有关。我们语言是由单个的文字组成的。每一个字都有其独立的意思,当它们组合成一起的时候,除了复合性含义以外,其每个字的单独意义,并没有简单地消失。假如两字词,比如“意思”这个词,就显示出汉语的这种整体交叉特点,出现的模糊性。

    “意”是意识,“思”是思想。这两个字各有含义,内涵与外延都有区别。但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意思”这个词,表现出的含义就比较模糊了。比如,可以表现出这两个字内涵和外延之和,泛指一切的主观感受与思维想象。也可以是这两个字表达内涵与外延公共的那一小部分交集,也就是含义重合的那一小部分。也就是,进入思想的意识内容。没有意识反应的思想是别人的思想,没有思想内容的意识只是模糊的感觉。

    如此一来,中国词汇的解释,就出现了不精确的麻烦。比如下面这一段话。

    “你这是什么意思?”

    “我就是意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