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46章 内定科举(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卫渊朝着她笑了笑。

    张桂芬抚摸着静姐儿的脸蛋,“冷不冷?”

    静姐儿摇头,“娘亲,明天花小妹要来咱们府上玩,她想吃明兰姐姐做的桂花糕。”

    张桂芬道:“伱明兰姐姐忙着呢,明日我让人去城里买些新鲜的桂花糕来。”

    静姐儿点了点头。

    忽而,卫渊让静姐儿一个人去玩了。

    张桂芬感觉,卫渊像是有话要说。

    待静姐儿离开此间后,卫渊才开口询问道:“大姐的病情,很重吗?”

    张桂芬心头一惊,“侯爷是怎么知道的?”

    卫渊道:“御医都去了,想不知道都难啊。”

    张桂芬跪坐在卫渊身旁,靠在他的肩膀上,握着他的手,叹道:

    “大姐姐生木哥儿的时候,伤了太多元气,如今补也补不过来,又加上风寒,身子骨早已没了底蕴,御医说,怕是熬不过来年冬日了。”

    卫渊点了点头,不知过了多久,就连壮哥儿都耍完了枪,他仍是一句话没说。

    壮哥儿觉着,是父亲不满意自己的枪法,于是又练上一遍。

    这时,张桂芬开口道:“大姐不想让你因为她的事情而分心。”

    闻言,卫渊才深深叹息起来,“大姐这个人,一向都是如此。”

    “卫哥哥”张桂芬担心卫渊的心绪会受到影响。

    他摸了摸张桂芬的脑袋,笑着开口道:“生老病死,人之常情,大姐苦累半生,余下的时日里,就让她享享清福吧。”

    张桂芬道:“卫哥哥放心。”

    卫渊道:“多留意大姐的身体,若实在不行,让明兰尽早完婚。”

    说到这里,他缓缓起身,想要回到房间休息一会儿。

    张桂芬突然开口问道:“卫哥哥,你是不是早就知道大姐身体不好,所以才急于促成明兰那丫头的事情?”

    卫渊没有言语。

    张桂芬心中已有答案。

    待卫渊前脚走后,张桂芬看着不停地在雪地里练武的壮哥儿,摆手道:

    “壮哥儿,别再练了,休息会儿。”

    壮哥儿应声道:“娘亲,我不累!”

    卫弃疾无论练武还是读书,都堪称天赋异禀,而且比旁人都要努力。

    只要是他一醒来,上午读书,下午练武,晚间练字,几乎就已形成惯性。

    很多代州新贵集团的人见了,都深觉冠军侯府后继有人。

    ——

    两日后。

    朝廷议事上,在卫渊的据理力争之下,苏轼成了来年春闱的主考官。

    十二月下旬。

    卫渊请苏轼来府上吃酒。

    昌哥儿也来了。

    期间,苏轼一直兴致勃勃的,向卫渊说着一些事情,

    “侯爷,您北伐所走的路,今年我都走完了,渭州、代州,我也都去了,各地百姓,都在流传您抵御辽贼时的英雄事迹,我打算为您列传。”

    卫渊笑着说道:“哪有人活着时就列传的?”

    苏轼恍然,“是在下说错话了,请卫侯见谅。”

    卫渊道:“今日请你来,是有一事给你说。”

    苏轼‘哦’了一声,“侯爷直言就是,只要在下力所能及,必为侯爷办妥。”

    卫渊看向一旁的昌哥儿,笑问道:“你瞧着我这外甥有无状元之姿?”

    闻声,苏轼当即陷入沉默,脸色有些难看,

    “侯爷什么意思?难道要让在下舞弊徇私?”

    昌哥儿也豁然起身道:“舅舅,您醉了!”

    卫渊摇头道:“你先坐下。”

    昌哥儿只好坐下。

    卫渊又道:“说那么难听作甚?我只问你,有无状元之姿?”

    苏轼紧皱着眉头,脸色逐渐深沉。

    过了半晌,他喘出一口气,无奈道:“我瞧着,有榜眼之姿?”

    卫渊举杯,“那就榜眼。”

    昌哥儿脸色平淡,不知在想什么。

    总之,在卫渊与苏轼的一言一行中,昌哥儿的大致前途,便就定下了。

    榜眼这是多少考生,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稍晚些,张桂芬好奇询问道:“两句话,就定下了榜眼之位,苏家一向门风甚严,苏先生怎会帮你?”

    卫渊笑道:“以前的苏轼自是不行,现在嘛我答应他,开武四年北伐,让他随军做军师。”

    张桂芬顿感惊讶,“还是决定要北伐了?”

    卫渊点了点头。

    张桂芬也不好说什么。

    这时,卫渊拿出一封书信来,

    “其实苏轼帮昌哥儿,也不算是帮,顶多是留意一下昌哥儿,他看过昌哥儿做的文章,榜眼之名,昌哥儿只要在春闱里发挥正常,差不多也就是他的。”

    “只是在最后排名次的时候,若有差不多水平的文章,让他优先选择昌哥儿而已。”

    “这封信是父亲差人送来的,打开来看看。”

    张桂芬释然,接过书信。

    上面写了燕云三州之地的一些情况。

    前朝唐臣遗民很多,他们在极大程度上妨碍着三州之地的建设。

    还有从原先辽国在燕云三州的布防上,揣测出了其余几州的大致情况。

    这对卫渊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经验。

    张桂芬叹道:“我父亲与辽人打了一辈子,如今你也要将来壮哥儿是不是也如此?”

    卫渊道:“趁我正值壮年,将能打的仗尽可能都打一打,打出一个好效果来,待将来壮哥儿领兵,就能轻松许多了。”

    谁也不敢说,以一生之力,就能彻底平复边疆祸事。

    就算是到了将辽国覆灭的程度,顶多也就能保持边疆五十年左右太平而已。

    在这个时代,根本不存在什么真正的太平。

    有些仗,卫渊不去打,就得交给后来人。

    自辽军南下之时,他就已发誓,绝不让这片土地再出现神州陆沉的惨况。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