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华娱:导演只想省钱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84章 三部连拍的超级计划(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哪方面都难以置信。”邓朝又看了一眼受伤的材料:“无论是从成本,规模,还是剧情设置来讲,我从来没见过这种级别的制作计划。”

    材料里的内容,实在太夸张了。

    十亿预算。

    三部连拍。

    三套班底。

    剧情交织。

    前后呼应。

    孙丽也跟着点点头:“对啊,且不说这个十亿的成本,单单是三部电影统一拍摄,彼此之间的剧情交叉糅合的拍摄计划,就已经超过我的想象了。”

    周墨恍然,原来是这个。

    他叹了口气,颇有种一言难尽的感觉。

    三部电影交叉,明面上看起来非常震撼,甚至有种炫技的感觉。

    “实际上,这个计划却有几分无奈之举的意思。”他解释道。

    既然已经决定了喊这夫妻俩来拍电影,那么就没必要藏着掖着,把创作思路解释清楚,也有利于以后合作。

    邓朝有些好奇:“无奈之举怎么说?”

    接下来的几十分钟,周墨就着桌上的材料,给邓孙两人解释了情况。

    三国的故事实在太复杂。

    周墨在几年前在做《三国》计划的时候,从一开始就知道故事线太纷杂,所以一开始就提前删除掉了很多剧情。

    比如说黄巾之乱,再比如何进和十常侍之间的你死我亡的斗争,以及后三国时期,各家朝堂内部的纷争和混乱。

    本以为删减过后,剧情就好编写一些。

    然而到了实际开始写剧本的时候,发现还是写不了。

    就拿周墨想要主要负责的“曹魏”线来说,单曹操一个人,主要故事节点就有黄巾起义,围剿董卓,屠戮徐州,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几个根本躲避不开的剧情点。

    想要在两个小时的电影时间内,塞进去这么多剧情内容,完全就是天方夜谭。

    而且这还只是一个曹操。

    除了他,还有刘备代表的蜀国故事线,孙家兄弟俩代表的吴国故事线,诸葛亮代表的三国中后期故事线。

    最后,经过跟公司一大帮编剧商量之后,周墨只能采用“抓大放小,保留爽点”的思路,把每个人涉及到的故事线给拆开了,重新进行分配。

    还拿曹操举例。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参与的两场在整个历史上都非常出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

    只不过前者曹操胜利了,后者曹操败了。

    那么,“曹魏”剧本就会主要刻画官渡之战,并且把赤壁之战放在最后,只留下战争开始前的一点点剧情。

    而真正的赤壁之战,将会放在“孙周”代表的吴国线,充分能展现东吴大都督周瑜周公瑾的“雄姿英发”。

    邓朝基本明白了周墨的意思。

    “那周导其实是想让我们两个出演周瑜和小乔?”

    周墨微微颔首。

    “是的,这也是张导的意见,他确实对二位比较青睐。”

    这一世,虽然《影》在周墨的蝴蝶效应下没有了,但老谋子还是看中了邓孙夫妻俩来出演他心中“东吴”的故事。

    周墨对此并没有什么意见。

    《影》的剧情走向,以及认为行为虽然有些抽象,但邓朝在电影中的表现真的挺不错的。

    出演周瑜基本上没难度。

    孙丽猜测着询问:“周导说的张导,是张亦谋导演吗?”

    “嗯。”

    “那可太好了。”孙丽猛地握紧手掌。

    周墨一愣,怎么这个反应。

    邓朝见状,跟周墨解释了一句。

    “实不相瞒,我俩之前猜测过周导准备让我俩演什么角色,确确实实猜测到了可能是周瑜和小乔,但是娘娘她一直比较担心,因为不知道导演是谁。

    毕竟,当初吴白鸽导演的《赤壁》实在太……抽象了。”

    原来是这回事儿。

    周墨哑然失笑。

    也不怪孙丽这么紧张。

    吴白鸽确实罪孽深重。

    老韩同志那么多钱砸下去,那么多资源给配合,接过最后这货就交出来一个“萌萌,站起来”。

    “丽姐可以放心,《三国》三部曲的剧本都是我写的,绝对不会出现那种抽象小乔,另外张导的镜头能力你也可以放心。”

    孙丽狠狠点了几下头。

    “周导和张导的能力,我肯定百分百信任,我其实也没那么多要求,只要不像《赤壁》里面的小乔那么抽象就行。”

    不。

    老谋子你也不应该百分百信任。

    这位如果没周墨转移视线,估计就这几年就该沉迷于替身文学了。

    《影》中搞替身,要主角看着自己的替身和女主亲热。

    《半湖绿》中也搞替身,尝试翻转剧情。

    邓朝此刻又翻看了一下材料,询问道:“那吴国线主要就是‘孙家兄弟和周瑜’为主了?”

    “准确的说,是孙策和周瑜为主,孙权占的剧情不多。”周墨纠正道。

    虽然说真正历史上,孙权才是“吴国”的最核心人物。

    因为吴国建立的时候,孙策和周瑜坟头草都几米高了。

    但是孙权这家伙的经历和操作,实在不符合周墨“保留爽点,抓大放小”的剧本设计思路。

    一方面,孙权这家伙“孙十万”的名头实在太响亮了,网友们一提起孙权,就是“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一场逍遥津战役,硬生生给了张辽一个“八百打十万”的名头。

    另一方面,想要把孙权拍畅快,远没有拍小霸王孙策那种“不服就是干”的行为性格方便。

    孙权年轻的时候处理内部矛盾的能力不错,但老年的时候开始疯狂内耗,确实没什么可拍。

    “所以,孙权应该只会在赤壁之战的时候作为主公露面,剩下的都是孙策和周瑜,电影前半段打严白虎,打黄祖,后半段赤壁之战。”

    邓超听见这话,喜上眉梢。

    没有孙权好哇。

    一场电影就那么长时间,关键人物越少,他的戏份就越多。

    想到这里,他不再犹豫,迫不及待询问:

    “周导,咱们什么时候签合同?”

    “这么着急?”

    “当然,趁着消息还没传出去,先把角色占下来,省得夜长梦多。”

    周墨提醒道:“不用再想想?三部电影连拍时间很长,恐怕得小半年,咱们可以晚些再签合同,你先去调整时间。”

    邓朝和孙俪听见这话,一起摇头。

    “不,得赶紧把合同签了,万一回头被人见缝插针了,我哭都没地方哭去,得后悔一辈子。”

    “有这么严重么?”周墨好笑道。

    “一点都不夸张,周导你是不知道你现在有多吸引人,软妹币都没你有吸引力,跟周导你合作,无论如何都必须拿下。”邓朝习惯性开始耍宝。

    “不至于,太夸张了。”

    孙丽倒是提了一嘴:“这次还真不是夸张,周导你不知道,前段时间有人听说我要来《东汉》剧组,私下联系我希望帮忙引荐和你见一面,价钱随我开,这就是你现在的吸引力。”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