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就安静地坐下逗黄狗玩去了。
    老翁应大伯跨上竹筏,挥起撑篙,竹筏徐徐而去,用钢铁包嵌的撑篙头插到水底岩石上,发出铿锵的金属碰撞声。
    陈金山还意犹未尽,心有不甘地冲着竹筏离去的方向,大声喊道:“你们桃花寨在哪里?我下次去找你们。”
    只听见前方远去的竹筏上飘来一阵回音:“就在桃花山的桃仙岭上,一定要来,我们等着你……”
    接着就是传来一串银铃一般的欢笑声……
    陈金山还怔怔地站在溪水里,眼巴巴地望着已消失的竹筏方向,眼珠子都好像快要掉下来了,一动不动。
    黄道真冲着他大声喊道:“还看什么看?快上来把衣服换了吃饭,今天我们去桃花山上看看,回来再过我们的三月三。”
    三月三,传统的上巳节,在魏晋时代,这可是个大日子。
    人们相邀亲朋,散坐于风景秀丽的流水旁边,将酒斟于带有双翅的酒杯即“羽筋”内,令其顺着宛曲的流水漂浮流动,酒杯停在谁面前,谁即饮酒作赋。
    曲水流觞,谈玄论道,潇洒高逸,将生命融于自然之中,以诗歌来表达性情自我,与天地融为一物,这就是魏晋之风骨。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就在黄道真和陈金山坐在船头,摆好热汤干粮准备吃早餐时,上方却又传来了铿锵清脆的撑篙声。
    只见刚才那位老翁应大伯,独自一人撑着竹筏,徐徐而来。
    到了跟前,应大伯递给黄道真一只竹筒和一包用桐叶包裹着的东西,微笑着说道:“这是刚才的石兰姑娘,托我送给你们的苗家米酒和五色米饭,三月三快乐!”
    黄道真连忙接过致谢,用桐叶包裹着的五色米饭外面,还透着微微的温热。
    黄道真恭恭敬敬地请问应大伯道:“应大伯,有个叫桃花源的村庄,您知道怎么走吗?”
    应大伯笑着道:“我不知道,这一带山里只有一个桃花寨,从没有听说过有桃花源的,年轻人,你是不是把桃花寨错记成桃花源了?”
    黄道真道:“没记错,应大伯,是一个汉人居住的村庄。”
    应大伯道:“那我就不知道了,真没有听说过,年轻人,还是赶快回去吧,顺着桃花溪的流水一直往下走,就会到沅江的,这个地方不要多呆了,很古怪的,连我都会经常找不着方向。”
    黄道真:“……”
    看到黄道真有点莫名地傻在了那里,陈金山赶紧抢上一步说话:“应大伯,那去桃花寨怎么走?还麻烦您告诉我们一下。”
    应大伯很热情地道:“这我知道,就从里面桃花溪源头上去,沿着一道裸露着山岩的岩石带一直走,莫走偏,翻过一道山梁,然后再上去就是了。”
    应大伯很认真地继续道:“还有,年轻人,这里要小心,前面桃花潭里的黑白鱼千万不要去抓,更不能吃。”
    黄道真大吃一惊问道:“为什么?”
    应大伯哈哈一笑,摇摇头,不再回答,挥篙离去。
    小小竹筏,顺流而下,很快就消失在桃花溪下方,只留下他那高亢嘹亮的渔歌声,在桃花溪山谷上空久久瓢荡:
    “每日下沅江,不为逐波浪,只为亲绿水,乜眼看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