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年的秋天,也算是一个丰收的秋天,之所以叫做“算是”,那是因为今年的寒流来的有点早,让很多农作物都减产了。
好在王安几家因为用的是半机械化耕种的原因,春天的时候种地的速度较快,王安家和几家亲戚的庄稼都已经种完了,而用骡马驴种地的人家还在继续耕种。
这样一来,就让王安他们几家的庄稼,在无形中就多了10多天的生长周期,所以这几家的庄稼,受寒流的影响都不算大。
种地这个东西就是这样,可千万不要小看了这10多天的生长时间,因为对庄稼来说,10多天的时间都可以完成灌浆并进入成熟了。
主要是庄稼这东西只要完成了灌浆这个环节,那即使天气突然降温,导致庄稼受冻,也顶多就是粮食看起来发瘪,整体重量变轻,但绝对不会有颗粒无收的情况发生。
农民都是靠天吃饭,减产的情况能接受,但颗粒无收的情况却是接受不了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但事情的真相却是,“能接受也得接受,不能接受也得接受”!
反正不管减产与否,公粮都是必须得上交的,并且还必须得是粒粒饱满,一粒瘪子粮食都不能有的那种!
就问你服不服?
秋收之前的时候,王安就托付武冬和王帅他们在北大荒农场那边,又购买了两台用链轨拖拉机带动的小型收割机。
虽说这年代的收割机技术也不完善,收庄稼的时候是不能将庄稼收干净的,但收割机的构造王安也都了解,便指挥着王大柱和王利俩人对这两台收割机又是一顿改造。
还别说,改造后,收庄稼的效果直接就提升了很多,即使收完后地里依然有剩余,但只需人拿个袋子在地里捡拾一遍就行了。
这两台收割机,一台是专门用来收玉米的,而另一台是专门用来收水稻的。
主要是王安家的庄稼,是以玉米和水稻为主,像是大豆和杂粮杂豆等农作物,种的都非常少,高粱更是一颗都没种,所以人工收回来也不费啥劲。
况且从春起开荒翻地开始,黄保国和郭春艳两口子还有黄颖三口人就被王安留在了家里,暂时跟黄忠一起住在王安家的老房子里。
这两口子的工资加在一起,是一个月80块钱,并且管吃又管住。
当然,不是跟王安家一桌子吃饭,而是王安家给提供粮食、蔬菜和肉类啥的,让他们在老房子自己做饭吃。
毕竟是两家人,要是天天在一起吃饭的话着实有很多不便。
而他们的任务或者说是职责,就是农忙的时候帮忙干农活,冬天的时候种大棚。
虽说王安家给他们两口子开的工资着实不算低,但这两口子其实也基本闲不着。
好在相对比在苇子沟的生活,黄保国两口子对现在的生活那是相当的满意。
最起码他们能看到生活的希望了,要是用当地的话来说,那就是有个“盼头”了。
人这玩意儿都这样,只有生活有了“盼头”,那才会干劲十足,并且活的快乐。
毕竟在管吃管住的情况下,他们两口子除了买衣服和其他日常开销以外,也没啥大花销,所以一年就能攒下大几百块钱,而这个收入哪怕是跟屯里同样种地的人家相比,也是要高出不少的。
......
总之,在这9个多月的时间里细算下来的话,王安虽然鸡毛事儿都没干,但王安家的变化还是有很多的。
第一,土地变多了,由之前的60多亩耕地,变成了现在的360多亩耕地和1000亩的荒山。
第二,大棚的数量变多了,算上去年的那个,现在已经有4座大棚了,用平米来算的话,就是从200平米的大棚,变成了现在的800平米大棚。
而之所以没有建造平米数更大的大棚,那是因为黑省的冬天实在是太冷了,大棚冬季取暖是个非常大的大问题,面积越大,取暖越费劲。
所以用增加大棚的数量来增加蔬菜的种植面积,才是这时候既经济又稳妥的方法。
第三,王安家多了两台播种犁和两台收割机。
第四,庄稼算是丰收了,玉米平均亩产800来斤,水稻平均亩产900来斤,至于大豆和杂粮杂豆啥的,压根没有计算的必要
第五,野猪和黄羊清空了,也就是一只不剩了,现在的猪圈和羊圈里,养着的是12头本地黑猪和21只本地细毛羊。
黑猪是开春那会儿,王安让王大柱和刘桂兰他们赶集的时候在集上买的小猪嘎嘎。
当地人管小猪羔子,就叫做小猪嘎嘎。
而细毛羊,是王安让王利和木雪离他俩在屯子里还有周围的屯子里买的。
反正养猪和养羊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夏天不能打猎的时候杀掉吃肉的,倒是也没有买太多。
第六,就是王安家的梅花鹿数量和傻狍子的数量变多了。
第1381章 这一年的变化(二)(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