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也是听了大相公的建议,才请母后垂帘听政如今朕才刚刚登基,就和母后政见不合,将来可如何是好?”赵宗全说道
没错,请太后垂帘听政是韩章提出来的
赵宗全自然不可能自己给自己套一个紧箍咒
韩章是大相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赵宗全自然需要拉拢
在未登基前,赵宗全就曾多次找韩章谈话
赵宗全曾以自己根基浅薄,如何快速稳定局势的问题询问过韩章
他的本意是想得到韩章的效忠,韩章却建议他请太后垂帘听政
赵宗全虽然不愿,最终还是被韩章给说服了
他原本想着好好和太后处好关系,等一段时间朝堂稳定,太后就能撤帘还政了
然而在面对辽国的问题上,两人有了极大的分歧
如此一来,将来想让太后还政,怕是没那么容易了
“陛下放心,请太后垂帘听政,只是权宜之计这件事是老臣主张的,等朝堂稳定,老臣自然会去请太后撤帘还政”韩章说道
他明白赵宗全这是在逼他站队,即便赵宗全不这么做,他也不会任由太后长期垂帘听政的
“大相公如此说,朕就放心了”赵宗全微微点头
韩章身为大相公,在朝中威望很高
有他站出来请太后还政,满朝文武必然会有很多人附和
即便太后不愿意,在朝堂多数人的要求下,也得还政
……
因为辽国西夏在大宋这边又不少探子
往北边增兵的事并没有传开,虽然不能一直瞒下去,但是能拖延一会是一会
不过辽国陈兵边境,逼迫大宋增加岁币之事还是传开了
一时间汴京士子百姓,议论纷纷,多数都是不赞同给辽国增加岁币
但也有不少赞同给辽国岁币的
虽然汴京距离北方边境还远,但北方无险可守,一旦辽国突破北方边城,有着大量骑兵的辽国完全可以长驱直入,直奔大宋国都
唐初的渭水之盟,不就是被游牧民族打到了长安城下么
争论中甚至有人提出了应该迁都
其实迁都之议在建国之初,太祖皇帝就曾有这个想法
古代定都最多的两个城市就是长安和洛阳
因为这两个地方都有险隘可守,十分安全
汴京一马平川,并不适合作为都城
按照太祖的意思,是打算迁都洛阳的
然而却遭遇了太宗和几乎所有朝堂大臣的反对
加上当时汴京繁荣已经超过了洛阳和关中,最后只能作罢
不仅百姓在谈论,官员私底下也在议论
翰林院修撰的办公房内,范存进和章卫华也在争论
范存进认为应当迁都,章卫华却认为不应该迁都
两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对方
“子谦,你觉得应不应当迁都?”范存进问道
章卫华闻言也看向了李安,至于林亦之,两人都没有搭理他的意思
林亦之之前仗着傍上了邕王,十分得意,人缘并不好
李安闻言说道:“在其位谋其政,迁不迁都,那是官家和相公们决定的,我们争论这些,有何意义?”
“子谦,你也太小心了迁都之事一直有人议论,没什么好担心的”范存进说道
李安倒不是有顾虑,宋朝言论还是很自由的,而且也正如范存进说的那样,迁都这件事一直有人议论,算不上敏感话题
他只是不想做这些无畏的争论,迁都的阻力太大,甚至比变法的阻力还要大
毕竟变法整個北宋时期还进行过两次,迁都之事可是连太祖都没办成的
对于京官来说,他们的家业都在汴京,汴京的土地一直居高不下
一旦迁都,他们的宅子田地都会大量贬值
迁都的消息传开,不管迁去哪里,那个地方的宅子田地都是有主的,到时候价格必然会疯涨
就算他们提前得到消息,可以抛售,安排人去新都买宅子田地,也不现实
毕竟能得到消息的肯定不少,消息很容易走漏而且卖的人多了,买的起的也不是傻子,自然有所察觉
要说变法影响的是他们将来的利益,那么迁都影响的就是他们眼前的利益
阻力可想而之
面对两人的劝说,李安犹豫了一下说道:“迁都影响重大,有利有弊,我也不知该如何评价但是现在肯定不适合迁都”
“为什么?”章卫华疑惑道
“现在辽国陈兵,要是朝廷提出迁都,好像是怕了辽国一样不管是要议和还是要打,这都对大宋极其不利的”李安说道
现在迁都和战场上帅旗后撤是一个道理,只会影响己方士气
只要不蠢,就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做出迁都之举
两人对这个结果并不满意,还想追问,李安笑了笑不愿意说了
……
下午下值后,李安没有回家,而是来到了顾廷烨家
“仲怀,看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了”李安看着还能坐着的顾廷烨笑道
“和你没什么好瞒的,昨天不过是配合官家演个戏罢了”顾廷烨笑道
若是别人来,他肯定要装个样子
但是在李安面前自然没什么好装的
“昨天到底发生了什么?”李安好奇道
他官职低,赵宗全召人议事并没有喊他去,并不知道宫里发生的事
也就今天入宫后,才听说了顾廷烨惹怒太后被打了板子的事
顾廷烨把当时的情况简单的说了一遍,笑道:“官家不愿意向辽国妥协,更是透露出有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意思”
顾廷烨出身将门,从小就有收复燕云十六州之志
如今赵宗全有此志,他觉得自己有一展抱负的机会了
“你没事就好,我先回去了”李安说道
“急什么,既然来了陪我喝几杯再走我这次怕是没有机会随军出征了,心里苦闷着呢”顾廷烨说道
“喝酒就算了,你惹怒太后受了罚,我来看你喝的浑身酒气的离开,要是被有心人注意到,不是等于告诉别人你是装的么”李安说道
第448章 迁都之议(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