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名隐士的前半生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百零一章 多闻多不信(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最让我受打击的,是下面这句话。

    “上士一决一切了,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

    上士这个词我知道在这里的意思,但不由自主地想起部队的职务。那是我的青春,那是最热血澎湃的日子,那里曾经有我的兄弟,现在散落四方,如同水上浮萍,青春去也。

    原来我们中队,习惯把给养员叫做上士,最开始我听不懂,班长们为什么这样叫他。后来时间久了,才知道,那是原来部队的一个军衔。原来部队战士的军衔,从下到上分为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上士,大致对应服役年限为一至五年,最高档次是志愿兵,如同我的班长。

    后来,当我入伍后,已经更改了军衔了,除了列兵和上等兵还保留外。其它称为士的,都全部改为士官,志愿兵也改为士官了。

    过去部队买菜的,一般都是资格最老的兵,他其实是掌管着部队的伙食质量。一般是由最老的上士担任,所以这个称号就被习惯性地保留了下来。其实,在部队正规的叫法是:给养员。

    采买运送和保管给养,是部队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个工作是个肥差,主要有三个好处。第一个,不用参加日常训练,身体上轻松,蹬个三轮车就出去了。第二,自由,长期在花花集市里跑,接触的人多。有时,我们战士十天半个月不出去,外面的世界有多么的精彩,都来自于上士那张嘴里了。第三,有油水。这个采购工作,基本上都是有油水的。市场价格是灵活的,要用心思在里面抠点钱出来,那还不容易。

    正因为这样,所以,上士这个工作,基本上是奖励性的。如果一个战士,干的时间太长,有功劳有苦劳,也没当上班长,人还算灵活的话,部队干部就安排他干一年上士,算是安慰奖。

    有时,这个奖励,会改变命运。

    当时,我们兄弟部队发生了一个重大事故,一个中队,几乎全部报销,仅留下一个上士和一名探家回来的战士。

    那件事情所总结的教训是特别多的,我们也反复学习过。那是在十堰大山里面,一个中队守着国家一个炸药库。

    这个炸药库是一个武器工厂的仓库,当然有工人出入。我们武警战士就专门负责外围保护,不是工厂的职工,严禁进入库区。时间混久了,工人也熟悉了,所以哨兵对他们,是否有出入证,也就没严格检查了。想是本厂职工,也没什么破坏活动。

    进入库区,必须有工厂签发的出入证明,一事一签。需要领炸药的,就凭证明进来,不领炸药,就别进来。当然我们哨兵,除了库门验证以外,主要负责周边,防止有外人来搞破坏。据说,那个仓库面积达几平方公里,在一个山洞里面,山已经被挖空了的。

    那个武器工厂里有一个工人,与同厂一个女职工搞婚外恋,被工厂发现了,给了他处分,逼他与女职工分手,毕竟双方都有家庭,这是不道德的。

    但这个职工怀恨在心,总想报复工厂。一天,他混入仓库,哨兵看到是本厂职工,是熟人,就放他进去了,也没搜他的身。按规矩,所有进出的人,都要搜身的,不准带任何艺作品,不要太相信它的形容。

    但看了最强大脑后,知道,真有这种人,根本不是夸张,过目不忘、快速识别的能力,算是见识了。

    但即使像他们那样,也达不过阿难的高度。因为,阿难,凡是他听到过的,都不会忘,这是终身的不忘。这基本上超出了现代心理学的定律。

    我们的大脑,在记忆的同时,也在遗忘。如果没遗忘,我们就不会对新的信息,保留着记忆的活跃状态。但没遗忘的东西,偶尔只是出现在梦中,并且变了形。

    他的记忆,却是精确记忆,佛陀的话,可不能随意复述的。但就是这样超级聪明的阿难,几十年跟随佛陀生活,也没有在佛陀在世时,真正悟道。看样子,悟道的智慧,与我们所说的聪明,关系不大。

    因为,当时佛陀的弟子中,聋的、瞎的,都有悟道的高手。所以,阿难在第一次集结经典时,没资格参加。最后他在大迦叶的激励下,最终开悟,才获得了参加的条件。

    若没有他的复述,就没有今天如此丰富浩繁的大藏经了。可信度及权威度,经阿难口里说出来,就如同佛陀在世的复读机了。

    那么,可以推断,按当时阿难的条件,他才算得上中士多闻了,我按这标准,估计连中士都差得远。

    弘学引用了一些话和解释,他说中士闻佛法后,大概的目标就是成为自了汉,发不出大悲心,成不了菩萨,最多成为一个罗汉。

    罗汉就是多闻的最高境界了。当然,这个境界,对我今天来说,也是高不可攀。

    下士是不信的,他们即使信佛,也只是迷信。拿些香火,求菩萨保佑升官发财、福寿平安,这是贿赂吧。但,毕竟也种了一点与佛的缘分,并非完全无意义。

    夏虫不可以语冰,下士因为自己的见识,自己只能理解可以感觉的东西,所以不信。我要不是李茅跟我解释,自己看书思考,量子力学的一些基本概念,我是根本不会相信的。因为,它离我的经验太远。下士,只相信可以感受的经验。这样算来,我也是下士的一员。

    当年孔子有一个传说,虽然不一定是真的,但意义还是正确。

    孔子有个学生,正在门外扫地,外面来了一个人问:“你是儒生吗?”那学生答:“是的,我是孔子的学生。”

    “听说孔子是天下知识最多的人,你们还说,一事不知,儒者之耻,那么,应该什么都知道。我问你一个问题,可以吗?”

    “你问吧”。

    “你说一年有几个季节?”

    “四季。”

    “那你答错了,一年只有三个季节,怎么会有四季呢?你学得有问题。”
第四百零一章 多闻多不信(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