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朱元璋能看到我的梦境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383此事,朕愿意做(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朱棣夫妻带着疑问离去,此等玄妙之事,大多数都让人难以理解。

    尤其是他们都未曾学过什么辩证法。

    就算是王布犁,对于这种改变,同样没什么太多的认知。

    许多话都能把他们搅和的迷糊喽。

    朱元璋在驿站内,思索了许久,决定给好大儿朱标写一封信。

    如此,也算是对他有个交待,最主要的是分享一二大明在未来遇到的困难。

    作为执政者该如何避免。

    最后在询问一二如今朝政处理的如何,可遇到什么棘手的地方了?

    待到书写完毕,朱元璋呆愣了好一会,才叫锦衣卫给送走。

    此番在仙境当中所看到的许多事,都让朱元璋觉得实在是不敢相信。

    他的子孙后代竟然做事如此不牢靠。

    尽管方才王布犁再说有些问题是朱棣自己遗留下来的,可是大明不能总是往外打仗,士卒承平已久,不善于战事是十分正常的事情。

    最主要的还是兵制的问题,朱元璋对此十分的头疼。

    可王布犁给出的解决办法,除了加钱之外,就没有什么太好的想法。

    钱。

    正是朱元璋所稀缺的东西,尽管在浙江福建交界处找到了银矿,但产出并不是很多。

    如今万般事情全都萦绕在他的脑子里,件件想要抓手,可却无从抓手。

    天亮之后。

    王布犁继续陪着朱元璋一同在江南巡查。

    倒是温客送来了审讯的最新消息,那粮食被倒卖,说是朝中有人。

    最主要的是这条线索断了,中间人下落不明。

    “无妨。”

    王布犁倒是不以为意,看样子江南地区又不是一处有这种情况:

    “定然是窝案,总会露出马脚的。”

    朱元璋也不去理会王布犁的安慰之言。

    这种断案之事,倒是不如王布犁专业。

    此时天气越发炎热起来。

    朱元璋身上的裤子因为赶路磨破了,他只是差人缝补一二,并没有换上新的。

    他相信只有这样路过人家田地讨口水喝,才能询问出更多真实的情况。

    像这种机会,可是一丁点都不常见呐。

    “布犁,咱治理大明十几年,还是第一次微服私访,着实是让咱大开眼界呐。”

    朱元璋像个老农一般坐在树荫下。

    王布犁手里也早就换成了蒲扇,一副贵公子的衣衫也早就换了。

    此时他比朱元璋穿着破洞衣服还激进,直接大裤衩子加背心,头上戴着遮阳的草帽。

    谁看见也不觉得他是有钱有势之人。

    如今大明许多黔首在田间劳作多是不穿上衣,免得被刮坏,小孩子多是光着屁股蛋子。

    “总体而言,比大元强上许多,但也没有摸到盛世的门槛。”

    “哈哈哈。”

    朱元璋听到王布犁这话,是有些得意的。

    “咱可是知晓大元治下百姓有多苦,先前咱总想着一口气干完所有事。

    现在想想欲速则不达,基地没有搭好,就快速盖上宫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倒塌了。”

    朱元璋进入仙境看了如此多大明的未来之事,心中未免不会有些松动,有关他所思所想的方式。

    “军制有问题,咱下达的为民着想的好政策,到了基层就变成这个模样,完全没有用到正途上。”

    朱元璋看着王布犁穿着的像个破落户:“你小子总是钱钱钱的,可咱也觉得不是十分的对劲。

    还有那种一旦出现灾难就以工代赈的政策,对于咱而言,也并不是十分的稳妥。

    到时候天下各处闹了灾荒,都没有粮食,朝堂就算变相给他们发钱,那又有什么用处?

    以咱之见,农户还是大明立国之本,不可轻易动摇。”

    “岳父所言在理。”

    王布犁对于朱元璋治理国家的构想是有过了解的,如今大明的情况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阶段。

    毕竟丞相这职位废除了,光靠皇帝自己的精力指定是不够的。

    尤其是朱元璋还参考了后世子孙的内阁制度,倒是给朱标也配置了一个简易的。

    “哪里在理了?”

    “当然说的话啊。”王布犁笑嘻嘻的解释道:

    “若是高高在上的皇帝没有脱离基层百姓,那制定下的政策定然是利国利民。

    若是除了差错,那便是作为执行者的官吏们在其中上下其手了。”

    “嗯,你小子也是个善于观察的。”

    朱元璋也认同王布犁的话,他这些年一直都在打击富户,补贴普通百姓。

    严格控制官员的待遇,就是不想让他们去做危害百姓的事情。

    奈何后世子孙一个一个的,对于官员都过于宽松。

    那群江南官员在家乡占有的田亩简直是危言耸听,他对于儿子们的俸禄都是虚的,可那些官员是实打实的占地。

    朱元璋总觉得王布犁所言是颇对他脾气的。

    但有时候说话又把他气的呗呗的。

    属实是又爱又恨的了。

    朱标接到了他爹的信件,自然明白他爹又进入了仙境当中,发现了一些大明的问题,所以让他叫来一群智谋团来解决这类问题。

    “又出现新问题了。”

    其中有关兵制的事情,朱元璋也原原本本的告诉太子,让燕王朱棣去做了。

    朱标对于问题多并不在意,因为他还年轻,这些都是挑战,能让大明更上一层楼。

    谁的谏言都不如在看到后世子孙做出来的那些烂事,更让他们这群统治者痛彻心扉。

    所以能改的一定要改。

    只不过还需要看准时机。

    朱标觉得自己正是年轻力壮,尤其是父皇又放手让自己去做,那一定要干好喽。

    所以就算丢给他在多的问题,再多的公文,他加班加点也全都要搞好。

    免得父皇在外巡查不放心,还要打道回府帮自己擦屁股。

    朱标自认为跟在父亲身边协助处理朝政这么多年,早就历炼出来了,如今单挑大梁,不过是为了日后真正当皇帝的一次模拟训练罢了。

    故而朱标不觉得这些问题是问题,总归是有各种各样的解决办法的。

    趁着年轻不折腾,待到年岁大了也就没有什么心气了,更容易得过且过。

    朱标把问题另外写出来,唤来自己的简易内阁,叫他们先去探讨一番,得出什么结论之后,再共同商议。

    至于建造军校这种事,还需要同那些将军们以及国子监有教学经验的夫子们仔细商议一二。

    朱标腾出空来,给朱元璋写了一封回信,然后又给王布犁写了一封信,询问他对于一些问题的看法。

    相比于旁人,朱标总是下意识的认为王布犁的法子更加贴切实际。

    这小子是真的奔着解决问题为基本点出发的,而不是要考虑平衡朝中的各种势力。

    论政斗。

    他当真不是一个合格的臣子。

    可也就是这一点,让朱标十分信任他。

    朱棣在北平,同样派出自己的心腹出去继续勘察有关屯田兵的情况。

    上一次他就得到了不少消息,许多士卒被上官欺压,责令整改,如今看看到底有没有改。

    再没有什么改的,就要杀鸡儆猴了。

    否则大明的屯田兵就不可避免的要糜烂下去,到时候父皇的战略构想,就完全撑不住了。

    更不用说这些屯田兵还要支撑自己远赴漠北去干蒙古人呢。

    若是屯田兵都不能安心种田,那还有个屁用。

    总之,大明高层全都行动起来了,一时间朝内臣子连连叫苦,怎么又加活了?
383此事,朕愿意做(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