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是一段金戈铁马、荡气回肠的铁血时代,一部精彩纷呈、气吞山河的《三国演义》更是让它在整个东方都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那一个个叱咤风云、震古烁今的英雄豪杰,那一出出足智多谋、神鬼莫测的兵法韬略,那一场场气势磅礴、惊心动魄的战役,那一段段脍炙人口、可歌可泣的故事…都已经深入人心、无需多言,这些,无不让我们后人为之向往、憧憬、迷醉,然而,三国除了气吞万里如虎的英雄史诗,还充满了种种惨无人道、惨绝人寰、惨不忍睹的惨剧,对此,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数据得以管中窥豹:
东汉一朝,华夏全国人口峰值约为6500万;
东汉末年,华夏全国人口约为5500万;
魏吴蜀三国鼎立之势形成时,华夏全国人口约为2300万,其中,曹魏约1300万,孙吴约550万,蜀汉约400万;
三国统一时,华夏全国人口约为3000万。——注:这些人口数据除了官府登录在籍的,还包括被豪强地主霸占或荫庇的徒附、宗族、宾客、家丁、部曲、奴仆、佃户等人群和屯户、兵户、吏户、逃户、漏户、隐户等以及属于华夏人的非汉族人口等未被官府登录在籍的人口。
通过以上数据,我们不得不明白了一个触目惊心的事实:从东汉末年的天下大乱到三国之势形成,华夏全国人口从约5500万剧减至约2300万,人口损失率高达骇人听闻的约58%,考虑到在这几十年内还有人口不断地出生,因此,在这几十年内死亡的人口总数肯定要比“约5500万减约2300万”更多,因此,人口损失率足足达到三分之二。换而言之,生活在东汉末年的华夏人,三个就要死掉两个。“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正是三国时代的另外一面。面对如此惨剧,连雄才大略、铁石心肠的曹操都情不自禁地发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感叹。
也许有读者朋友认为以上数据“太夸张了”,甚至怀疑“怎么可能会死这么多人”,在此,读者朋友们必须分清楚“战争”和“战乱”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战乱不等于战争,战乱不但包括战争本身,还包括战争带来的社会动乱,战乱的波及范围比战争更大,影响比战争更广、更深远,死于战乱的人远远超过死于战争的人,实际上,死于战争的人只是死于战乱的人的一部分甚至一小部分。就以三国时期举例,在那段混乱至极的动荡岁月里,交战各方的军人死亡数量顶多达到百万级,死于战乱的平民则达到千万级,平民死亡数量是军人死亡数量的十几倍乃至几十倍,可以说,死于战乱的人足足超过90%是平民,死于战乱的军人只占死人总数10%都不到,两者相差十分悬殊。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原因很简单:交战各方的军队出动几万人、十几万人、几十万人展开厮杀,造成的人员死亡数字固然很大,但跟战争带来的战乱相比完全就是小巫见大巫。所谓的战乱,指的就是因为战争而导致的社会秩序的大面积崩溃,劳动生产遭到大幅度的破坏,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都随之沦丧,广大民众无法进行正常的劳动生产,加上交战各方为维持统治、进行战争而必然会对其控制区内民众进行敲骨吸髓的盘剥压榨,从而使得广大民众陷入饥寒交迫的水深火热之中,劳动生产停顿造成粮食不足,随之产生大面积的、大规模的饥荒,伴随着饥荒的还有大面积的、大规模的瘟疫疾病以及因为无法无天而无恶不作的谋杀、强奸、抢劫等各种犯罪行为和火灾等,尤其野蛮军队、溃乱军队、匪盗贼寇等对民众的屠杀作恶,其破坏性更是巨大无比、令人发指。因此,死于战乱的人里只有一小部分死难者是被杀死的(包括死于敌方军人攻杀的军人、死于军人杀害的平民等),绝大部分死难者其实是饿死的、病死的、冻死的、累死的间接地死于战乱。
除了这些,由于生产力的落后和科学的不发达,那时候的天灾也是非常可怕的,破坏性极大。比如,因为汉朝常年跟匈奴打仗,所以使得草原上的鼠疫被带进了中原,从汉武帝时开始,中原地区基本上每隔二三十年便会爆发一场大瘟疫,这种烈性传染病在那个年代完全就是无药可救的绝症,一旦传染开,就像野原上的野火一样铺天盖地、势不可挡,夺走无数人命;东汉末年时,大规模的蝗灾、大规模的黄河决口、大规模的长江水灾、大面积的旱灾、大地震…一场接着一场,没完没了地爆发,每场天灾都会导致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尸横遍野。
我们只记得那些帝王霸主、英雄豪杰,可曾记得成就他们大业的那些累累白骨?在那个时代,千千万万的普通老百姓连最基本的生存权都没有,诸侯们、军阀们为了所谓的“大业”,几乎个个都是心狠手辣、草菅人命、滥杀无辜。曹操、孙权、刘备等众多枭雄为了争霸天下,不可避免地把老百姓当成了一种用于战争消耗的“资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战战都展示着那些人杰的非凡才能,同时,战战都沾满无数老百姓的血泪。官渡之战,袁军被曹军“斩首八万、血流盈沟”;赤壁之战,曹军被孙刘联军杀得“着枪中箭、火烧水溺者不计其数”;夷陵之战,蜀军先把吴军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吴军后又把蜀军杀得“死尸重叠、塞江而下”。这些被带领上战场、被驱赶上战场、被哄骗上战场的军人哪个不来自老百姓?一场场可歌可泣的大战下来,民间要有多少老百姓妻离子散、骨肉分离、家破人亡、白发人送黑发人?众所周知,三国最终被西晋统一,西晋之后却又陷入了“中原陆沉”时期,那正是因为三国时期和八王之乱时期导致华夏内地人口锐减,当权者不断地把北方游牧民族引进中原地区,想要以此增加中原地区的劳动力,结果却引狼入室,最终酿成了更大的动乱。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我们津津乐道于金戈铁马、天下大乱的历史,不喜欢和平安宁、天下大治的历史,为什么?因为在我们看来,天下大乱的历史“才带劲、才热血”,天下大治的历史“太无聊、太沉闷”,军队杀伐征战让人热血沸腾,百姓安居乐业让人索然无味。我想,持有这种观点的我们可能忽略了一件事:那些“历史牛人”的大业都是用无数死人白骨堆成的,那些“热血沸腾的天下大乱时期”恰恰是尸积成山、血流成河的人间地狱。我们对三国时代心驰神往,希望自己成为那个时代的一员,但是,如果身处那些“历史牛人”的麾下或者生在那段“热血沸腾的历史时期”,会怎么样呢?答案是网上的一个帖子:那个帖子有两张图片,第一张是电影《生化危机》某个画面,女主角爱丽丝威风凛凛地站在一个高处,密密麻麻、面目狰狞的丧尸团团地包围了爱丽丝,英姿飒爽的爱丽丝正准备大开杀戒,一个箭头指向爱丽丝,配的文字是“生化危机爆发时,你以为你在这里?”;第二张图片跟第一张图片一模一样,唯一的不同是图片中的箭头指向丧尸群里某个丧尸“其实你在这里”。这个帖子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看帖子的众多网友,你以为生化危机爆发时,你会是大杀四方、所向无敌、奇遇不断、永远不死的主角?错了,你在那时只是无数丧尸里的一个而已。这个答案也是我们刚才那个问题的答案:假如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身处历史上某个乱世,你我绝不会成为时代的“主角”,只会成为荒郊野岭间无人问津的无数孤魂野鬼之一,只会成为那些“历史牛人”用来缔造所谓丰功伟绩的无数死人白骨之一。正如《射雕英雄传》里郭靖对成吉思汗说的那话:“大汗你是成就宏图霸业了,但世间不知道为此流了多少孤儿寡母泪。”
三国,是一段英雄辈出、波澜壮阔、充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大风起兮云飞扬的时代,也是一段充满腥风血雨、刀光剑影、死亡和苦难的黑暗时代。
“比起所谓的宏图大业,我更在乎的是挽救无数同胞的生命。”——主角语。
一、本书故事情节建立在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基础上,不建立在三国史料的基础上,各色历史人物的人设、性格、背景都以演义小说为基准,比如,刘备在演义中是非常仁义的,那么,本书中的刘备就是“大仁大义的真君子”而不是“假仁假义的伪君子”,诸如此类等;
二、本书故事情节与现实世界无关,没有任何政治隐喻或政治影射;
三、本书故事情节不存在违反科学的鬼神妖魔因素,关羽只是一员有勇有谋、文武皆备、忠义无双的名将,不与“武圣”挂钩;
四、本书中的人口数量和军队人数以客观现实为基准,不以过于夸大、脱离事实的演义为基准,比如,参加官渡之战的袁绍军是实际中的约11万人而不是演义中的“七十万大军”,参加赤壁之战的曹操军是实际中的约20万人而不是演义中的“八十三万大军”,诸如此类等;
五、“苍生至上,仁者无敌”是本书的主题和宗旨,也是本书主角的信仰和原则,本书主角在竭尽全力地挽救同胞生命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身不由己地被卷进争霸天下的大势。可以在此提前剧透,由于各方面的客观原因,主角既没有投效曹魏、孙吴,也没有投效蜀汉。
汉末三国时期十起标志性大事件的时间:
西元184年(东汉光和七年/中平元年),黄巾起义;
西元200年(东汉建安五年),官渡之战;
西元208年(东汉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
西元220年(东汉建安二十五年),曹魏建国,东汉灭亡;
西元221年,蜀汉建国,夷陵之战;
西元229年,孙吴建国;
西元249年,高平陵事变,魏国大权落入司马氏手中;
西元263年,魏灭蜀,蜀汉灭亡;
西元266年,晋篡魏,曹魏灭亡;
西元280年,晋灭吴,孙吴灭亡,三国统一。
下面,开始我们的故事。
——————
时间:西元181年,农历辛酉年,大汉(东汉)光和四年,一月一日,清晨;
地点:大汉(东汉)帝国的国都,洛阳。
寒意料峭、滴水成冰,旭日东升、霞光万丈。位于城内某处的一栋简朴典雅、清幽宁静、充满书香氛围的府宅里,一名年近三旬的男子正在内院天井中满怀焦躁、忐忑、期待地来回踱着步子,此人长得面如璎石、鼻若悬胆、目似深潭,颌下五柳长须,满脸文气、浑身和气,梳着这个时代的四方髻,发髻以辐巾裹之,身着宽大飘然的襜褕长袍,脚穿轻便暖和的软袜布履,整个人峨冠博带、高髻广袖,显得文质彬彬、风度翩翩,一看便知此男子是一位蕴藉儒雅、饱读诗书之士。
此男子正是以四岁那年“孔融让梨”而闻名遐迩的孔融,乃孔子第二十世孙、当代名士,显而易见,他正在等待着什么。
时间一点一滴地过去了,就在孔融心中越来越感到七上八下时,“哇”一声清脆响亮的啼哭猛地从正房寝室内透窗而出,但随即戛然而止。孔融心头怦然一动,他举目仰望,只见碧空如洗、万里无云,旭日东升、皎月西落,正是“日月同天、交相辉映”的祥瑞吉利之景。
第001节 孔明出生(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