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筠头嗡地一下,不祥的预感袭来,道:“四奶奶怎么说,太太知道吗?”
“四奶奶说冲撞了哪路神仙,每日烧香拜佛,已禀了太太”。
想到小孙氏那双没有泪的眼,秋筠禁不住为春莺儿提着心。
转眼快到中秋,傅容锦兄弟未回,傅太太索然无味,精神头不足,极少出房门。
这日,几个媳妇过上房请安,聊聊中秋的事,大奶奶和二奶奶并排坐在下首,秋筠同小孙氏坐另一侧。
傅太太说:“日子过得真快,中秋快到了,离年根不远了,有些事还是及早准备的好,免得到时忙乱”。
大奶奶探身赔笑道:“婆婆说的是,媳妇已安排人提早准备”。
傅太太点点头,突然又想起,道:“一直荒废的群芳院该收拾出来,你二妹妹大了,总和她姨娘住着,赶明个定亲了,搬出来住的好”。
大奶奶心念一动,没接茬,傅太太接着道:“这收拾房子的钱,该我出,老大家的,回头从我账上拨二百两银子,你找人修缮一下,留待过了年你二妹妹来住”。
大奶奶心里飞快合计下,这破院子别说二百两就是三百两也未见得够,而且婆婆是个很挑剔的人,弄不好陪了银子不说,还不合她的意,脑筋急转下,赔笑道:“母亲想得周全,只快到年下,媳妇好多事情分不开身,不如让二弟妹张罗这事,二弟妹一向做事稳妥,母亲看可好?”
傅太太想想道:“你说的也是,我也知道你忙,年来事情多,就按你说的办”。
说着,朝乌氏道:“老二家的,你就辛苦点,替你嫂子分担一下”。
乌氏几度想张嘴推脱,又无合适理由,看婆婆看着她,勉强应承道:“是,媳妇遵命”。
秋筠暗道,这大奶奶连氏脑筋转的真是快,不动声色就把这费力不讨好的差事推给了二奶奶,还让二奶奶乌氏有苦说不出。
傅太太看没什么事,道:“你们都下去吧,我也歇歇,最近老是睡不好”。
众人告退。
乌氏先提裙步出,陪嫁丫鬟思玉扶着下了石矶,朝东南自己房中走,大奶奶连氏在身后关切地说:“弟妹慢走,雨水多,路滑”。
乌氏阴阳怪气地转头说:“大嫂要小心,别光顾着旁人,仔细自己脚下”,说完这话不等连氏答言,丫鬟扶着一径去了。
走的远了,乌氏的陪嫁丫鬟思玉道:“奶奶真应承这事,大奶奶心眼多,占便宜的事不会放着让奶奶做”。
乌氏心里压着火,“哼”了声,阴阴道:“她打的什么主意我还不知,等着吧,有她好瞧的”,思玉总跟在乌氏身旁,知道她指的是什么,就压低声儿,暗昧地说:“奶奶可是指,说着眼角朝西一挑”。
二人对视会心笑了。
只顾上说话,不提防脚底一滑,乌氏一个趔趄,差点摔倒,幸好思玉拼着力气扯住才没倒下,这一惊倒吓了身冷汗。
看看脚下的路,乌氏低声骂了句:“该死”,却原来这才入夏,江南雨水多早,小径两旁的藤蔓几场夏雨后已疯长,有的就已漫到碎石小路上,早起,露水打到石子上有点滑,一踩上去人就容易摔倒,这平常下人们为绕近路常走,主子奶奶们莲足就少有踏上,适才,乌氏生气,不择路,才奔这条小路来了。
站定,乌氏手抚了下腰,扭动下,还好,没事,突然,眉梢一挑,腰又弯下,思玉看主子扶着腰,吓得脸都白了,扶着乌氏急切地问:“主子,腰闪了吗?”
乌氏趁她低头凑近,小声嘀咕几句,思玉脸才恢复正常,这时,有个小丫鬟从前面月洞门前闪过,思玉忙喊住,道:“快去找人,奶奶腰闪了”。
这丫头不敢怠慢,忙找了几个有力气的婆子,又找了副春藤椅七手八脚把二奶奶扶了上去,送回二房。
大奶奶才回房,屁股刚坐下,端起新沏的茶水,一口茶没咽肚,丁姨娘就进来回道:“二奶奶腰扭了,才她房里的丫鬟来回,请大夫”。
连氏狐疑,才出来好好的,一盏茶功夫腰就扭了,还真应了自己的话,才高兴下又一转念,不对,这怕又是她使得什么诡计。
于是问道:“怎么扭的,在那里?才在太太处出来还好好的”。
丁姨娘不太确定地说:“听说好像是让藤蔓绊了下,回二房路上出的事”。
郑氏一下警醒,这是要栽到自己头上,路上有藤蔓,自己没打理好园子,致使她滑倒。
丁姨娘看她没说话,奶奶脸色阴晴不定,小心翼翼提醒道:“奶奶,二房的丫鬟还等着呢”。
郑氏平淡地说:“你去传个大夫,要好的,另派人送点跌打损伤的药过去”。
丁姨娘答应一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