啪的一声,电话挂断。
    陈沉摇着头走出房间,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徐友推门而入,带给了他一个好消息。
    “第一批增雨弹到了,连同发射架一起。老板,要不要去看看?”
    “看!”
    陈沉精神一振,而等他走出房间时,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架看上去有些“单薄”的多管火箭炮。
    BL-1A型增雨火箭弹,这玩意儿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结构简单,造价低廉。
    它的结构简单到什么程度呢?
    一句话,63火的操作指导写的是“可以不依托发射具发射”,而BL-1A,其实压根就不算有发射具。
    因为它的发射具就是一个钢制的大箱子,前后各钻上平行对称的孔,然后在两个孔之间用钢条连接,形成发射导轨。
    精度是不可能有任何精度的,反正在设计之初,它的功能要求也只有一个:
    能稳定地飞上天,能炸。
    在这种思路下,一切不必要的东西都完全被舍弃了,“极简”这个风格,在它的身上展示得淋漓尽致。
    东风兵团的其他核心成员也跑了出来看热闹,白狗走上去摸了摸发射架上的火箭炮,开口问道:
    “这玩意儿多少钱一发?”
    所有人看向徐友,而徐友则是咳嗽一声后说道:
    “我们最终谈下来的价格是2200RMB一发,发射架全送。”
    “折算成美元300美元不到。”
    “300美元?!靠,这是跟我开玩笑吗?63火箭弹要接近5000美元一发啊!”
    白狗目瞪口呆,刚刚他还觉得这玩意儿太简陋,根本没点“武器”该有的样子,而现在.
    300美元啊!
    还要什么自行车?
    这价格哪怕它在我手里炸了,我都觉得是自己点火的方式不对!
    “你总共买了多少发?”
    白狗继续问道。
    “目前采购是11000发,我们本来只想买一万发,但他们提出多买1000发发射具就全部白送,我觉得还是挺划算的。”
    “送了多少发射具?”
    “40台-——怎么,不划算吗?”
    “.也算划算。”
    陈沉悠悠说道。
    实际上他知道,BL-1A型火箭弹的发射具造价也就是二百块左右——二百RMB!
    40台发射具,拢共也就8000块钱。
    但为了这8000块钱,徐友多花了30万美金,这生意做得,也真的是没谁了.
    当然话说回来,发射具简陋归简陋,可在北边的工业能力保障下,精度还是非常非常高的。
    这玩意儿如果不买,蒲北还真就造不出来。
    所以总而言之,这还算是一笔互惠互利的买卖,也没有什么可挑毛病的。
    于是,陈沉也不再多说,而是立刻把发射具拉到空旷地,进行了一次实弹测试。
    ——
    他当然没有对着天上打,而是将发射具放平,对准了远处无人的荒山。
    距离接近一公里,8发齐射。
    “哧哧哧——”
    火箭弹发出与63火截然不同的嗡鸣,听着就像是大号窜天猴。
    但,无论是在射程、还是在飞行稳定性上,这玩意儿就不是窜天猴能比的了。
    1公里的距离,8发火箭弹散布在了直径接近100米的范围之内。
    这个精度不能说好,应该说是差强人意。
    想要高精准打击是没有希望了,但如果是火箭弹洗地呢?
    不仅够,而且是足够!
    “这玩意儿劲儿大啊.”
    看着远处弥漫着的碘化银爆炸后产生的轻薄烟雾,一直旁观的白狗忍不住开口说道。
    “那可不劲儿大吗,虽然是增雨火箭弹,但它也是有军用潜力的。”
    “说实话,这东西的定位其实一直都是很模糊的,感觉上是钻了某种空子吧。”
    站在他身边的石大凯若有所思地回答了一句,随后又感慨地对陈沉问道:
    “队长,我听说你们那边-——北边的气象部门,手里头就有很多武器,甚至还有很多高炮,是不是真的?”
    那可太真了,甚至真到让人觉得很假的程度.
    陈沉在心里忍不住吐槽了一句。
    事实上,北边的气象局搞武器的传统由来已久。
    在建国之后,北边面临着美苏的军事压力,防空压力更是大的惊人。
    所以从那个年代起,北边就非常注重防空系统建设,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就建立了“三位一体”的国土防空体系,也就是人民防空与要地防空、野战防空三位一体。
    所以在那个年代,很多城市的地下室都会贴着“人民防空”的牌子,同时,在各大厂矿、关键设施附近都部署有民兵高炮部队,这些民兵高炮部队每年都要进行比武和集训,还要进行打靶训练,来保持炮手的熟练度。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先进的防空导弹已经取代高射炮成为主要防空力量,那各这些部署在民用设施的高炮怎么处理呢?
    干脆都一股脑地移交给了各县气象局,摇身一变改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高射炮”,简称“人影高炮”。
    你随便去一个县的气象局看一看,基本都能看到数门至十几门55式37毫米单管高炮,或者是65式37毫米双管高射炮。
    而扩展到全国,光是高炮的数量就超过了10000门!
    如果集结起来,这他么已经算是全球最大的高炮群了
    当然,气象局不只是有高炮。
    在“优良传统”的传承下,火箭炮也开始进入了气象装备序列。
    而其中最夸张的东西,大概就是陈沉前世见过的神鹰400火箭弹了。
    这玩意儿虽然叫火箭弹,但是.
    它能垂发,能变轨,甚至还有末端突防功能。
    火箭弹?
    合理,射程两千公里之内都叫火箭弹嘛.
    不过话说到这里,以后不会连这玩意儿也能出口吧?
    真是那样的话,那乐子可就大了
    陈沉敏锐地察觉到了石大凯的想法,但这个问题他真的没办法回答。
    于是,他只是咳嗽了一声,随口一句“大概是真的吧”就敷衍了过去。
    石大凯也没有过多纠结,他当然也知道陈沉在顾虑什么.
    于是,这次的测试工作就这样成功完成。
    收拾后一切之后,陈沉把电话打给了何邦雄、何布帕,让他们着手开始安排改造工作。
    这两人都是开过兵工厂的,对流程都熟悉得很,基本不用陈沉交代太多,一系列的任务很快便被安排下去。
    而陈沉实际上做的,只是给他们强调了三个要点。
    第一个,装药重量必须跟原有装药重量统一,绝对不能随便改变火箭弹的重心,导致气动性能受影响。
    第二个,装药过程做好安全隔离工作,这样一来哪怕出了问题、发生了事故,也不会导致装备全部损失掉。
    第三个,不同装药的火箭弹做好区分、做好标识,按照功能性分类。
    两人都知道陈沉这三个要点的重要性,在电话里也是再三保证绝对不会出问题。
    但陈沉知道,保证是没有用的,具体的结果,只能看成品。
    不过,按照两个民地武用枪逼出来的效率,他大概也用不着等多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