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59章 西北民变大明末路(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造反大军的基本群众依然是饥民、难民,只不过骨干力量是叛卒、逃卒、驿卒、响马。}

    {而这六种人转化为造反者,是陕西各种社会矛盾,天灾人祸激化的结果。}

    {明末田赋加派,一律按亩分摊,陕西比别地受害更甚。因为陕西土地贫瘠,民生穷困,加上连年灾荒,人民已是饥寒交迫,官府却仍敲骨吸髓,不顾人民死活。}

    {崇祯二年行人司行人马懋才向朝廷报告陕北的饥荒:

    如安塞城西有粪城之处,每日必弃一二婴儿于其中,有号泣者,有呼其父母者,有食其粪土者。

    至次晨,所弃之子已无一生,而又有弃之者矣。

    更可异者,童稚辈及独行者,一出城外,便无踪迹。

    后见门外之人炊人骨以为薪,煮人肉以为食,始知前之人皆为其所食。

    而食人之人亦不免数日后面目赤肿,内发燥热而死矣。}

    {除了连年灾荒,还有官府的催科。}

    {崇祯虽然把救荒当作首务,但并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也没有督促地方官全力救荒,致使事态日趋恶化,以至无法收拾。}

    ……

    大隋。

    杨坚看到人相食的惨剧,便知这“起义”不能善了了。

    “如此说来……这些造反队伍的核心力量是大批哗变的士兵……”

    独孤伽罗捻着手里的针线,低头道:

    “逃卒、叛卒……”

    “经过正规的训练,手中掌握武器。”

    “与一般饥民、难民迥然不同。”

    “这是一伙知根知底的流军……”

    杨坚抚案叹息。

    “又是彼知己,己不知彼……”

    “刚走了皇太极,又来了个李自成……”

    “天命已失啊。”

    ……

    【南京刑部左侍郎武之望本已因年高申请致仕,在南京任闲职,因熟悉边事而被调任三边总督,结果无力镇压义军,自杀而死,时年七十七岁。】

    【朝廷上下群情哄然,迫切需要有人去收拾陕西局面。】

    【然而人人视陕西为畏途,都不愿意挺身而出继任武之望留下的空缺。】

    【这一拖就是几个月,没有一名高官愿意到陕西去挑起这副担子,因为既艰难又危险,而且吃力不讨好。】

    【吏部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推举颇能顾全大局,对军事一窍不通的左佥都御史杨鹤,出任陕西三边总督。】

    【崇祯召见杨鹤询问方略,杨鹤认为义军四起原因在于饥荒,表示“剿抚兼施、以抚为主”,很容易平乱。】

    【崇祯大喜,从内库调拨十万两白银和藩王捐助的五万两白银、二万石粮食用于平叛。】

    ……

    季汉·怀帝时期

    诸葛亮觉得这是一个好案例,是个经典题。

    “陛下,这一句应抚应剿呢?”

    刘禅觉得应该抚。

    因为他觉得拿十万两去平西北叛乱那纯纯脑子被驴踢了,不可理喻!

    诸葛亮看懂刘禅脸上写的表情,笑道:

    “亡命之徒揭竿相向,已养成燎原之势,遂至不可向迩。”

    “若欲剿贼,必先稽离伍之军。”

    “而欲查军,必先给积逋之饷。”

    “饷如不足,则士不宿饱,马无余刍,枵腹荷戈,即慈父不能保其子。”

    “抚镇怎安能制此汹汹骄悍之卒哉?”

    刘禅听得半明半悟,小心翼翼道:

    “相父的意思……是要剿?”

    诸葛亮笑着叹了口气:

    “饥民从贼,饥荒使然。”

    “剿不易结,必须抚之。”

    刘禅呆愣愣的睁着两只眼睛。

    那是剿?还是抚啊?

    诸葛亮没说剿还是抚,只是话头一转,道: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谓也。”

    “关中一变,川、蜀、晋、楚唇齿俱为动摇,天下事将不堪设想。”

    “其剿也,所斩获皆饥民也,而真贼饱掠以去矣。”

    “其抚也,非不称降,聚众无食,仍出劫掠,名降而实非降也。”

    “但最后依然是要看帝心刚毅否。”

    听了一通的刘禅依然是那副痴样。

    相父在说啥?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