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218请征北大军师给咱出个好主意
    “好。”
    底下真有捧场高声叫好的。
    王布犁不知道他们是给关二爷捧场,还是给小公爷捧场。
    毕竟目前而言,县官不如现管。
    王布犁觉得还是小公爷的面子更大些。
    三国演义当中关二爷的形象,还得在经过时间继续发酵呢。
    倒是民间对于关二爷还是蛮推崇的,宋朝就有人把他与其余三人搞成四大护教的神像,而且在元朝的时候,关汉卿就写过《关大王独赴单刀会》等杂剧。
    至于李景隆在王布犁演绎的这个场景剧目,第一次广为流传,还得是现在的吴王老五,以后的周王,也就是他儿子把《关云长义勇辞金》曲目整的流行起来了。
    这也是因为朱允削藩,他们父子二人遭到了政治打压,迁徙到云南的产物。
    像他这种人,不用为吃喝住行发愁,整点自己的爱好,还是挺容易出成绩的,连场子都是自己组起来的,也用不着靠这个吃饭挣钱。
    “罗先生,我这关云长演的如何?”
    罗贯中瞧着李景隆如此探寻的目光,捏着花白的胡子:
    “小公爷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只不过等他死后,朱祁镇才反应过来记起了他这个叔父辈的遗愿,连忙下令周王的王妃以及没有子女的夫人不必殉葬。
    一般人还真比不过,只不过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学习。
    明宪宗在宫廷元宵节赏杂剧的时候,就有三英战吕布等一系列武戏。
    可惜有些传旨的人晚了,他的王妃以及夫人已经殉死了。
    除此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条中间路可以走:韬光养晦。
    总之,虽为高皇帝子孙,但谁都别想沾惹政治。
    尤其是周王朱有是大明第一个反对人殉的王爷。
    “小公爷的进步空间还很大。”
    老五朱醉心草药,他嫡长子朱有则是醉心于戏曲,并且针对于妓女题材的占据了他所创作的三分之一,在杂剧表演形势上也做出了革新。
    “我用两只眼睛看你是如何当小丑的。”
    他感觉有些过于僵硬,或者说过于照本宣科。
    北人好武戏,南人好文戏。
    他也不好意思发火,确实有些点说到他的心里。
    但是一旁的罗贯中瞧着李景隆这表演,嘴角有些抽抽。
    总体而言,无论贵族还是民间,关公戏在大明还是蛮受欢迎的。
    元到明初百年,关公戏演出迎来了第一发展黄金期,到了明中期则是因为进士老爷们多了,对于武夫极为鄙视,连关公都要搞成文雅的文戏了。
    否则要你好看。
    偏偏还在那里大嚷大叫,傲气倒是十足十,全场我最牛逼,一丁点义薄云天的形象都没有。
    韬光养晦则分为三种:要么装疯卖傻,要么吃喝嫖赌,要么舞文弄墨。
    “驸马,你怎么看?”
    罗贯中索性就说开了,给李景隆把演出的角色的错漏之处全都说了一通。
    尤其是军中之人,无论南北,谈吐都爱聊演义。
    待到演出结束,李景隆满头大汗,冲了凉之后才出来谢场,又请王布犁、罗贯中等人到房间内细聊。
    王布犁瞧着李景隆的表演,觉得他演的还行,看样子是下了心思的。
    李景隆倒是没发火,他本想得到原作者的承认,没想到原作者还十分的严谨,并没有认同他。
    谋反。
    等着被皇帝清除。
    等到明末八大王张献忠过生日的时候,也整了过五关斩六将之类的节目表演,张献忠对此很满意。
    台上李景隆还在独唱,待到朱有韬光养晦后,则是改变了这一表演行事,扩展为对唱或者轮唱以及合唱等等表演形式。
    虽然三国人才众多,但关二爷最受他们推崇。
    什么太祖皇帝赋予藩王的权力?
    尤其感觉没怎么排练,就自己个上大段的台词,其中还有遗忘的,直接略过的。
    毕竟在朱允时期,大明藩王就三条路可走。
    现在大明归我朱允管了,当然得听我的。
    “自然是真话。”
    太祖已经龙驭归天了。
    王布犁毫不客气的大笑起来。
    完全没有演出关二爷的神情以及气势,宛如一个拙劣的模仿者,个头也不够。
    现在一对比,罗贯中说的简直是过于温和了。
    李景隆终于有些挂不住脸了,看着王布犁,他真是一丁点面子都不给自己留啊。
    于是只能颓然的坐在椅子上:
    “看样子咱还得好好学一学。”
    王布犁也没有鼓舞他,只是坐在椅子上喝茶,随即又同罗贯中说着上元县书店要做好防疫措施,免得有人害了病。
    像这种大水过后,是容易让人染病的,尤其是大明这种医疗条件,他还是挺害怕传染的。
    “驸马爷,我记住了,回去就照做。”罗贯中应了一声。
    待到李景隆闷气生完了,才开口道:“其实咱挺喜欢关二爷的。”
    “看出来了。”
    王布犁指了指一旁的雕像,面前还有个小铜香炉,悠悠的道:
    “菜就多练,输不起就别演。”
    “明白。”
    李景隆又揉了揉自己的面皮。
    他现在也没什么事,夜秦淮也算是走上了正轨。
    其余青楼场子也有模有样的把不少玩法都学去了。
    虽说没有什么冰激凌这种项目,但目前天气凉爽了,也不是很畅销了。
    从爆火后,进入了平淡期,李景隆才想着抓住“三国演义”还有“小公爷亲自演出”这个热点,来吸引更多的人看热闹。
    他想要再把辉煌攥在手里。
    “青楼嘛,哪能天天都来许多人,如今是秋天了,大家都忙,兴许冬天就更容易在里面猫着了。”
    王布犁总算是说了句宽慰的话,李景隆只是点头。
    说实在的经历过辉煌之后,进入平淡期,他心里是稍微有些接受不了的。
    王布犁也不多言,喝了茶之后,就回去了。
    至于罗贯中,让李景隆给安排住一宿,这个点他要回上元县,怕是得被抓起来询问。
    哪像王布犁这种官职人员,就说自己巡街,你能怎么地?
    夜里朱元璋还在批阅奏章,其实心里是有些走神的。
    他可以肯定正德皇帝之前,大明都是缺银子的,一直都没有解决,至于发现银子的隆庆朝,朱元璋也捉摸不定他们之间的关系。
    因为他刚捋顺大明末期的几个皇帝关系,全都记在了册子上。
    目前他派去寻找银矿的人已经到了倭国,朱元璋对于大明不缺银子这件事倒是一丁点都不着急了,因为倭国就那么弹丸之地,总归是能寻到的。
    第二条,然后还有西北诸多卫所不能击溃来犯的蒙古人。
    看样子经过这么多的皇帝治理大明,北元余孽始终都没有被覆灭,以至于历朝历代都得耗费大量的人马维持边疆的稳定。
    大明如何能有更多的钱财去做事呢?
    朱元璋想了想,叫人全都退下,他拿出贴身钥匙,开锁桌子上的抽屉。
    然后又从里面掏出一个小匣子,再次开锁。
    从里面掏出一个册子,这里面包含了朱元璋在仙境当中是所见所闻。
    其中许多都是问题描述。
    现在他又从头到尾的瞧了瞧,重新起了一页,在里面写上正德两个字。
    再次记述以及把自己的思考写在上面。
    北元必须要覆灭,绝不能留给子孙后代去干。
    按照他们那种废物点心的执政手段,怕是得被蒙古人给放风筝玩死。
    如何保证皇帝不受到身边宦官的影响,把大权交给他们才是重中之重。
    朱元璋挠挠头发,想要填补这个漏洞,可一时间把他给难住了。
    “他娘的。”
    朱元璋把手中的毛笔拍在桌子上,建立个王朝,怎么就那么多的问题呢?
    真不如种地简单!
    于是他又把毛骧叫来,询问北边的谍子是否传回来最新消息,那些蒙古人自从王保保死了之后,有没有发生火并之类的。
    最近忙着处理内政,故意冷落北元的反应,就是为了给他们内讧的时机,怎么还没有好消息传来?
    元顺帝背逃后,还有三股势力,一个是元宗室中路军,一个是王保保西路军,一个是东边的纳哈出。
    自从洪武五年的大举远征可以说是没有获得战果而结束,向来以破竹之势进攻的大明常胜军,这是初次受到了挫折。
    谨慎的朱元璋立马就吸取了教训,完全改变以前激进的方针,从此以后尺进寸取,专事经营沿边地区,相辽东和青海方面延展,暂时避免孤军长驱朔北地方。
    王保保突然的去世,也并没有让朱元璋改变自己谨慎的政策,不敢乘机大举进攻。
    沐英则是被派去西北练兵,等待好的时机。
    现在中路军与西路军和为一起,一直都没爆发出矛盾来呢。
    最让朱元璋头疼的还得是纳哈出。
    李文忠等将帅多次讨伐西北以及辽东一些地区,不断的剪除纳哈出的羽翼。
    纳哈出为了不被动防守,主动出击。
    洪武八年十二月,打败了大举入寇的辽东元将纳哈出,直到洪武九年夏季,李文忠才从前线返回。
    朱元璋想要经略辽东,但面对纳哈出这个势力庞大的元朝旧将,他采取的策略是和平招抚在先,军事进攻在后。
    这几年,朱元璋多次给纳哈出写信,劝他归顺明廷。
    然后背地里又积极招降辽东其他小股势力,以此来达到孤立纳哈出的局面。
    经过这些年的努力,不断的运粮饷进辽东,明廷终于把纳哈出的势力压缩到远离辽阳的金山一带,迫使他们在更为狭小的范围内活动。
    但是纳哈出对于明朝的上述军事措施均是不予理睬,仍然以拥兵十多万人同朱元璋对抗,不断的袭边。
    “辽东、云南都要继续探查。”
    朱元璋心想没法子管控到后代皇帝被宦官蒙蔽,但他还是可以先把北元给灭了,免得后世子孙还得为这件事头疼。
    “是。”毛骧领命。
    早上,王布犁站在河边,瞧着不少人在“送瘟神”。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现在这些百姓还真是搞的纸船送瘟神,然后送一段时间务必都把纸船给烧了才行,要表达彻底送别瘟神的决心。
    王布犁听着旁边老大爷给他科普,或者说“吟唱”。
    在天为五鬼,在地为五瘟。
    春瘟张元伯,夏瘟刘元达,秋瘟赵公明,冬瘟钟仁贵,总管中瘟史文业。
    现天降灾疾,无法逃避。
    是岁果有瘟疫,国人病死者甚众。
    后来隋文帝为这五位神灵建立了祠庙,进行了册封。这五位神灵的名字。
    南宋的时候还为他们在天庭编辑了正规部门,掌管瘟疫的发放这么一个工作。
    明代小说《封神演义》,也就是隆庆万历时期成书,对于五个瘟神有不同的描述。
    祭祀瘟神的仪式与其他神仙不同。
    核心在一个“送”字。
    现如今,还没有到明朝末年江苏医学家吴又可撰写了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急性传染病专著《瘟疫论》,医学上还是十分的空白,多是学习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水浒传》整个故事的起源,就是说:“嘉三年上春间,天下瘟疫盛行。自江南直至两京,无一处人民不染此症。天下各州各府,雪片也似申奏将来。
    且说东京城里城外,军民无其大半”,之后才引出了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降临凡间。
    王布犁倒是觉得这本书面世真是时机合适,正好叫大家都把瘟疫重视起来。
    免得有那种谣言传播。
    王布犁也瞧见有太医院的御医们在走街串巷,为百姓治疗,同时也是为了防止有疫病在京师出现,免得传染给皇帝。
    瘟疫一旦流行开来,无论你是什么身份,也有被染上的风险。
    管你是天皇贵胄,还是街边乞讨之人,都很难逃脱的。
    当然了,一些寺庙也派出和尚道士同样在上元县走动,为自家寺庙或者道院积累人气。
    在这种事情上,还得是宗教的人出马,比太医院派出来的人更加专业。
    应对疫病的手段,大抵是拜神、用药、清洁、隔离。
    现在这帮和尚说佛法,道士也嘴里说着宽慰的话,避免百姓越发的恐慌。
    等看完了热闹,王布犁才慢悠悠的奔着县衙而去。
    蓝玉站在江宁县县衙门口,他去找王布犁,被人告知在外面等着,无关人员不能随意进入县衙内,除非是上级单位有事,或者是有人来报官才不得阻拦。
    他着实是没想到王布犁竟然回搞这么一出,颇有些军营的感觉。
    蓝玉也没让人为难,反正今天在外面呆会呗,也不用去皇城门口站岗。
    “蓝佥事?”
    王布犁骑着小黑子看着蓝玉站在县衙门口,一时间有些诧异。
    “过来找人问点事。”
    蓝玉笑呵呵的看着王布犁下马,叫人牵进去,他看着王布犁一路颔首,不少人都同他打招呼。
218请征北大军师给咱出个好主意(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