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谁是光绪!(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天幕上。

    两宫太后坐在垂帘之后。

    奕訢立于垂帘之前,持着一封奏函朗念着:

    “前者英法各国以日本为外府,肆意诛求,日本君臣发愤为雄,选宗室及大臣子弟之聪秀者往西国制器厂师习各艺,又购制器之器在日本制造,现已能驾驶轮船造放炸炮。”

    “去年英人虚声恫吓,以兵临之,然英人所恃为攻战之利者,彼已分擅其长,由是凝然不动,而英人固无如之何也。”

    “夫今之日本即明之倭寇也,距西国远而距中国近。我有以自立,则将附丽于我,窥伺西人之短长。”

    “我无以自强,则并效尤于彼,分西人之利薮。”

    “日本以海外区区小国,尚能及时改辙,知所取法,然则我中国深维穷极而通之故,夫亦可以皇然变计矣。”

    “……鸿章以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我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

    “则业可成,业可精,而才亦可集。”

    话音落,殿内沉寂无声。

    片刻后,垂帘后一道轻柔细声传出:

    “让李鸿章放手去干。”

    画面一转。

    在热火朝天的场地中。

    一群精瘦的工人不停忙碌着。

    翻砂、热铁。

    在他们的双手操劳间,车轮盘架,子药箱具,开花炮弹、洋枪、抬枪、铜帽、大炮、水雷等等军工物品被源源不断的生产出来。

    画面推远,一座座匾额闪过。

    『江南制造总局』

    『曾国藩支持下,由李鸿章在上海建立。创办经费为五十四万余两白银,拥有工人二千余人,在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中,规模最大』

    『主要是生产枪炮、弹药、水雷和小型船舰。附设译书馆,翻译西文书籍』

    『金陵机器局』

    『李鸿章署理两江总督时,把他在苏州创办的洋炮局迁到南京并加以改造扩建而成。主要生产枪支、火炮,为淮系军阀供应军火』

    『天津机器局』

    『崇厚在天津筹建的,英国人密妥士任总管,从国外购买机器,制造火药。虽耗资巨大但成效不佳』

    『后李鸿章调任直隶总督时接管了该厂,招募洋匠,添置设备,扩大规模,使该局有了一些起色』

    『随后又扩大规模,分为东、西两局。』

    『东局设在天津城外东南方的贾家沽,西局设在天津城南海光寺。主要生产弹药、水雷、炮架、洋枪等』

    『福州船政局』

    『左宗棠在福州闽江马尾山下设立该局,也称马尾造船厂』

    『该局以四十七万两白银起家,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设备最齐全的轮船修造厂』

    『该厂还附设船政学堂,专门教授英语、法语、算法和画法,为驾驶轮船和造船培养专门人才。是南洋水师的基地』

    ……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指导思想很明确,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他们认为,西方的政治制度比不上中国,只是中国的火器比不上西方列强,只要清朝掌握了西方的近代军事技术和装备,便可以重振国威,扬名于世。】

    【然后,以“都不雇佣洋匠,只选中国工匠,仿照外洋做法”,采用手工铸造炸炮的方式建立了炸弹三局。】

    【这几个由李鸿章创办及接办的制造局,加上左宗棠于1866年创办的福建船政局,成为中国早期军事工业的主干。】

    【几年间,初具规模的制造局奠定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根基。】

    【在李鸿章的带领下,许多省份也先后用“机器局”、“制造局”的名义,不断设立军火工厂。】

    【至此,中国通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生产新式武器的能力,走上了国防近代化的道路。】

    【清朝完成了由冷兵器时代向火药兵器时代的过渡。】

    ……

    {这时候,江南制造总局每天就能生产毛瑟枪十五支,十二磅重的开花弹一百发。}

    {每月平均生产发射十二磅炮弹的开花炮十八门。}

    {自1867年至1894年27年间,共计生产各种枪支五万多支,大炮五百八十五尊,水雷五百六十三枚,炮弹十二万发以上。}

    {李鸿章这么好的文章,完全可以选进教材的作品。}

    {见解如此犀利精到,分析中国和西方、中国和日本,日本和西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剖析中国人对于洋人及其武器,切中肯綮!}

    {李鸿章实有远见一针见血,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敌强我弱的根本原因,还举出日本这个活生生的例子。}

    {还是器不如人那一套,可是这并不是病因。}

    {由指导思想和实践也可以看出洋务运动的目的。}

    {洋务派主张学习和利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为了拯救和维护清朝封建统治。}

    {所以,当人民反抗斗争对其统治构成威胁时,就学习洋人的长处以镇压民众的反抗。}

    {当外国侵略势力明显动摇其统治时,便取洋人长技以“制夷”。}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清朝一副欣欣向荣的相貌,叹息道:

    “天下之事穷则变,变则通。”

    “自唐宋起,士大夫多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

    “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

    “以致用非所学,学非所用。”

    刘启则一边看着那些袍弹产生的过程,一边听着刘恒的话。

    “无事则斥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却不知洋人视火器为身心性命之学已有数百年之久。”

    刘恒想着历史上的种种,无奈道:

    “无事之时而言,可以成为一种说法,但苦于他人不信。”

    “有事之时而言,能够取信于人,但为时已晚。”

    ……

    大汉·武帝时期

    刘彻看了一圈,皱眉道:

    “言之有理,做事尽心。”

    “可惜了。”

    卫子夫不知道皇帝可惜什么。

    小刘据毕竟还小,也不能生而知之。

    唯有霍去病听弦之音。

    “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霍去病也叹气道:

    “这些军备从设计施工、购置机械、生产技术,直到原料供应,没有一样不依赖外洋。”

    “从当时的条件来看,无法避免啊。”

    刘彻挽着袖口,拿起酒爵。

    抿了一口道:

    “此为其一。”

    “其二是……这些军备制造真的掌握在清朝手里吗?”

    “器械、装备、原料,这些东西他们要从哪里买那命脉就掌握在谁手里。”

    “甚至,外洋还可以通过洋务派推销早已落后的或者淘汰的设备和器材。”

    “那些工厂里的人其实是在为外洋人出力……”

    刘彻念到此处,突然停顿住。

    随即似拨开一层云雾,喃喃道:

    “这些物品不面向市场,但其本身却具有部分的商品特性……”

    “商品……价值……资本!”

    ……

    【除了军备之外,洋务派又大约创办了二十多个民用企业,涉及交通运输、采矿、纺织、冶炼等行业。】

    【如上海轮船招商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立。是近代中国第一家轮船航运公司,也是洋务派兴办的第一个民用企业,形式为官督商办。】

    【开平矿务局。光绪四年(1878年)李鸿章在天津创设。】

    【最初由李鸿章派唐廷枢在天津计划创立开平矿务局,目的是开采唐山煤矿。原拟官办,后因清廷财政困难,改为官督商办。】

    【光绪七年(1881年)开始开采出煤,每天的产量达五百至六百吨。由于该矿设备优良,煤矿储量大,煤质好,产量逐年增加。】

    【除供应轮船招商局、天津机器局、北洋海军用煤外,还在市场上大量出售,在天津很好地抑制了洋煤进口。】

    ……

    大清·咸丰时期

    “光绪……”

    懿贵妃看着更变的年号,惊呼出声。

    她心中一慌,抱紧怀中幼童。

    看向殿内众人。

    太医、太监、宫女、侍卫。

    俱都伏地而跪。

    看不清脸面。

    “也许……是皇帝亲政改了年号呢……”

    安德海低着头,期期艾艾道:

    “未必就是……就是……”

    懿贵妃抱着孩子,嘴角浮起僵硬的笑意。

    “说的有道理……有道理……”

    ……

    【上海机器织布局。李鸿章于光绪八年(1882年)派人收集商股在上海筹办的,是近代中国第一个机器棉纺织厂,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投产。】

    【电报总局。光绪五年(1879年),李鸿章为了军事上的需要而在大沽炮台至天津之间试设电报,试验成功。】

    【光绪六年(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局,任命盛宣怀为总办。第二年就开始铺设天津到上海的线路,年内竣工。】

    【这是中国第一条长途通讯线路。同时,在紫竹林、大沽口、济宁、清江、镇江、苏州、上海等地分设七个分局。】

    【光绪八年至十年(1882至1884年),上海至南京、南京至武汉的电线相继架设完毕。】

    【光绪八年(1882年),因官款不足,电报总局又吸纳商股和民资而改为官督商办。】

    ……

    大清·光绪时期

    光绪感觉怪怪的。

    这算什么?

    盘着同治的功绩,用着我的名字!

    这不应该算到朕头上吗!

第791章 同治:究竟TM谁是光绪!(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