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当他听完老禅师完整的心经,脑海里一些障碍居然消失,不敢说不好说不能说的阻碍轻而易举的被自己所瓦解,那是一个莫名其妙的过程,但绝对是受无欲无求所影响,因为这四个字对他的触动最深刻。
当然,他所感触的所谓的无欲无求不过是对不敢说不好说不能说的阻碍,他能站在禅室内,本身求得就是心安。
诵经完毕,老禅师又问,“居士所为何来?”
董杰伦的神色已经不似之前,却没有马上开口,可以说不代表可以乱说。
斟酌片刻他也学着合什礼拜,说,“为求禅师解惑而来,常闻佛门公案三心不可得,我患得过去心患失现在心,还求禅师解惑助我破除虚妄。”
《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时间上有过去、未来、现在之说,但人心不应该有时间上的过去、现在、未来分别。
过去心就是我们曾经历过的种种事情,酒后会有想当年的豪迈,挫折时会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悲伤,我们总会留恋过去,恐惧过去,诅咒过去。
未来心会想未来,事业前途官财两运。
网络语是过去的事情你可以不忘记但要放下,人不要活在未来只在当下。
董杰伦显然不可能提及南柯一梦,是以把前世当做过去心,把今生当做现在心,患得过去患失现在,其实是恐惧未来,也就是说三心俱得。
真定禅师闻言轻阖双目,哪怕睿智如他,第一感觉上也以为董杰伦似乎要来斗法辩经——既然知道佛门公案,知道三心不可得,却提出患得患失,以此来求破虚妄。
但老禅师到底阅尽人心且佛理渊博,观他入室至今行止并无半点骄纵,佛龛前顿首礼拜虔诚至极,自家面前叩首毅然无悔,心中就有些思量,转眼间疑惑又生。
纵然非佛子,亦可言经禅,三千世界法,只渡有缘人。
既然说出三心不可得,虽不是信众也算初窥佛理,言行举止又不逾越,心还虔意还诚……
真定禅师眉头轻皱,看了沙弥一眼,沉默半刻,说,“德海,给居士论一番禅宗打坐非参禅公案。”(清净觉圆悬智镜慧鉴精真道德融)
佛门尤其是禅宗最重悟性,纵然公案齐备悟不到就是悟不到……但公案却要倒背如流。
沙弥德海合什礼拜禅师,对董杰伦再拜,董杰伦连忙还礼。
沙弥遂道来公案——慧能禅师见弟子整天打坐,便问道:“你为什么终日打坐呢?”
“我参禅啊!”弟子回答道。
“参禅与打坐完全不是一回事。”
“可是你不是经常教导我们要安住容易迷失的心,清静地观察一切,还告诉我们终日坐禅不可以躺卧吗?”
慧能禅师说:“终日打坐,这不是禅,而是在折磨自己的身体。”弟子感到很困惑。
慧能禅师接着说道:“禅定,不是要整个人像木头、石头一样地死坐着,而是要使身心达到一种极度宁静和极度清明的状态。离开外界的一切物相,是禅;内心安宁不散乱,是定。如果执著人间的物相,内心就会散乱;如果离开一切物相的诱惑及困扰,心灵就不会散乱了。我们的心灵本来很清净安定,只因为被外界物相迷惑困扰,就如同明镜蒙尘,活得愚昧迷失了。”
弟子躬身问道:“那么,该怎样去除妄念,不被世间迷惑呢?”
慧能禅师说道:“思量人间的善事,心就是天堂。思量人间的邪恶,就化为地狱。心生毒害,人就沦为畜生。心生慈悲,处处就是菩萨。心生智慧,无处不是乐土。心里愚痴,就处处都是苦海了。”
“在普通人看来,清明和痴迷是完全对立的,但真正的人却知道它们都是人的意识,没有太大的差别。人世间万物皆是虚幻,都是一样的。生命的本源也就是生命的终点,结束就是开始。财富、成就、名位和功勋对生命来说只不过是生命的灰尘与飞烟。心乱只是因为身在尘世,心静只是因为身在禅中,没有中断就没有连续,没有来也就没有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