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盗墓:我,陈玉楼,一心修仙!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12章 无苦寺了尘长老【五千六】(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足有数十斤重。

    感受到老爹眼神变化,年轻人稍一思索,立马也就回过神来。

    数月前,瓶山之行结束,鹧鸪哨师兄妹三人返回族地孔雀山,就是从湘省过江,绕行鄱阳湖,然后一路进入江浙。

    年轻人一下愣住。

    真要是那种一眼看透的坏种。

    随着扣扣的敲门声落下。

    与想象中的几乎一模一样。

    老人家一辈子没出过九江,哪里听得懂湘音,陈玉楼只能尝试着放缓语速。

    此地古称浔阳、江州,地处四省交界,素来就有‘三江之口、七省通衙’的称誉。

    他甚至都没察觉,这一趟返程比来时更快,在他心中已老的了尘法师,不但没有落后半步,一路山路崎岖,连气息都不曾紊乱。

    只是借朱丹,在气海中种下了一枚灵种,以便能够源源不断的吞吐天地灵气。

    年轻人脸色顿时肃然起来。

    对此陈玉楼自然是乐见其成。

    “不用不用。”

    没想到如今时隔几个月。

    陈玉楼哭笑不得,又不好点破。

    仅仅是被他说服放下屠刀者就不计其数,至于那些执迷不悟之辈,则是死的死逃的逃。

    年轻人再不敢耽误。

    “师弟……”

    摸金校尉,合则生、分则死。

    这一趟南下,当然不是为了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在无苦寺出家的了尘长老而来。

    “当然,老丈要是不信,不如这样。”

    直到过虎背岭时遇到一座早已经荒废的古庙,心有所感,于是毅然在寺中剃度出家。

    闻言,陈玉楼心头微微一动。

    “杨方兄弟,你那可有师门信物?”

    见两人身手矫健,经验老道,陈玉楼随口向他们打听了下无苦寺所在。

    街上行人,对他们的存在似乎也早都司空见惯。

    而今眼前这行人来历不明。

    当然,在陈玉楼看来,这件蛟鳞重甲仍旧不够完美。

    其中三位,身穿蓝黑色长袍,长发束在脑后,分明就是深山道观中修行的道人。

    陈玉楼对此并无意外。

    老农认认真真打量了几人一眼。

    但生死厮杀时,尤其是面对同等甚至更强的对手时,哪怕一丝的耽误,都有可能致命。

    “过了九江就快了。”

    要知道当年因为崔老道私自窥探天书,令龙虎山道人大怒,自此封锁五雷殿,更是将鬼门天书彻底藏住。

    “真的?”

    在四人中,身手当之无愧的第一。

    微微失神间。

    年轻人先是看了眼父亲,见后者点头,他才小心接过,郑重其事的收在口袋里。

    几人牵马顺次下船。

    驻足危崖之间。

    “带我去。”

    崔老道可就是在那偷看的两行半天书才得以入道。

    即便已经入秋,但良田万顷,青山碧水,令人不自觉放缓脚步。

    一道苍老,却异常温和的声音响起。

    听进山采药的山民说,这已经算是不错了,早些年,只能涉险从裂谷大河中蹚水过去。

    再加上开窍过后,脸色间再没了往日的痴愚。

    两世为人。

    还热情向他们推荐了仙人洞,说是那里香火不绝,解签也灵验。

    “无苦寺?”

    <div  class="contentadv">        “你们是去烧香拜佛?”

    抬头望去。

    不过彻底炼化还需要不少时间。

    之所以多年不曾下山,非是不能而是不愿,无苦寺就像是他为自己画下的一座牢房。

    因为天然的地理优势,从晚清开始九江就开埠立市,借着长江水运连通四地,那些洋鬼子也正是看中了这点,往来于此做生意。

    陈玉楼则是顺势跟摆渡的老头打听起了路程。

    只等此行结束,重返陈家庄后,便打算着手尝试阴刻箓文一事。

    看他们穿着打扮,并非传道士那么简单。

    但龙虎山不同。

    一行人无论男女,气质皆是极为出众。

    而是弥补昆仑最后一块短板,那就是由于身形过大,而导致的速度不够。

    陈玉楼等人并无暇驻足欣赏山景。

    “故人之后?”

    “啊?”

    年轻人点点头,放下竹篓和药锄,随即便大步穿过悬桥,没多大一会功夫便消失在茫茫深山当中。

    殿外一位身穿僧袍的老和尚,正平静的看向自己。

    陈玉楼摇摇头。

    很难让人不注意到他们。

    凶戾之气几乎是汹涌而出,浑身上下每一寸都散发着令人心悸的迫人气势。

    老药农虽然刻意压住情绪,但一旁的年轻人,看模样与他几乎是一个骨子里刻出,想来应该是他儿子。

    在见到那枚算珠的一刻,一下为之破功。

    不过,对陈玉楼而言,让他印象最深是九江不过一州之地,江边古城,竟是有着近乎于长沙府城的繁华。

    穿行在小城里。

    此物估计是当日下山时,金算盘赠予他。

    只有偶尔遇到山民问路时,才会停下片刻,从莲花洞一路进山,足足在山里走了两個多钟头,才终于进入峡谷。

    但它之所以能够镇尸伏妖,便是阴刻在鞭身上那一道道符箓。

    周围村寨、山民,苦匪寇之祸久矣。

    反复叮嘱了路线不说。

    陈玉楼还是让人在江湖上反复打听,这才得到了一丝线索。

    更是整日惶恐难安。

    压下心绪,顺着小径飞快往里赶去。

    送到庄子时,饶是陈玉楼都有些迫不及待,立刻带着重甲去地下石窟寻找昆仑。

    “在裂谷悬桥那边。”

    看到它的一刹那,年轻人不由松了口气。

    了尘模样还是被他清晰收入眼中。

    另外一个,未必没有担心徒弟行走江湖,落难穷困潦倒时,也能用这枚金算珠去典当行,换取一些银钱度难。

    老头连连摆手,随后又像是想到了什么。

    而是以一人之力平定了庐山匪患。

    再加上他从周蛟手中得来的打鬼鞭。

    因此,山民都传言了尘法师既有菩萨心肠,也有金刚怒目。

    视线中的田地才渐渐被起伏的山脉替代。

    “不必,贫僧还走得动。”

    之所以一直谋求为他打造一件重甲。

    “法师,您……您这是怎么了?”

    山高入云,仰头望去,一座座奇峰拔地而起,壑谷、岩洞、怪石、急湍、飞瀑、溪涧、山中幽潭,随处可见。

    纵然是铁磨头都远远不如。

    只见那一片怪石嶙峋,有瀑布深潭,奇峰危崖,最为惊奇的是,山坳当中生长着大片竹林,一眼望去根本看不到尽头。

    如今他心中思路已经愈发清晰。

    经常能够见到西洋风格的高楼建筑。

    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次。

    一连闭关了两天,将气息调整到最佳状态后,便迫不及待的去请他护道。

    恍然一片绿海。

    除了鹧鸪哨师兄妹三人外。

    对于后者他没太多兴致。

    瘦削的身子止不住的颤动。

    “这个算不算?”

    带着他一路往山外走去。

    庐山则完美融合了二者,又兼云遮雾绕,一眼望去,就是一副生动的水墨山水画卷。

    陈玉楼下意识抬头,这才发现,不知觉中身下渡船已经穿过了茫茫长江,停靠在了渡口码头。

    听到这话。

    他在山野之间。

    他虽然年纪大了,但还没有老到走不动的时候。

    尤其是那些养了闺女的人家。

    而且这行人装扮也极为古怪。

    了尘摇摇头,谢绝他的好意。

    倒是又重走了一次。

    陈玉楼一看,立刻就明白过来,那分明就是一枚算珠。

    接过放在手中,低头一看。

    说是典韦重生都不为过。

    想通这一点。

    和周围那些南下逃难走荒的人形成鲜明对比。

    这才发现山民们心中奉若神佛的了尘法师。

    “老人家,不知从这前往虎背岭要多久?”

    但对此时的风土人情却是不甚熟悉。

    这故人究竟是谁?

    一时间他还真没猜到。

    一道带着浓浓口音的提醒声,从身后传来。

    “庐山虎背岭。”

    一点点研究。

    等走过一段危崖,进入悬桥的一刻,了尘远远就望见桥头对面,一行六七人正席地而坐,与老药农说着话。

    毕竟,当年若不是了尘长老,他们这些人哪有半点活路。

    浑然一体。

    陈玉楼第一个察觉到动静。

    昆仑和拐子则是留在庄内修行。

    这种情形,一直持续到那年了尘法师前来,原本谁也没有当回事,在庐山结庐修行的隐士无数,不过要么死于山匪之手,要么下山逃命。

    见到他,年轻人立刻快步上前,将之前山外经历简单说了下。

    等他穿上的那一刻。

    主要是他们身上并无煞气,尤其是陈玉楼,面色温和,气质出众,说话慢条斯理,丝毫没有半点不耐,和城里那些教书先生似的。

    金珠上果然阴刻着一个庚字。

    杨方琢磨了下,从口袋里摸出一枚扁平的金珠。

    一直穿城而过,熟悉的景象才一下扑面而来。

    “老丈多虑了,我们乃是了尘长老故人之后,这位杨方兄弟,与他更是一脉相承,算起来还是了尘法师的师侄。”

    周围山民谁不知道,随着年纪渐长,了尘法师已经有些年头不曾下山。

    至于昆仑……

    大概指尖大小,中间还有一道孔洞。

    “闭嘴。”

    金算盘世代商贾出身,行走江湖,一架纯金打造的算盘从不离身。

    老药农顿时动容,忍不住惊呼出声。

    “道兄,杨方兄弟,了尘长老都已经亲自下山来迎,我们也该上前拜会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