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回1984赶山狩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9章 老四过的岁岁了(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在炸东西的时候,还闹出个小插曲。

    因为厨房里面味道太香,整个院子都弥漫着香味,尽管大人们不要孩子去厨房叨扰,可小东年龄小,还是跑过去一把掀开门帘。

    结果锅里的油受到冷气,瞬间爆沸,将余春杏的手腕烫了好大几个泡。

    吓的小东哇哇哭。

    余春杏却没有责怪孩子,只是用面糊涂抹在上面,反而安慰孩子。

    她就是这样好的性格,自己不管吃什么苦,都不会怪罪到别人身上。

    只是她手腕既然烫了,后续主要靠三姐来做。

    但三姐的水平明显不如大姐,所以大姐只好在边上守着,一点点指导她。

    也会开玩笑说,茶饭功夫要好,将来出嫁后,才不会被婆家轻视。

    三姐被羞的满脸通红,而余秋堂则想起米文忠和三姐的事,自从米文忠做完房子回去,能联系的机会就非常少。

    若是就这样不管不问,怕是以前燃起来的小火苗,可能慢慢就熄灭了。

    想着等年过了,他和妻子成亲后,要好好张罗下这个事。

    趁热打铁,能把事情确定下来最好。

    这年头很多夫妻结婚,彼此都没有什么了解,最多见过一次面,最后慢慢日子也过的很好。

    她们两个是相处那么久,更应该没啥问题。

    .

    二十七这日,是年前最后一个集。

    这天余秋堂亲自去赶集。

    之前其他人赶集,都因为舍不得花钱,也没什么钱,所以买的必须品。

    而他赶集,则是锦上添花。

    例如给孩子们买了一些炮仗,烟花,还买了大红灯笼回去糊,以及对联的红纸和笔墨等。

    反正是能想到,都添置了一些。

    再就是各种瓜子花生核桃,水果糖等等,也都买了不少。

    以前小时候过年,家里几乎没什么吃的东西,几个核桃和花生,母亲都会分开,他们姐弟们一人一小堆。

    每次都没吃过瘾。

    后来他长大了,渐渐有了一些钱,起码能让过年气氛变得隆重些,可却再也感受不到小时候的快乐。

    所以他刻意买了很多东西,就是让孩子们吃个痛快,也玩个痛快。

    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快乐。

    那种等你长大后再做什么的话,其实都是画饼,人可以长大,钱可以变多,快乐的年华逝去,就再也无法复返。

    他买的时候,自然也没忘记给余秋实留一份。

    说一千道一万,余秋实是他唯一的亲弟弟,就像小伟的父亲是他唯一的亲哥哥。

    只要想到余秋实最后死在里面,他就不得不生出一种责任感。

    力所能及引导,让他不至于走得太偏。

    经过真正用心去观察,发现自己这个弟弟,本性不是他原来想的那种天生坏种。

    还有挽救的空间。

    所谓上行下效,他愿意以自身的行为举止,给弟弟一个好榜样。

    让他知道,人生其实不一定要走窄,堂堂正正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也同样能走的通。

    世间糟糕的人那么多,随波逐流不算本事。

    能逆流做个有道德感的人,才是真正的帅气。

    他专门抽空去找吴美芬,问问有什么熟悉的人要转让店面,位置不必太靠近街道中心,准备帮余秋江盘个下来。

    最后大致确定几个位置,拜托吴美芬帮问问。

    这些位置当然是要有长远的投资价值。

    哪怕是后期会拆迁,到时候都会给新的安置费用。

    这样余秋江有个门路更广的基础,再靠着他的精湛技艺,起码能吃一段时间饭。

    .

    腊月二十八,馍馍锅上扒。

    来到这日,就进入过年最后的准备阶段,蒸馍馍。

    荣城地处西北,人们的主食是面食,也就是面和馍馍。

    一般都是下午吃面,上午吃馍馍。

    就和南方人喜欢顿顿吃米饭一样。

    后世因为文化交流,很多年轻人南北来回跑,渐渐将南北饮食文化的鸿沟填补的所剩无几,南方人也开始吃馒头和面,而北方人也开始吃米饭。

    但这个时候,西北的人们,吃米饭相当少。

    主要原因还是受农作物种植影响。

    西北只有很少几个地方有点水,大部人地区都很干燥,自然需要种植小麦和燕麦这类比较抗干旱的农作物,不能种水稻。

    倒是可以种旱稻,但因为这边一年四季温度分明,农作物生长周期很长,一年两季都种不到,因此即使种旱稻,收成也比较低。

    也就是一些川里才会有。

    例如二姐所在的哪个县,位置就相当于在川里,所以那个县的旱稻相当出名,但产量很低,价格很贵,一般人也吃不起。

    西北不吃米饭,还有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这边蔬菜少。

    众所周知,吃米饭需要蔬菜。

    但不同于南方温度高,一年四季都能吃到不同的蔬菜,西北一年起码有半年的时间地里长不出菜。

    没有菜,又缺乏油,吃米饭就相当折磨人。

    倒不如吃馍馍,蒸热,就着咸菜吃也蛮好吃。

    如果用咸菜吃米饭,那可就相当凄惨。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荣城的人们对吃馍馍,也积累了各种各样的文化。

    而过年,无疑是展现文化最好的时机。

    所以这日,本事大的妇女们,会做各种各样的馒头出来,什么动物植物彩色黄白,反正是五花八门都有。

    但这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多半都是为上供。

    真正家里吃的,还是基础的馒头和包子。

    馒头自然要蒸的非常小心,过年时候,可能有客人来家里拜年吃饭,要是馒头蒸青了,黑了,或者裂开个大嘴,都完全端不出去。

    而包子,更是要非常细心。

    包子分为菜包子和糖包子,基本不会包肉包子,主要是没有肉。

    菜大多就是萝卜和白菜,最多加上豆腐和粉条,因为这边调料丰富,吃起来也是相当香。

    糖包子就是红糖。

    里面用面将糖拌起来做馅。

    糖包子就最怕买到不好的红糖,蒸出来后硬邦邦的,而好的红糖,蒸出的包子很软,咬开里面都是糖汁,是小孩子们最喜欢吃的东西。(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