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第一毒士,曹老板劝我冷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64章 江夏一战可还记得?(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而司马懿此时面上表情也是古井不波。

    非是不欲情绪外露,而是司马懿一向深藏不露。

    与那些暗中依附者不同。

    曹丕能轻易洞察其心计与欲望。

    哪怕如陈群那般的智者,亦觉可控。

    唯独面对司马懿,曹丕只觉此人思绪如渊,深不可测。

    令曹丕不由自主地生出几分戒备与好奇。

    虽然司马懿是他曹丕的心腹好友。

    也经常为他出谋划策指点迷津。

    但由于天生的城府与心计。

    曹丕还是心中还是保留着对司马懿的提防。

    司马懿似乎是没有察觉到曹丕的复杂眼神。

    却是语调平和道:

    “此中道理,说来简单。”

    “于禁性格孤傲,不轻易与人交心。”

    “而张辽则是审时度势,识大体顾大局。”

    曹丕听闻,顿时也是来了兴趣。

    即便话题并非他最忌惮的曹彰本身。

    但探究张辽于禁二人的品性,亦不失为一件乐事。

    想到这里,他也是不由得观察了一番左右。

    然后伸手向一旁示意道:

    “仲达先生,不妨移步详谈。”

    司马懿闻言也是缓缓点头。

    随后跟着曹丕的步子,离开主公曹操下榻的府邸。

    等出了地方之后,才继续道:

    “于禁当前虽受丞相器重,在军中位高权重。”

    “几可与夏侯惇、曹仁几位宗亲将军比肩,然……”

    “其性格之缺失,却如同暗藏的锋刃,致命且不容忽视。”

    “众人只见其治军严谨,御下有方。”

    “就连军纪混乱的青州兵亦能收服。”

    “‘上将军’之称,当之无愧。”

    “但在同僚之中,却是不善交游……”

    “公子可还记得昌豨之事?”

    “于禁当年处理此人之手段,可有印象?”

    司马懿此时一语激起千层浪。

    曹丕脑海中瞬时浮现昔年情景!

    建安十一年,前泰山贼首、东郡太守昌豨二次反叛。

    曹操遣于禁征讨,久攻不克。

    最终夏侯渊受命相助于禁。

    两军夹击之下,昌豨退无可退,再萌降意。

    而面对夏侯渊与于禁。

    贼首昌豨一念之间的抉择,却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昌豨忆及往昔,与于禁谊深情厚。

    遂决意俯首,乞降以全故交之义。

    帐内群英皆以为昌豨既归,对其生死量刑,理应遣于主公曹操决断。

    但众人没料到,于禁却是挺身而出。

    表示应立斩此人以正典刑。

    “尔等岂忘主公金科玉律乎?”

    “临危始降者,法不容恕,遵律守正,方显臣子之道!”

    “昌豨虽为吾旧知,然情不可越法,义不私故。”

    “吾岂能因一己之私,而隳忠贞之节!”

    一番发言当即振聋发聩。

    言毕,其与昌豨泪眼相对。

    手中刀光一闪,刹那间情义两断。

    此事传至曹操耳中,亦是喟叹连连:

    “昌豨舍我而择于禁,盖天命矣!”

    自此,曹操心中对于禁更添几分敬重,视若股肱贤臣。

    回到眼前,司马懿也是静观曹丕面色。

    待其醒悟后徐徐开口道:

    “于禁军法严谨,自然是忠君之理。”

    “然,若为律法而斩故交,未免苛酷无情,过犹不及。”

    “此人若权柄加身,或可令士卒畏威而奋战。”

    “同僚畏其主上恩宠,不敢不从。”

    “然而一旦失去主公宠信。”

    “便是再难得麾下军卒之忠心,同僚亦不为其援。”

    “是以,吾敢断言——”
第364章 江夏一战可还记得?(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