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罪女凰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2章请旨赐婚(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仓擎君翊虽然如愿坐上了龙椅,但他的处境并不乐观,首先,蜀王和端王的独立导致仓擎国一分为三;另外,嵩家族人和嵩太师的门生几乎占据了半个朝廷,导致朝中局势风云诡谲,总而言之,现今整个仓擎国的国情可说是拔剑弩张,战争一触即发。

    嵩氏族人和嵩太师的门生对于仓擎君翊以“清君侧”的名义弑君,不仅不服,还加以诟病,并在朝中煽动群臣反抗初登帝位的仓擎君翊,意图将他拉下马,这无疑是在触怒君威。

    仓擎君翊新君上位,正缺立威的靶子,当即下令将跳蹿得最高、最不愿臣服于他的两位嵩家族人,吏部尚书和太常卿,斩首示众。

    天子之怒,伏尸千里,君威不可犯。

    仓擎君翊这招“杀鸡警猴”果然凑效,群臣见此个个噤若寒蝉,原本一片哗然的朝堂,就此变得寂静无声。

    另,在仓擎君翊雷厉风行之下牵扯出数年来嵩氏贪污纳贿、交结党羽、行事严苛不仁等罪行数十桩,朝野震惊。

    仓擎君翊秉雷霆之势对嵩氏一族数罪齐发,连根拔起,一网打尽。

    自嵩锦凤入宫起,嵩氏一族在朝中的权势一日高涨过一日,曾风光无限的嵩氏家族就此败落,令人唏嘘不已。

    紧接着,仓擎君翊又在朝廷的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以及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六部全都安排了他亲信的部下,以此取代嵩太师的爪牙。

    接着,仓擎君翊又通过选秀的方式,收纳了一批朝中重臣之女,纷纷加以册封,入住后宫。一来,因为仓擎君翊尚未娶妻,后宫悬置;二来,仓擎君翊通过这种方式进一步制衡群臣,稳定朝纲。

    仓擎君翊认为仓擎王朝是仓擎先祖打下的天下,掌控仓擎国的人只能是仓擎族人,他决不允许朝中势力出现一家独大的情况。

    经过一系列整理整顿,半年时间,仓擎君翊基本将朝中的主导权牢牢掌控在了自己手里。

    就在这时,管辖汴梁封地的康王仓擎锜康竟然也宣称独立,从此脱离仓擎皇朝掌控。

    仓擎君翊接到密报勃然大怒,从而也意识到治理藩王内乱迫在眉睫。

    “北冥有鱼,其名曰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仓擎君翊胸中就藏有那鲲鹏之志,他想要天下皆归顺仓擎大国,又岂能容忍仓擎国自身四分五裂!

    当即,仓擎君翊便吩咐春公公传来了莫凛和顾岩风,然后,下旨命莫凛和顾岩风率领四十万精兵,火速南下,收服蜀王。

    仓擎君翊之所以首当其冲对付蜀王,因为蜀王管辖云、贵、川三地,管辖范围最广,而且,据密探禀报这段时间蜀王在大量招兵买马,现今他手底下的兵马已扩充到了三十多万,比之康王和端王手上兵马的总和还要多,种种情况综合,仓擎君翊认为蜀王的隐患最大,必须尽快除去,刻不容缓。

    石溪得知顾岩风要率兵打仗,她也主动请旨,要求一同前去。

    仓擎君翊本因着私心,想把石溪留在长安,奈何石溪坚持,仓擎君翊无奈,只得应允了她。

    相处两载,仓擎君翊早已了解石溪的性子,她想跟去,他不同意,她也会去,除非他把她关起来。

    十天后,两军交战,激烈厮杀五月整,蜀王三十余万兵马大败,归降。

    顾岩风和莫凛领着将士凯旋而归。

    紧接着,仓擎君翊再次派莫凛和顾岩风率领三十万精兵,径直东行,收复汴梁和临安两处失地。

    石溪也再一次穿上一身铠甲,混入军中一道前去。

    顾岩风同样也是一身铠甲,站在整装待发的队伍最前列,准备说几句慷慨激昂,振奋人心的话后,便带兵出发,他还没开口,便一眼扫见了隐藏在队伍中那张熟悉的小脸,即便是戴着笨重的头盔也挡不住她的倾国倾城,顾岩风的脸当即拉了下来,一个箭步冲到石溪跟前,二话不说,一把拽住她纤细的胳膊,气咻咻将她拖拽了出去。

    将士们的目光不约而同,齐刷刷看向了两人。

    顾岩风一路将石溪拖拽到角落里,眼神严厉地盯着她,命令道:“这次不准再跟去!”

    “不!我要去!”石溪犟着小嘴,反对道。

    “阿溪,打仗不是过家家!战场上刀剑无眼,万一不小心伤着了你怎么办?”顾岩风肃然的语气中透着十足的关切。

    “就是因为刀剑无眼,我才不放心你呀!”石溪脱口道。

    顾岩风听了石溪的话,不由得心里一甜,眉目蕴笑,话语也不禁柔了几分,“阿溪,乖,听话,待在长安等我回来。这次回来,我就跟皇上请旨赐婚,娶你过门,从此,我们再不分离!”

    石溪听顾岩风提及娶她,刹时心跳如鼓,玉腮也不禁微微泛红,低下头娇羞一笑,明熠黑眸波光潋滟,忽地,她想起他们正在争论的话题,抬眸直视着顾岩风,满眼倔犟,“不!我要去!你在沙场作战,叫我如何安居在家?与其每日每夜担忧你的安危,我还不如一道跟去!岩,你就让我一块儿去嘛!”

    石溪说到最后一句,语气里多了几分恳求。

第22章请旨赐婚(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