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36章 朱棣:好圣孙!你爹多活两年就够了!(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明宣宗在位期间就这两件事没干好。}

    {一个是太宗皇帝五次北征的成果在朱瞻基在位时成熟了,而他不愿乘人之危没能把熟了的果子摘回来。}

    {二是丢了安南,和太祖太宗皇帝一比,感觉就是这两件事让他如今的评价不高。}

    {永乐靖难,五次北伐,修永乐大典,这些直接把明朝底子打光了……}

    {他不想也不敢随便动了,这时候不赶紧休养生息,等着灭亡呢?}

    ……

    季汉·怀帝时期

    刘禅胖胖的脸上浮现忧愁。

    这问题要是让他摊上怎么选?

    “朕可能会跟明宣宗一样的选择吧。”

    诸葛亮明亮的双眼注视着皇帝。

    刘禅有点慌乱的解释着:

    “相父,朕的眼光看不到那么远的未来。”

    “谁也不知道安南要打多久。”

    “但不管打多久,事情总是要循序渐进的办啊。”

    “毕竟永乐年间干了那么多烧钱的大事。”

    “朕觉得,以明宣宗的能力完全可以边休养生息边慢慢对外征战。”

    “先弃地,腾出经费休养生息,时机成熟了一鼓作气。”

    刘禅一口气说完,看着天幕又叹口气。

    “只是天妒英才。”

    “算一算时间,从他发病到去世也就十几天。”

    “可惜了。”

    诸葛亮微笑着听完后。

    整个人都散发出蓬勃的生命力!

    先帝啊。

    亮,看到希望了!

    ……

    炎汉·灵帝时期

    “没错啊!其实本质上就是没钱了啊!”

    刘宏一只脚踩在龙榻,挥舞着双手说得唾沫横飞。

    治国,他是一知半懂。

    搞钱,那他可太懂了!

    “大明那是从一开始就不富裕啊!”

    “朱元璋好不容休养生息一阵。”

    “朱棣又是修永乐大典又五征塞外又是下西洋。”

    “对!前面还一个靖难,那是将本就不富裕的家庭又给雪上加霜了!”

    “他阿父要是多活个三五年还能攒下点。”

    刘宏冲着大臣们拍手一摊。

    “但是并没有啊!”

    “你要说他丢这丢那,没钱怎么把摊子支那么远啊?”

    “加徭役赋税?”

    “归顺也不算你的地盘啊!”

    “使用效率又低,又不能为自己所用。”

    “还不停往里搭钱。”

    “中原百姓日子不过了?”

    “你们说对不对!”

    大臣们相互看了看。

    年轻的刘备开口道:

    “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

    “所仗为何?”

    “无非四字,化夷为夏。”

    “而自古化夷入夏,方法无非二途。”

    “其一,先纳土收民,然后继以教化。”

    “此法好处在于迅疾直接,教化得好可在短短数十年内克尽其功。”

    “但坏处也很明显,移风易俗,本非轻易可以办到,稍有过激,则会激起夷狄反感。”

    “而且变革若由华夏强行推动,因对夷狄心意难以把握,故很难拿捏好这其中分寸。”

    “一旦产生矛盾,又容易演化成华夷之争,进而惹出祸端。”

    “观大明对安南便知,果至如此。”

    “中国受其拖累不说,若无足够力量镇压,其结果就是是夷狄纳而复叛,一番辛苦白费。”

    “而第二种办法则是先以文化之,待其风俗与中华趋同,再或以兵收之,或蛮夷主动要求入夏。”

    “此等做法一大好处便是,入夏过程乃潜移默化,不易激起族争。”

    曹操也点头道:

    “先前是不得已而为之,后续的君主只要能以文化之。”

    “收复之功依然能得。”

    “但观后世说辞,宣宗之后的历代皇帝似乎并无此心。”

    “交州就这么丢了……宣宗的眼界确实不够长远。”

    刘宏摸着下巴思索着。

    最后无奈承认道:

    “就如当年的楚国越国一般。”

    “周天子不取楚、越,而行册封,是朝廷力有不逮的缘故。”

    “数百年后,南北交通畅通,楚、越亦承沐王化日久,风俗与中国无异。”

    “秦、汉二朝携一统之势收土纳民,便水到渠成。”

    “若宣宗能效法周天子,先将其册封,以为外藩。”

    “假以时日,依大明海船的坚固,加之当地华夏风气也已成气候。”

    “届时朝廷再收土纳民,便就轻而易举!”

    “这么说来,的确有几分可惜啊。”

    ……

    【对外军事虽差,但制度建设却颇为可观。】

    【可以说大明一朝未来就是在明宣宗的制度上加以延续。】

    【虽然也不一定就是好事罢了。】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