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32章 唐明宗李嗣源(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四月,李嗣源将芦台乱兵的在营家属和满门一并处斩。邺都驱杀三千五百家凡万余人于石灰窑,永济渠为之变色!}

    ……

    大明。

    朱元璋皱着眉头看着天幕。

    “这人有病啊?李嗣源为什么这么做的理由他不也说了吗?”

    “违反军纪难道不能杀?还得供起来?吃错药了吧!”

    马皇后仔细看了看,略带迟疑道:

    “似乎是说……过于牵连家人了,动不动就族诛什么的。”

    朱元璋端起手边的青玉盏冷哼一声:

    “这些牙兵骄蹇不命不是一天两天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道不知吗?”

    “他们家人所享受的财禄难道不是其他百姓们的身家性命吗!”

    “杀得好!”

    ……

    【虽说唐明宗是明君,但也有不少过失。】

    【起初重用枢密使安重诲让他全权掌握政务,等到他闹出乱子闹得影响了自己的地位,又轻率地将他杀了。】

    【同时立嗣的问题一直未能妥善解决,结果,次子李从荣趁他病危之际,发动兵变。】

    【虽然这次兵变最后被镇压下去,但也成为了皇室成员争位的肇因。】

    【而西川节度使孟知祥兼并两川,成割据状,他征剿无力,一筹莫展。】

    【攻打夏州定难军李彝超失利,致使夏州洞悉中原虚弱的本质,开始逐渐做大,最后世袭为西夏国。】

    ……

    后唐·明宗时期

    一身粗布麻衣,头顶挽着一根木簪。

    发须皆白的李嗣源扶膝叹气。

    平夏州是自己过于急躁了,没有查明地利。

    夏州城墙被赫连勃勃修筑的如铁石一般,任凭斫凿,都不能破毁。

    城垣地基还极为坚固,根本挖不动。

    党项人的四万多骑兵又在四野流动,飘忽而来,飘忽而去,专以劫掠为目的。

    而官军的人嚼马喂,全靠关中输运。

    但从关中到夏州,山路艰险狭隘,运输一斗米要费钱数贯。

    但关中早已困竭,无力供应

    药彦稠的五万大军围困夏州三个月,粮草耗费无数。

    旷日持久随时都会面临粮草不继的危局。

    但李仁福暗中与契丹勾结,如果李仁福与契丹联合一气,就会对西北边境造成无法测度的危害。

    河西之地如果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关中。

    关中落入契丹之手,就会危及中原……

    “时不我待啊……”

    ……

    【公元933年,年老的李嗣源突然中风,月余未见群臣。】

    【同年十一月,李嗣源病情加剧,次子李从荣入宫探望,问得哭喊声以为李嗣源已经病逝。】

    【随即回府率千余牙兵,列阵于天津桥胁迫群臣拥戴自己。】

    【此时苏醒的李嗣源命令将军孟汉琼率领禁军讨伐李从荣,李从荣被擒杀。】

    【而李嗣源听到儿子被诛杀的消息后,悲骇之中病情加剧。】

    【追废李从荣为庶人,并从邺都召回第三子宋王李从厚。】

    【十一月二十六日,李嗣源驾崩于大内雍和殿,终年六十七岁。】

    ……

    大汉。

    刘邦看着天幕逐渐进入下一个人像,不由叹息一声:

    “虽说只是个藩镇国,还是个异族皇帝。”

    “但纯厚仁慈,宽仁爱人。”

    “假借唐名,可也保留了几分大唐颜面,如此皇帝也不给些评绩未免有些不体人情了。”

    吕雉端坐一旁,淡淡道:

    “就伱多嘴。”

    刘邦挠了挠眉梢,晒然一笑道:

    “发发牢骚罢了,毕竟是个好皇帝。”

    ……

    大汉·文帝时期

    刘恒略带几分惋惜:

    “即位之时已经六旬,但生民实赖以休息。”

    “天不假年……何其可悲。”

    “若能多些时日,也许能稳定天下吧。”

    ……

    炎汉·光武帝时期

    “内无声色,外无游畋。”

    “不任宦者,废内藏库。”

    “赏廉吏,治赃蠹。”

    “贤主也。”

    刘庄看着刘秀,目露疑惑。

    “阿父……你这是……”

    刘秀背负双手淡淡道:

    “给他、给天下,寻一线生机。”

    ……

    大唐。

    李世民于龙座上端正身形,朗声道:

    “戒游观、安社稷,无声色、肃宫庭。”

    “五谷丰登,寡过修身。”

    “束兵息马,人无争夺。”

    “虽非文景之治,亦平安之世也。”

    “嗣源虽胡人,然以国泰民安留意天下!”

    “诸卿,其可为中原天子乎?”

    “可为李唐后世贤主哉?!”

    众臣肃穆正颜,躬身行礼道:

    “然也!可为大唐贤主也!”

    ……

    天幕上。

    原本浮现出的人影缓缓隐藏下去,李嗣源的身形再次出现。

    ……

    【唐明宗·李嗣源】

    【军事成绩: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出力颇多,然对夏州军事的错估,导致用兵失误,遗祸甚深。

    评价C级,得两分】

    【制度建设:限制节度使与刺史奏请判官的权力,命令县、镇拒绝藩镇的增税要求。

    下令节度使若除移,其任命的僚属要随其移镇,而不是留任旧职。

    下令不再任命监军,不再以宦官掌握内诸司。

    明令禁止朝廷官员干预地方行政,向地方举荐人员。如有发现,一律罢官严惩,不仅干预者要贬官,被举荐人也要流配。】

    【允许地方官员举荐人才,并且对各类官员的举荐人数作出规定,作为考核标准。

    为确保举措人才的质量,推行举荐者与被荐举者的表现、业绩挂钩的连坐制度,形成一股举荐人才的热潮。

    每年对内外文武臣僚都要进行考核,选优罚劣。】

    【党项等蕃族常常以献马为名,把劣马送到京城,朝廷都按照原价给钱,还提供吃住,进行赏赐,花费很大。

    李嗣源要求在边疆设置马匹买卖场所,不许蕃族再到京城献马,为朝廷节约开支。】

    【禁止中外之臣贡献鹰犬奇玩,并大大限制了节度使供奉的频率,明确禁止节度使以供奉为名科敛百姓。

    取消酒曲专卖,改为听民自造、计亩增加秋税的形式。】

    【罢亩税曲钱(亩税曲钱,唐代宗时以国用急需为理由,不等秋粮成熟就向民间田亩征收附加税,按青苗地每亩税钱十五,又征地头钱每亩二十,总一亩税三十五,通称青苗税。)】

    【因官府经营的农具质次价高,百姓不愿购买,故开铁禁,允许百姓自铸农具,并按亩输农器钱一文五分。

    加上之前对酒曲专卖的解禁,地租的增加弥补了财政的亏空。

    评价A+,得四点五分】

    ……

    后唐·庄宗时期

    李存勖坐在椅子上,手里抛弄着面具。

    台上的伶人拖着唱腔,台下的李嗣源一言不发。

    “朕其实不明白……”

    李存勖另一只手托腮,目光幽深。

    “不明白为什么天幕会给你评绩。”

    “朕戎马一生,虽未一统天下,但秦汉之地也尽收于手。”

    李存勖托腮的手缓缓伸出,慢慢收拢成拳。

    “天下尽在朕一掌之内,朕凭什么不得功绩?”

    单膝跪地的李嗣源抬头看向李存勖,对方面色平静,眼底却含着一股疯狂之色。

    “陛下,臣不识字,不懂得那么多道理。”

    “但观太宗之行便知王者有无形之宝,此宝名为仁义。”

    “陛下可记得天幕里的那句唐之光武。”

    “可除了收复天下外,陛下哪点像汉光武呢?”

    李存勖收回手掌,垂下目光。

    李嗣源慢慢低下头,平静道:

    “马上打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

    “太宗皇帝早已指出明路。”

    “是陛下要倒行逆施啊。”

    李存勖看向手中的面具,一翻掌扣在脸上。

    身体一跃而起,纵上戏台。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李嗣源沉默不语。

    大唐落幕,但仁义不会。

    ……

    【外交策略:与辽国之间彼此互派使者朝觐,互通贡物。

    期间偶尔会有一些审慎的谈判,双方也经常互相跨越边境进行劫掠。

    这就很难评。评价C级,得两分】

    【民生经济:粟斗不过十钱。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称得上“小康”的也不过就有限的那么几个朝代。

    五代乱世,能令国家走上“小康”够得上是奇迹了,虽是“粗为小康”。

    评价A级,得四分】

    【用人识人:善用权术,以宰相空位引两派大臣相争,相持不下之下推选出一个众人都不满意的大臣为相。在众人都不同意之后引冯道为相。

    两人相辅相成治理天下。

    在位之时众藩镇基本平静无事,但连续诛杀宰相任圜和枢密使安重诲,使得君臣离心。

    评价C+级,得二点五分】

    【后世影响:五代贤君。

    一生主张引进文臣,特别开设端明殿,招纳了不少读书人。

    期待天下由藩镇跋扈走向文治。评价C级,得两分】

    【总分:十七分】

    ……

    后唐·明宗时期

    从天而降的金光笼罩住一脸惊愕的李嗣源。

    金光之中,李嗣源抬手看去。

    那双布满褶皱的双手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充盈肌肤。

    “呛啷!”

    金光化作片羽消散。

    李嗣源迫不及待的一把拔出壁架上的宝剑,借着剑身上的反映,他看清自己此时的相貌。

    原本苍老的容颜再次恢复到四十岁上下的威重之色。

    “为什么?”

    收回宝剑,短暂欣喜过后,李嗣源心中又充满忧思。

    自己子嗣不丰,儿子也离心离德。

    就算用二十年时间治理好这天下,那宝位又能传于谁呢?

    还是说朕有什么要完成的天命吗?

    李嗣源正皱眉苦思着,下一瞬,他明白自己“天命”是什么了。

    ……

    【公元933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宋王李从厚赶至洛阳后为李嗣源发丧,并于柩前即位。】

    【李从厚虽怀有谋求天下大治的志愿,却不懂得求治的要领,宽容软弱,缺乏决断。】

    【正因如此,虽当了皇帝,大权却掌握在“顾命大臣”朱弘昭和冯赟手里。】

    【二人撺掇李从厚削藩。】

    【李嗣源的养子,凤翔节度使兼侍中潞王李从珂遂反,七天时间攻入京师洛阳,李从厚弃城逃亡。】

    【公元934年四月初三,五十岁的唐末帝李从珂取得皇位。】

    【即位后的李从珂对李嗣源的女婿,在太原拥兵自重的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同样十分忌惮。】

    【公元936年,迫令石敬瑭移镇郓州,同时派大军围攻。】

    【石敬瑭一面部署抵抗,一面向契丹求援,许诺奉契丹主耶律德光为父,事成之后割让燕云十六州,每年上贡绢帛三十万匹。】

    【耶律德光闻讯大喜,派兵南下,在契丹军队的驰救下,石敬瑭粉碎围攻,并把兵锋指向了洛阳。】

    【此时后唐的兵力还很强,但李从珂志气消沉,昼夜饮酒悲歌不敢领兵出战,坐等灭亡。】

    【各镇将领见状纷纷投降石敬瑭。】

    【公元936年闰十一月,李从珂带着传国玉玺与曹太后、刘皇后以及儿子李重美等人登上玄武楼,自焚而死。后唐遂亡。】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