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70章 咸丰:重显祖宗荣光!(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

    【二月十三(3月27日),咸丰再次由内阁明诏求贤,命令各省总督、巡抚在其下属官员中保举“才德兼优、诚心任事”的能人。】

    【三月初十(4月21日),他看到了一份奉旨奏事的折子,非常高兴,下旨将保举的范围扩大到不在职的官员,历来不得直接奏事的布政使、按察使,此时也获得了向天子进言的机会。】

    【三道御旨下达后,奏章纷至沓来。】

    【在这些折片中,最为咸丰欣赏的有十余篇,而顶顶看中的是礼部侍郎曾国藩,传旨褒奖】

    【而各处报来的推荐人才的名单中,也有十余人传旨查看,准备进京引见,其中两人最受咸丰看重。】

    【一是鸦片战争中被革此时在家养病的林则徐,另一是当时的争议人物前漕运总督周天爵。】

    【而求言求贤也一改道光末年政坛死气沉沉的局面。】

    ……

    {求言求贤,显示了君主的开明,但实际反映出来的是咸丰帝此时对政事的不明,对人才的不察。这也是上级在不知所措时经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哈哈哈真实了,领导发动脑暴的时候就是自己不知所措的时候。}

    {将采纳意见的范围扩大,说明当权者暂时还没有头绪,先多听听多看看。}

    {放在今天就叫扁平化管理。}

    {哈哈哈,你是懂职场的(大拇指)}

    {职场官场,一脉相承。}

    ……

    大汉。

    “你可以听到一千个意见,但没有人会告诉你如何从一千个意见中挑出正确的那个。”

    刘邦笑着道:

    “他想要一切都好,但什么叫好呢?”

    “没有标准,不清楚标准,无法洞悉好坏,有跟没有都一样啊……”

    吕雉不认同刘邦的这方面看法,冷声道: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

    “本来就是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如果再堵塞言路,效果会更差。”

    “咸丰能这样做,说明其还是比较开明的。”

    刘邦笑着点头,也没说什么。

    ……

    【道光末期,皇帝贪图政治平静、耳边安静,“恶闻洋务及灾荒盗贼事”。】

    【身边的军机大臣也报喜不报忧,掩饰真相,封杀言路,专拣好听的说给道光帝听。】

    【当时京师中有一制联云。】

    【著、著、著,祖宗洪福臣之乐。】

    【是、是、是,皇上天恩臣无事。】

    ……

    {《杀死那个石家庄人》和《杀不死的石家庄人》}

    {“褪下孔乙己的长衫”“进取才是青春的号角”}

    {稳中向好,天下太平着呢}

    {人生失意无南北。不得志之人总会满心怨望。}

    {当然了,我说的是清朝。}

    {妄议!}

    ……

    大唐·高祖时期

    李渊狠狠的咬了一口胡饼,又喝了一大口热汤。

    舒服的吐出一口气,懒懒道:

    “多磕头,少说话。”

    “吃饱了撑的妄议朝政。”

    “不过这幅制联是挺有趣的。”

    “砰”的一声重响打断了李渊的话。

    他看着那一摞奏本,皱了皱眉。

    看向李世民。

    李世民笑道:

    “阿耶,你也不能一直这么摆烂下去吧?”

    李渊扭过头不理他。

    李世民依然笑着道:

    “阿耶,只要你把妾通畜产这条改了,儿子保证你后世名声不会差!”

    李渊正回头,瞥了他一眼。

    “改贱籍?这功劳你不要?”

    李世民还是那副笑模样。

    “阿耶认为儿子还需要这点功绩吗?”

    身后的李建成没忍住笑出声。

    这话说到头了。

    李渊黑着脸,一手按住奏折,一手指向门外。

    “你俩,给我滚出去!”

    “看着你们就烦!”

    李世民也不在意,拉着李建成嘻嘻哈哈的走了出去。

    李渊看着两个勾肩搭背的背影,嘴角下意识翘起。

    然后看向奏折……

    嘴角又耷拉了下去。

    “混账东西,就会让我得罪人。”

    嘟囔着,打开了奏折。

    李渊不想以后只有一个李世民他爹的名头。

    他要让后人记住。

    大唐开国之君是他。

    唐高祖,李渊!

    ……

    【咸丰此次求言,言路大开,许多官员凭实汇报,说出了许多咸丰帝未曾听闻、不敢相信的事情。】

    【各地盗贼蜂起,官员贪污腐败,兵弁懈怠嬉玩,财用困乏不继。】

    【美好的场景一下子被这么多的丑恶现象所替代,反倒激起了这位青年天子力挽狂澜的雄心。】

    【但此时最最要紧的是解决问题的办法。】

    【咸丰不是一个没有主见的人,他最欣赏的是各地官员按照儒家学说、祖宗制度提出的解决办法,甚至引经据典地指责当时的理学大师倭仁的一些意见,足显示其学识功力。】

    【咸丰相信,只要按照儒家学说、祖宗制度来办理,天下一定大治。】

    ……

    {绝了……}

    {然而问题就出在社会的各种弊端,皆源于儒家学说和祖宗制度,以此去救世,如同以火救火,以水治水。}

    {周期性的王朝治乱,被传统史学家荒谬地概括为性理名教的兴废所致,使人们坚信,不是经不好,而是和尚念歪了经。}

    {殊不知“治”、“兴”非为念经正,“乱”、“废”亦非不念经。}

    {当理论与实际相背离时,经不能不念歪。}

    {我们站在俯视的角度上去看,会觉得十分可笑。}

    {但代入咸丰的环境,这是似乎是唯一解。}

    ……

    大汉·景帝时期

    “若如此。”

    刘启冷眼看着,嘴里幽幽道:

    “就说明经本身就有问题,所以要实事求是。”

    小刘彻捧着脸,嘴里鼓鼓囊囊含糊不清道:

    “实事求是,说的容易。”

    “老祖宗可是一顶大帽子,是不能质疑和改变的。”

    “所以就只有循环,没有进步。”

    “要不是我,大汉能不能雄起还两说呢!”

    刘启斜眼看着他,环抱双臂,嗤笑道:

    “哦?怎么?这会儿你不是太子刘彻,是汉武帝刘彻了?”

    “你确定吗?”

    小刘彻打了寒颤,连忙摆手摇头。

    “不不不,我是太子刘彻!”

    “太子刘彻哦!”

    刘启没好气的冷哼一声。

    小刘彻擦了擦脑门。

    好险,差点挨一顿毒打!

    ……

    【随着一道道谕旨发往各地,官员们纷纷称赞圣旨英明。】

    【可政治却没有起色,局势反越来越坏。】

    【但谁又敢说圣旨无效无用呢,最聪明的方法是用纸将火包起来,等到烧穿了那天再说。】

    【年轻的咸丰登上皇位时,颇有企图心。】

    【他继承了祖宗的大业,也极力效法祖宗的勤政风范。从《实录》中看,他此时的工作极为勤奋,每天都有许多谕旨下达,其中不少是亲笔写的朱批、朱谕,不劳军机大臣动手。】

    【他是真的想要守住这一份祖业,想要重显祖宗昔日的荣光。】

    【也因如此,咸丰在上台后的八个月,便主演了一幕众人拍手叫好的戏——罢免首席军机大臣穆彰阿。】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