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摇摇头,却没有说话。
于谦心想,退兵之策是核心机密,能跟你这毛头小子说吗?更何况,自己确实还没想好退兵之策。
现在朝廷乱成一团,到底是南迁避让还是留下死守,两派的人争得不可开交。皇帝又举棋不定,因为现在的人马要防守京城,有相当难度,让皇帝留在一个很可能守不住的城里,兴许会成为第二个被俘虏的皇帝。
所以现在,最关键的问题是,陆铭提到的退兵之策!
如果没有让皇帝安心的退敌良策,就算我喊破嗓子坚持京城死战到底,皇帝也未必听我的。
必须要提出能让皇帝都觉得有把握的退兵之策才行,可是,这退兵之策,自己到哪去想啊?
于谦虽然是兵部尚书,却是个文官,这之前从来没有领兵打仗的经验,也没读过什么兵法,完全是凭着一腔热血提出坚守京城。
此刻,时世把他推到风口浪尖,作为主战派的领袖,他必须想出一条足够好的退敌之策。因为京城主战和主逃两派吵得不可开交,他如果不拿出有说服力的退敌之策让皇帝放心,皇帝只怕不会采信他的意见,那时,主逃派就会占上风,皇帝就会决定南迁,就像当年北宋面对金军入侵一样,抛弃半壁江山。
于谦心里想着,表情古怪的瞧了一眼陆铭。
陆铭顿时明白了,这里面涉及当今最核心的军事绝密,如何能对外人道哉?
其实他也只是随口一问,问了之后也觉得不大妥当。他就是这么个随随便便的性子,想到啥说啥。于是马上拱手说道:“抱歉,我多嘴了。”
于谦忽然心头一动。心想,这小子古里古怪的,居然能探听到这么核心的消息,知道蒙古大军要偷袭京城。说不定是凭借他的某种神秘力量。
不久前,这小子被父亲谋反案株连处斩,刑场喊冤,居然真的周身燃起大火,却不被烧伤,都说他是得到上天眷顾的人。
这样的人肯定与众不同,上次自己先前没听他的意见,差点酿成大祸,这次问问他的意见,或许就有好办法也未可知。
想到这,于谦赶紧道:“陆公子……”
陆铭见于谦神情古怪,欲言又止的样子,不禁好奇地瞧着于谦。
于谦踱步上来,到了他面前,说道:“公子是否研读过兵法?”
陆铭下意识的想摇头,可是心念一动,心想,我虽然没有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吧。所谓的兵法也不是什么稀罕东西,自己看了那么多话本小说,除了公案小说,也有不少前朝战争的故事。再说了,历朝名将,有几个是从小学兵法的科班出身?大多是半路出家,直接领兵打仗,战斗中学兵法,河水里学游泳。
至于什么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自己也是烂熟于胸的,所以算个半吊子。更何况自己一生武学,真要领兵打仗,也不见得就比那些历史名将差多少。
听于谦问出这话,难道是知道自己会武功,想让自己领兵冲锋陷阵?这个自己还是能做到的。
所以陆铭也是当仁不让,拱手道:“兵书倒也读过,算不得精通,若是领兵打仗,两军阵前取几颗蒙古大将的人头倒也不是难事。”
于谦笑了,他其实并不知道陆铭会武功,还以为陆铭在吹牛呢,看他文质彬彬的样子。而且他在意的是兵法,问道:“我正在苦思退敌良策。既然公子精通兵法。能否坐下来说说你的退兵之策?让我做个参考。”
陆铭点点头,重新回到了交椅坐下。说道:“其实我也没什么退敌之策。我只是想说,如今国难当头匹夫有责,我虽然是个书生,也愿意报效国家。若是大人有用得着我的地方,尽管说一声。”
于谦笑了:“公子过谦了,公子问我是否有退敌之策,想必公子肯定对这个问题有过深思熟虑的思考,不知能否说出来做个参谋?我现在也正在琢磨这件事。”
“你知道,主战和主南迁谁能够最终得到皇上的采纳,关键看主战派的退敌之策是否可靠?否则于事无补。若是根本不足以抵抗蒙古铁骑,那还是南迁的好,这是皇上真实的想法。我给你透个底,所以我也正绞尽脑汁想一个好的退敌之策,能够说服皇帝的,必须保卫京城。否则,正如你所说,南宋的悲惨结局将会在我大明重演。”
陆铭郑重的点了点头:“既然大人这么问了,那我就抛砖引玉说说我的想法。”
于谦凝视着他,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
陆铭心里却犯嘀咕,老子知道个屁的兵法,无非是一腔报国的热血,所以脑袋一热,随口问一句。既然你非说我有深思熟虑的良策,我也不好说没有,否则你的马屁不是白拍了吗?看样子,不胡诌两句还真是应付不过去。
他脑袋转的很快,以前看过不少的话本小说,涉及古代一些重大战役。当下便去想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那些案例,从那些寻找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