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173把他们都忽悠到北方去团建
    李文忠说此事不着急,等他先给天子通个气啥的,免得最后费力不讨好。
    对于朱元璋的脾气,李文忠是有着一定的了解。
    更何况现在又不是在战时。
    没必要玩什么将在外,君命有所不从。
    谁要敢玩这个,老朱必搞死这个人。
    他本身就是一个猜忌心极重,而且对权力的掌控欲特别强的人。
    王布犁倒是觉得国子监的景色还是不错的,他想要钓鱼。
    李文忠颔首,这些个读书人还是有些品味在的。
    王布犁也很淡然,这又不是他建立的大明,没必要如此上心。
    你要是有主人翁意识,老朱就得要你的命。
    你一个驸马,也配做大明的主,那置朕于何地?
    王布犁倒是想要给朱元璋这位带头大哥带句话,要的我不想要,我要你的给不了。
    说的好像谁都愿意要他的江山一个样。
    王布犁跟着李文中在国子监转悠了一圈,寻找比较合适的钓点,约定下一次来钓鱼。
    “那个学生倒是坐的住。”
    他们二人也是装模做样的走到教室旁边,里面的学生都在大声喧笑,只有一个个头不高的人依旧认真读书。
    李文忠颔首,回答道:
    “那个小小少年是解缙,他是跟他兄长解纶一同来拜访宋濂的。
    故而在国子监学习一阵,才七岁,素有神童之称。”
    “哦?”
    王布犁瞥了一眼那个少年的身影。
    解缙同宋濂能搭上关系。
    还得是他去年娶了欧阳修十六世孙欧阳衡的女儿,这才有了机会。
    同时解缙也拜了欧阳衡为师,关系更加的亲近。
    刑部主事茹太素见了解缙后对他非常赏识,连忙以自身作保,让他补为县学廪膳生。
    这样解缙在国子监学习的这段日子,也能有粮食供养,不至于日子过的拮据起来。
    对于一个神童,他们都愿意给与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是自方孝孺之后,下一代读书种子。
    “咱看这个小人可比许多大人都要强上许多啊。”李文忠双手背后小声道:“可能是他爹早亡,故而人就成长的极快。”
    对于李文忠有感而发的话,王布犁也是颔首。
    “走吧,甭打扰这帮人学习了。”
    王布犁慢悠悠的溜达,一个教室一个教室的看过去。
    大抵是连老师也不管学子们,谁愿意学,就教授谁呗。
    如今陛下聚集了三千人在这里,可又是不开科举,连老师们都不知道要如何去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从上到下都是彷徨迷茫,不知道前路在哪里。
    本以为推翻大元,读书人的好日子就又来到了。
    可这个好日子只不过让赶在前头的读书人赶上了。
    天子又一手把后面的门给关上了。
    如此多的读书人全都给拒之门外。
    什么时候开,一点音信都没有。
    这帮学子没有鼓噪着去皇宫外静坐聚集,就说明还是有脑子的,不敢去找洪武皇帝闹事。
    但大家前途都没有了,就剩下一个淮西子弟们冷嘲热讽,以及在国子监内横着走。
    他们都是有人举荐的。
    你要是也想有个被举荐的机会。
    那就去舔他们,给他们当走狗。
    当然也有不少人,不屑于这样做。
    可耐不住现实的压力,国子监的不少学生都是以淮西子弟奔走,愿意当狗的。
    寻常人想要有这个机会,都找不到门子咧。
    大聪明有言,当狗有什么不好?
    寻到他大哥之后,王布犁根本就不等太子朱标,直接翘班回家。
    “二弟,今天怎么有空来接我了?”
    王贯众很是惊喜。
    对于大哥如此没有常识的询问,比自己都年长几岁,放学还要人接?
    王布犁只得胡咧咧道:“出了人命案子,寻找线索,我往这边走一遭。”
    “啊,是不是食人魔的案子?”
    王贯众立马就来了劲头,这个案子在别处讨论度渐渐消散,但是在国子监可是一丁点都不低。
    得益于朱元璋不开科举,许多学子变得闲的蛋疼。
    他们就开始成立什么破案团伙,想要破获这个食人魔的案子。
    从而像王布犁一样入了朱元璋的眼,然后娶他的女儿,走上人生巅峰。
    毕竟王布犁这个大明第一个平民驸马已经打好了样,后来人照着抄就行。
    “不是,大哥,这个案子过于复杂,我劝你别掺和,也别有那么大的好奇心,我都不想接手,免得连累咱们全家人的性命。”
    刑部尚书钱塘不是没有给王布犁提过,拉上元县的兄弟们一把。
    但此事直接被王布犁拒绝了,在大明跟白莲教做什么对抗?
    人家脑子不正常,你脑子也不正常吗?
    尤其是这种风险大,还没什么收益的事。
    在破案这方面,王贯众还是服气自家弟弟的。
    一听会把全家人性命都搭进去,王贯众他也不再提了。
    反正就是一个看热闹的心态。
    为了看热闹把命丢了不值得。
    当然也有不少人跟他打听弟弟为什么不接手这个案子,王贯众以前也是想要鼓动弟弟接手的。
    所以一直都是推脱这是上元县的案子,又不是犯在了江宁县。
    可现在听着王布犁这么一说,便明白了这个案子的棘手之处。
    想当初刘御史鬼混的故事满天飞的时候,王贯众就发现弟弟对外称抱病查不了案子,结果仵作就死了这件事。
    待到刘御史的尸体被领回去之后,弟弟才回去上值。
    “二弟,你这两天在我们国子监成了风云人物,名声直接盖过了方孝孺、马君则、解缙、齐德。”
    前三个人都听过,王布犁随即询问:“第四个人是哪的人?”
    “是咱们的小老乡啊,也是应天府的。”
    王贯众便开始夸耀齐德,相比于其余人,自然是要支持小老乡啊。
    这层身份就是天然的盟友。
    王布犁稍微思索了一二,大抵明白齐德是谁了,那就是建文帝的第二大文臣啊。
    朱元璋对他极为看重。
    因皇宫三大殿的谨身殿不幸被雷击中,老朱去郊外的祖庙进行祭拜,选择朝中为官九年并且没有过错的官员陪同祭祀。
    只有齐泰符合这些条件,所以陪同老朱前去祭祀,朱元璋为他赐名泰。
    齐德也就成了齐泰。
    他同黄子澄就成了朱棣打靖难旗号,要清君侧的两个奸臣。
    相比于黄子澄,齐泰是有眼光和战略规划的,没有那么激进。
    黄子澄请李景隆率部讨伐燕军,是齐泰出面极力反对让李景隆充当主帅。
    可他齐泰在建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不如黄子澄的。
    以至于成就了李景隆的威名!
    “二弟,改天我把齐德请到家中一聚,你寻机引荐引荐他。”
    王贯众嘿嘿笑了两声:“况且你身为驸马都尉,也是能向天子举荐的吧?”
    “他还年轻,这么早当官做什么?”王布犁连忙拒绝:“更何况你都说了他是个读书好苗子,如何会走举荐的道路,他必然是会考科举的。”
    王贯众也是颔首,此子许多老师都说了,一旦科举考试,必定会拔得头筹,应天府乡试第一非他莫属。
    要是表现好点,齐德兴许就能成为大明第一个三元及第的读书人。
    这份名流青史的机会,王贯众认为齐德是不会放弃的。
    “倒是我拔苗助长了。”王贯众幽幽的叹了口气:
    “怎么优秀的都是别人,而不是你大哥我呢?”
173把他们都忽悠到北方去团建(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