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穿成预收文女主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章 谌章(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三年国丧结束,上上下下都松了一口气。

    大梁在守丧这方面要求的还是很严格的,毕竟以仁孝立国,世家持礼严苛,国丧期间是绝对严禁嫁娶生子的。当然,你要是像陆照临那种天子山陵崩前家里夫人就怀孕的是没关系的,但后面的百日周岁肯定是不能办了。

    三年是长,但也只有帝崩要举国守丧,其他诸如长乐崩,长秋崩都只要守一年。三年无改父道,庙堂之上,这三年喘口气就过去了,都不够做点什么的。三年国丧,更像是一个缓冲,从天子到朝臣都希冀能完成一个平稳的过度。

    但显然这一次过度得不太稳当。

    都是大旱惹的祸。

    本来好好的,皇帝把京里各家的小豆丁拉到太学读书,是很温和的渐进。结果天降正义(划掉),大旱大灾,这回温吞不起来了。

    也是巧了,正赶上谢怀瑾三年斩衰丧满回京,皇帝对这位也曾名扬四九的谢美人还是有些了解的,知道他也算是“非无圣主,岂乏明时”的代表。先帝有了陆照临,再看不见谢怀瑾,皇帝对各中滋味也略有体会,知道这对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年来说,并不好受。

    于是皇帝一时心软……把一个小小的烂摊子丢给了谢怀瑾。至于这到底是不是心软……咱也不知道,咱也不敢问。

    丢,丢,丢手绢。

    谢怀瑾从小烂摊子收拾起,到大一点的,再大一点的烂摊子,终于收拾回建康城。

    少年皎皎,明珠美玉,也曾蒙尘,也曾暗投,终究是玉树生于亭阶,濯濯芝兰。

    谢怀瑾眉目间的绮色散了很多,不是说不好看了,只是沉淀下来了,不像旧日里好好一个公子哥,漂亮的锋芒毕露。

    端泰二年,谢怀瑾平步青云,陆照临稳如泰山。

    到底皇帝还是记着生母先帝陆贤妃,陆照临作为表弟,与皇帝也称得上一句亲厚。

    元年时中书监卫笃行母丧丁忧,中书令王既赟授中书监。尚书左仆射梁楚小升中书令,陆照临擢尚书左仆射。

    尚书台中,容慕挂着尚书令的名头,其实不怎么管事。陆照临年纪轻轻几乎权倾尚书台,京中不知多少非议。不过也正因为有大将军容慕授尚书令加侍中坐镇,陆照临在尚书台过得还不错。

    ——————————

    端泰三年十月,宋谌章奉皇命捉拿……不是,是把容昀带回建康。皇帝原话是这样的,阿佑在扬州这几年也逍遥够了,早点回来进太学是正经。

    宋谌章自告奋勇,要把这不靠谱的表兄“请”回来,皇帝自无不准。宋谌章文采风流,很有些世家子弟的清傲与才华。皇帝觉得,这样的儿子,如果没有下过扬州,总是遗憾的。

    宋谌章固然是秦淮河畔的王孙公子,却更像会稽山上的无忧郎君,山水在心,笔墨在手。

    宋谌章是正经的皇子,长秋宫所出,豫章郡王。宋谌章才不会自找苦吃走陆路,从建康下扬州入会稽,楼船行得慢,郡王爷不耐烦了,自乘了小舟,在山水间漂漂荡荡。

    “我的爷,咱们回船上不好么,船上什么没有啊。”内侍原尘苦着脸,生怕他们郡王一不小心再出点什么事。

    要说原尘是理解不了,这小舟这么大,楼船那么大,小舟这么晃,楼船那么稳,放着好好的大船不坐,非要漂着。而且,原尘是没觉出这小舟比楼船快到哪里去,楼船是不快,但小舟……

    当然,郡王爷说要乘小舟,谁敢有二话,原尘第一个把他拉出去,但这不妨碍原尘在心里嘀咕,嘴上劝着,手里招呼着后面跟着护卫的小舟小船们,一会儿远了不安全,一会儿近了挡着郡王爷雅兴了。

    原尘气呼呼的,一帮粗人,连个合适的距离都找不着,真是苦了郡王爷了。

    宋谌章觉得,山水之乐,在乎自得其乐。要的就是这舟行数十里,两岸如画,碧空如洗,落霞孤鹜,水天一色。

    可惜没有酒。

    宋谌章并不好酒,但正如美人之于秦淮,这种时候,佳酿就显得不可或缺。宋谌章站在小舟前面吹风吹了好一阵,原尘在后面,一会儿害怕郡王爷掉下去,一会担心吹风受了寒。

    宋谌章手里拿着个葫芦,挺像回事的,可惜里面装着的是水。倒不是因为原尘担心他喝多了一头栽到水里,是父皇在他临出京前叮嘱他的,不许饮酒。

    宋谌章无意识地晃了晃手里的葫芦,虽然皇帝是随口一句,父子间关怀,但宋谌章也决定滴酒不沾了。

    一路无话,直入会稽。

第38章 谌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