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72章 铁腕皇帝三选一(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明孝宗·朱佑樘】

    【军事成绩:丢失河套,安南侵入,边驰颓废。】

    【评价D级·得一分】

    ……

    大秦。

    “从宋朝开始,他们就都错了。”

    嬴政回想起唐宋的过往。

    直接下定结论。

    “皇帝是通过战争来获得权力的,而战争的主要原则跟儒家思想无关。”

    ……

    大汉。

    刘邦躺在吕雉腿上,一边把玩吕雉的手,一边吐槽着:

    “这帮人算是起势了,不出一个像刘彻那样的皇帝。”

    “大明就废了。”

    吕雉慢慢捋着刘邦的鬓角,淡淡道:

    “文官可以按照他们的利益来记录和解释历史。”

    “皇帝从小所受的教育都是严格按照儒家史观进行的,教学者也是儒家学者,他们反复告诉皇帝。”

    “只要勤政爱民、轻徭薄赋、反躬自省、从谏如流、重用贤臣,就能治理好国家。”

    “反之,就治理不好国家。”

    “武将干政和太监干政更是祸国之源,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国家一定灭亡。”

    “皇帝接触不到民间,不知道儒家说辞的利弊之处,只能按照他们的说法按部就班的走。”

    “这种情况下想在出一个武帝。”

    “难。”

    ……

    【制度建设:叶淇改革开中法。】

    【修建《问刑条例》和《大明会典》,除了倡导宽仁治国、减省刑法,《问刑条例》则针对《大明律》增补了二百七十多条例。】

    【从此律例并行,成为中国古代法律一个重要特点。】

    【评价B级·得三分】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看着宽仁治国那几字,突然对刘启问道:

    “明孝宗和宋仁宗都勤政、俭朴,同时又乐于接受大臣谏言。但他们却治理不好国家。为什么?”

    刘启一愣。

    “不是因为处于的天时地利不同吗?”

    刘恒看向刘启,无奈叹气一声:

    “那人和呢?”

    刘启瞪着眼睛。

    “人和阿父你没说啊!”

    刘恒:……

    皇帝果断转移话题,直接道:

    “儒家的治国理想是很美好,但过分侧重于发掘人性中善的一面,没有充分重视人性中恶的一面。”

    “孟子曰:“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南面而征,北狄怨。”

    “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

    “孟子认为,只要仁义的功夫做到家了,异族就会要求仁德君主来统治自己。”

    刘启这才明白朱佑樘的对外思路,脱口而出:

    “蠢到家了!”

    刘恒点点头,又摇头道:

    “这个思路大方向是正确的。”

    “因为人性当中,善占据了主要的方面。”

    “一个人在生活中坚持诚以待人,大部分人也会回之以诚信。”

    “一个人坚持以身作则,他说的话下面的人就会更愿意去执行。”

    “反之,上梁不正下梁歪,皇帝要求下属努力工作、清正廉洁,自己却游手好闲、挥金如土、贪污受贿,那么下面的人就会有样学样,表面上装得很听话,背后都会乱来。”

    刘启等待着反转的到来。

    刘恒望着天幕里的“宽仁”二字,语气不起丝毫波澜。

    “这些道理都是对的。”

    “但人性之中除了善,还有恶的一面。”

    “如果不能对人性之恶加以有效的遏制,善行就会遭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一名菜农卖菜,不短斤少两、不以次充好,大家就都会来买他的菜,他也能赚到钱。这就是诚以待人的好处,是人性的善在发挥作用。”

    “但十个人当中,可能有一个坏人,拿一百文的假钱来买他的菜,他卖了十文钱的菜,还找人九十文钱。”

    “这样,一个坏人就能把菜农从好人那里赚的钱全部骗走。”

    “只要很少的恶行,就能抵消数倍的善行。”

    “人性之恶虽只是次要方面,但绝不可忽视。”

    “个人的仁义道德修养做得再好,能够感化很多人,但总有少部分感化不了的恶人。”

    “而对这部分恶人怎么办?”

    刘启明白了,这个他清楚。

    “以暴制暴,严刑峻法!”

    ……

    大汉·武帝时期

    “主动放弃了对外朝的监督,严刑峻法就不再具有威慑力。”

    刘彻对小刘据说道:

    “那样,皇帝就变成一个可以随便糊弄的冤大头,一个高高在上的傻瓜。”

    “当然,作为回报,他们在文官书写的历史上就会被描写为旷世贤君,以便以后的皇帝继续模仿和学习。”

    ……

    【外交策略:对安南的侵扰采取退让,对鞑靼的侵扰采取和平。】

    【评价D级·得一分】

    【民生经济:虽然民不聊生,但朱佑樘运气好,各地民变被他儿子赶上了,这事就全算他儿子头上了。】

    【但事情的源头还是在朱佑樘头上。】

    【评价D级·得一分】

    ……

    大明·正德时期

    朱厚照裹了裹衣物,清咳了两声。

    微微叹气。

    外朝文官的一大优势。

    行政系统的信息渠道。

    没有严刑峻法的监督,他们就会尽可能的控制皇帝,向皇帝隐瞒各种对他们不利的事实,让皇帝只知道文官想让他知道的事情。

    刚上位时他不懂这个道理。

    现在倒是懂了,但也只能勉以为继。

    他又想起了吴杰。

    “朕难道想南巡吗?”

    朱厚照念叨着。

    “朕可不想当个坐在高位的傻子。”

    ……

    大清·乾隆时期

    乾隆用扇子拍着手心,一言不发。

    和珅看出皇帝心情不好,也不敢冒头出声。

    而乾隆则是想起了一件往事。

    “和珅,你还记得甘肃之事吗。”

    和珅躬身道:

    “回万岁爷,奴才记得。”

    乾隆点点头。

    从乾隆三十九年开始,甘肃就年年闹旱灾、民不聊生。

    朝廷不仅减免了甘肃的税负,还每年都拨付上百万两白银给甘肃买粮食。

    甘肃布政使王亶望在甘肃“赈灾”三年,被认为有功,被提拔为浙江巡抚。

    而继任的甘肃布政使王廷赞则继续不断地上报灾情。

    一直到四十六年,甘肃发生变乱,朝廷派大军前往镇压。

    “当初你和阿桂领兵前往,进入甘肃境内以后,不停地汇报说阴雨连绵,大军行动缓慢。”

    “朕那时就明白了。”

    乾隆黑着脸。

    “甘肃年年上报旱灾,怎么军队一开过去就连天下雨?”

    “这帮人是被前朝养大了心。”

    “整个甘肃官僚系统,从县官到知府到布政使,全都联合起来贪污赈灾钱!”

第572章 铁腕皇帝三选一(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