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西瓜娃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为母报仇”两少年“善恶生死”一念间(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1939年的春天,一个烟雨蒙蒙的旁晚,血气方刚的杨三娃扛着镐头从田里干活归来,快到家的时候看见二嫂在路边站着。杨三娃本想着不去招惹二嫂自己快步绕过去,不成想二嫂又像以前一样看见他就开始对他骂骂咧咧的。

    二嫂前几年脑子受了刺激有轻微的精神病,加之两家是邻居长期以来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有了矛盾,因此隔三差五就找茬对自己无端谩骂。以前杨三娃看在她是自己的嫂子又有精神病的份上就一直忍着不与她计较,为此媳妇没少数落他。他也曾劝自己的媳妇不要与二嫂计较,无奈媳妇比自己厉害,不但不听劝反而埋怨他不是个男人不为自己的女人撑腰。

    今天二嫂又无缘无故谩骂自己,长期以来积压在心中怨气使杨三娃没忍住就上前出言制止二嫂的继续谩骂,不料不说还好,一说二嫂却骂得更起劲了。自己嘴笨骂不过,只是心中越发气恼起来。这时三娃媳妇听见吵闹声从屋里走过来,刚好看见自己丈夫吃了亏,就冲上前与二嫂对骂起来,两人骂着骂着就动起手来,撕打中的两人嘴巴也没闲着继续互骂着。

    她们的骂声吵的杨三娃脑仁疼,他想制止,愤怒中的两人却根本不听他的劝,渐渐处于弱势的媳妇还不停的催促他上来帮忙。杨三娃心中长期以来积压的怨气一点点演变成怒火越烧越旺最终烧毁了理智的栅栏,为了能彻底解决这个矛盾,让这个女人永远闭嘴。杨三娃抡起了镐头砸向了二嫂,顿时二嫂的头上出现了一个血窟窿栽倒在地上,看着倒地后血汩汩的从头上冒出来的二嫂,被这一幕吓傻了的三娃媳妇呆呆的站在那里,浑身上下不由自主的打起了哆嗦。

    这一幕被不远处二嫂年仅十岁的二儿子**看在了眼里,他急忙跑过来,用手拼命地捂住那个血窟窿,试图阻止血液往出流,然而怎么样也制止不了,血顺着一条条指缝涌了出来。**一边哭一边冲杨三娃喊:“你为什么打我妈妈?你不知道她有病吗!你把她们拉开不就没事了吗!为什么这么狠心要打死她!……”

    其实几分钟前**就已经来了,他想拉开她们,让她们不要再打了。不过考虑到自己年纪太小拉不开,让三叔帮忙拉架,又担心三叔不肯帮他。因为下雨天人少,只远远地有两三个人向这边张望着,所以**打算着去村东头把爸爸叫过来,正准备走的时候,三叔就用镐头打了妈妈。

    过了十几分钟,不知道是谁把**的爸爸叫来了,又陆陆续续来了有十几个人,有人提议先把人抬回去,于是几个人帮忙把人抬到了床上。

    **刚回到家,就听见了才八个月大的五弟在有气无力地啼哭,似乎已经哭了很长时间了,想是饿了该吃奶了。大哥去年去外地干活还没有回来,家里现在自己最大必须强打起精神照顾弟弟们,没有奶**只能做点面糊糊给弟弟吃。**一想到今后弟弟永远也吃不到妈妈的奶了,就禁不住泪如雨下,眼泪一滴一滴的跌落到了小锅里。给五弟喂完饭,又给年仅五岁的四弟弄点吃的,自己没胃口什么也吃不下。到了晚上,**坐在床上一手搂着不谙世事的四弟一手抱着还在襁褓之中五弟,不由得悲从心来。妈妈死了,夺走了他们哥几个本就苦难贫苦的童年里唯一的温暖和欢乐。

    杨三娃打完二嫂就后悔了,看到躺在血泊里的二嫂被人抬回家,心里害怕极了,就连夜找到母亲(父亲已经不在了)和家里几个德高望重的长辈给自己做主替自己说情,他知道二哥一贯老实懦弱,想必自己应该能安然度过这一关。

    夜深了,四弟五弟已经睡着了。**来到父亲的房间,想听听父亲究竟会怎样处理这件事,心中希望父亲能为母做主,为母亲讨个公道,不能就这样让母亲不明不白含冤而终。父亲一直沉默不语,只是不停地抽着旱烟。不久几个长辈们来了,父亲叫**出去,说:大人说话,小孩不要参与。**知道他们来是商谈母亲的事情,所以不愿意出去。可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架不住几个大人一起撵他,所以极不情愿的走出了房间。但是他又很想知道他们谈些什么,于是他假装回到另一个屋,等他们关上了屋门,才悄悄溜回去趴在门缝上偷听。

    几个长辈大概的意思是:人死不能复生,三娃也是被骂极了,一时冲动闯了祸,现在他也知道错了,做哥哥的就原谅他吧。毕竟是一家人,让三娃出钱把人赶紧埋了入土为安就这样算了。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父亲却不怎么吭气,只是偶尔被问的紧了,才‘嗯’一下或点个头。这让门外偷听的**气愤不已,恨不能冲进去替父亲发声,为母亲鸣冤叫屈。然而,他知道即使自己冲进去,也不可能改变大人们的决定。**攥着拳头强忍着内心的悲愤,只盼着自己能赶快长大,早一天有为母报仇的能力。

    **来到了安放着母亲的屋子,想着最后陪陪母亲,因为从今以后自己就再也看不到母亲了。母亲抬回来以后父亲已经给母亲收拾干净了,并为母亲换上了她过年时才穿的新衣服。**抚摸着母亲冰冷的脸庞,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母亲短暂而悲苦的一生,母亲这一生实在是太可怜了,原想着等自己长大了,好好地孝顺孝顺母亲,让她晚年时也能享享儿子的福。但是,就连这个世间每一个儿子心中最简单的愿望也不可能实现了。母亲读过几年书,是一个勤劳善良能干要强的人,她像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对自己的孩子是慈祥而温柔的,即便是后来有了精神病,也从没有在发病的时候打骂过孩子,仍旧不辞辛苦地照顾着他们的生活。

    几年前,父亲表舅的女儿兰娃结婚,请了包括父亲在内的一些亲朋好友帮忙送亲,因为兰娃出嫁的地方比较远,按照当地农村的风俗习惯,必须由娘家派人把新娘送过去成亲。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他们在送亲的路上不幸遇到了土匪,土匪不仅抢劫了嫁妆而且还把新娘掠到了山上,几天后有人在山下发现了新娘的尸体。虽然那时社会治安比较混乱,官府对于一些违法犯罪案件常常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态度能不管就不管。但是,这次毕竟是轰动一时人命关天的大案,官府也不得不做做样子给百姓看。

    于是警察把当时送亲的人都抓起来分别进行了盘问,大家都如实陈述了情况。然而,警察却不可能根据大家的供述就去上山剿匪把犯罪元凶抓回来结案,可是抓不住罪犯就没法向上级交差。几天以后,不知道是因为其中有人急于回家或是受了刑讯逼供的原因诬告了父亲还是警察为了破案故意编造出来的谎言。总之,当时警察说:父亲就是那个与土匪勾结的人,是父亲给土匪通风报信,土匪才抢劫了送亲的队伍。警察没有胆量招惹土匪,但是对付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就这样,其他人全部都释放了,只有父亲作为犯罪嫌疑人被关押了起来。

    父亲虽然老实懦弱,却也是他们一家的顶梁柱,如果父亲蒙冤而死,对他们一家来说无异于天塌了下来,丢下他们孤儿寡母今后可怎么办?得到消息的母亲安顿好孩子,急忙赶去县城监狱想见父亲一面。然而,想尽办法苦苦哀求也没能见上。有心多呆些日子再寻找机会见面又担心家里的孩子时间长了无人照顾,无奈只好返回家中。父亲在监狱里关了近两个月,母亲在家中是即见不到人也探听不到任何消息,明知是蒙受了不白之冤却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心中是又气又急。后来,在父亲表舅和村里德高望重的几个老人们的说情作保下,又因为时间长了也没人关注这件事了,警察也清楚父亲是冤枉的,就顺势把父亲从监狱里放了回来。可是母亲却因这件事患上了精神病,那个时候母亲肚子里还怀着三弟,父亲回来几个月后就生下三弟,那时因为母亲才得病不久,犯病的次数还比较频繁,母亲犯病时不是自言自语就是骂骂咧咧的,不方便照顾孩子,父亲就把三弟送给了一个家中没有孩子的亲戚。

    凡是进过监狱的人都知道,进了那种地方人不死也得扒层皮,父亲从监狱回来后就大病了一场,过了好几个月才慢慢康复,不过体质却大不如前了。特别是父亲的性格变得越发的沉默胆怯和懦弱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母亲的病渐渐有了好转,发病的次数越来越少。母亲的病并不是很严重,平时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两样,只是发病的时候会骂人,不过大都是说以前的事,很少针对具体的某个人。这两三年来母亲之所以经常谩骂三叔三婶,其实不全是母亲的错,他们也有责任。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母亲也不会无缘无故针对三叔一家。因为父亲懦弱母亲有病,所以三婶就有点欺负他们家或沾点小便宜什么的,母亲这人直来直去,看见什么不对就立马回击不留余地。你想一个正常人怎么可能骂得过一个精神病,于是在冲突中屡屡吃亏的三婶,就常常向三叔告状,女人告状难免会添油加醋,三叔心里自然是向着自家媳妇的,时间长了心中就蓄积了不少对二嫂的怨气,终于,在那个傍晚爆发了。

    想着哭着、哭着想着,为什么老天爷这么不公平,母亲不到三十岁,就因父亲的事,好好的一个人被气成了精神病,如今还不到四十岁,就被人活活打死,请问天理何在?

    三叔担心夜长梦多,就在第三天一大早,匆匆地把母亲下葬了。母亲躺在一个简陋的棺材里,没有什么仪式,也没有墓碑,就这样简简单单的埋了。送葬的人不多,只有**撕心裂肺的哭声在阴沉沉的天空中回荡。还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的四弟一路上紧紧地拽着哥哥的衣角,跟着哥哥不知所措的啼哭着。

    几天以后,由于母亲去世了,襁褓之中的五弟太小难以养活,无奈之下父亲决定把五弟送人。**很喜欢自己的小弟弟,在五弟被人抱走的时候,他的心都碎了,他追着抱走五弟的人走了好远好远才恋恋不舍的回来。大哥经常不在家,三弟因母亲生病无奈之下送了人,现在五弟又因母亲去世迫不得已也送了人,本应该是很幸福的一个七口之家,如今却是妻离子散,不胜悲凉。

    几个月以后,或许是因为失去母亲觉得对不住几个孩子,或许是因为希望改变命运,总之,在**的请求下,父亲同意了让**去上学。村里的私塾并不贵,没有钱的孩子每年只需交一些粮食也可以充当学费。**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学习成绩常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私塾的杨老师是一个为人善良德才兼备的好老师,他很喜欢勤奋好学聪明懂事的**,经常资助**一些纸笔等学习用具,有时还减免了**的学费。四年多的学习时光,**不仅掌握了语文、数学和珠算等知识,而且和老师的感情日益深厚情同父子。杨老师成了**一生中最敬重的人。

    就在**十四岁这一年,国民党的部队在**的家乡抓壮丁,**不幸也被抓了壮丁,他们把**关进了一个小黑屋里,打算凑够一批才统一送到部队里去当兵。然而,可能是因为那时国民党部队管理混乱,他们竟然把**给忘记了,一连几天都没有人给**送吃的喝的。幸亏那几天下了些雨,房子有些漏雨,**勉强喝了些雨水充饥。开始的时候,**试图通过喊叫引人注意,可是令他失望的是,这个废弃的小黑屋太偏僻了,连个过路的人都没有。他饿的头昏眼花有气无力,绝望的想,难道自己就这样饿死到这里了吗?

    **的父亲在**失踪后,就想到了孩子可能是被抓了壮丁,因为附近村庄失踪的青壮年男子不止他一个人。**的父亲跑到部队上去打听,可是,问了几个人都说,“不清楚、不知道、没见过。”**的父亲不知道怎么办才好,无奈之下找到**的老师,求他帮忙寻找**。在那个年代,老师还是比较受人尊敬的,在乡里也有一定的威望。杨老师当时正奇怪**这几天怎么没来上课,还以为他病了或是家里有什么事?一听到**的父亲说他失踪了。就急忙和他父亲一道来到部队上,站岗的士兵见是教书的先生,并没有为难他们,带他们去见了长官。杨老师请求长官帮忙查查找找**。长官吩咐一个士兵带他们去各处问问。这时有一个人突然想起来了,前几天是抓了一个人,关在了一个偏僻的小房子里。

    当房门打开的那一刻,**觉得自己终于是死里逃生了,能够活着真好。**激动的热泪盈眶,老师就是他的救命恩人。

    过了几天,部队开拔走了,**由于年龄小,并没有让他在连队里当普通的士兵,而是安排给团长做了勤务兵。在做勤务兵期间,因为**勤快机灵又有文化,团长也比较喜欢他,对他还算不错。**随着部队东奔西跑转眼间四年多就过去了,**已经成了一个大小伙子了,在这四年多的时间里**一边抓紧一切可能的机会学习,一边也没有忘记“杀母之仇”,母亲的鲜血染红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小弟的啼哭惊醒了无数的梦境。

    1948年的春夏之交,国民党军队全面溃逃,**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时机,趁着混乱从部队里偷了一把手枪,逃离了部队。由于归家心切又担心部队抓逃兵,一路上马不停蹄往家乡赶,饿了啃口干粮,渴了喝口河水,累了草垛歇歇。这天走了整整一天都没有找到水喝,**渴的嗓子都冒烟了,到了晚上,**又累又渴实在走不动了,就躺倒在路边。满心绝望的**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但是无奈混身上下没有一点力气为生去挣扎。此时已是深夜万籁俱静之时,贴在地上的耳朵隐隐约约之间好像听到了流水的声音,当**确定那不是幻觉的时候,不知怎么的一下子就有了力气,原来这条路的下方有一个隐蔽的山洞,洞中有一眼清泉,**喝饱了泉水,在洞中美美的睡了一觉。第二天一早,**把手枪藏到了洞中一个隐蔽的地方,因为这里离家已经不太远了,**打算先回家看看情况,等到一切计划周详安排妥当再回来取枪。

    回到了阔别四年的家乡,看见了老父亲身体还算硬朗,四弟在他走后也上学读书了。**想:“‘杀母之仇’不共戴天,不能不报,如今自己终于有能力了,多年的心愿可以了结了。现在看到自己的父亲和四弟一切安好,即便报仇以后自己远走他乡也能放心了。”

    回来这些天,可能是觉得以后就没有机会孝敬父亲了,**特别勤快忙里忙外的帮父亲干活,又把几年来自己攒的一些钱交给父亲,并告诉父亲自己准备不久以后要到很远的地方去工作。嘱咐父亲他不在家的时候要照顾好自己,让弟弟好好读书。**决定在报仇之前去看望一下自己最敬重的老师,就算是去告别吧。

    这一天,**提着礼物去看望杨老师,老师高兴把他迎进门,师生两人述说着分别之后的思念之情和这些年各自的生活状况,两个人说着聊着,老师渐渐听出来了**的话语里隐隐约约地透露出了与自己告别之意。于是追问**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以至于言语之间颇有告别之意?**本就没有想着要瞒着老师,于是把自己这次回来打算为母报仇的想法告诉了老师。

“为母报仇”两少年“善恶生死”一念间(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