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临安不夜侯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刘锜驻军于零波山下,本来是要拔除驻扎此地的西夏军。

    这支西夏兵马约有九千人,以零波山为依托,凭据险要,背城为营。

    这样一支人马,如果放任不管,不管他兵发何处,一旦敌军下山,都会是他腹背之处的一个巨大隐患。

    所以虽然山高路险,壁石林立,刘锜还是决定先把这颗钉子拔掉。

    此后他再兵分两路,一路沿惟精山、杀牛岭一线,往赏移口、割踏寨逼近,进击威州。

    另一路由沿鸣沙河,先夺沙陀城,再攻应理城。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吴璘在祈连山战线上打的有声有色,能压住白马强镇、宣化甘肃、西寿保泰三大军司,牵制卓罗和南、西寿保泰、静塞三大军司。

    但是,刘锜正面左右有西夏嘉宁、祥桔两大军司,零波山上还有近万西夏驻军,而其腹背之后的西夏军,仿佛完全没有了宋军牵制似的,向他的后路疯狂包抄过来。

    最先与刘锜部接战的是西寿保泰军司约万余人的队伍。

    刘锜还以为是西寿保泰军司顶着吴家军的压力抽调精锐为自己当面之敌解围。

    刘锜马上派兵阻击,双方接战一昼夜,西夏白马强镇先头部队、卓罗和南主力部队便先后赶到了。

    消息报到刘锜的中军大营,刘锜顿觉不妙。

    凭他多年的战阵经验,吴家军那边一定是出了重大纰漏,否则西夏军无法也不敢抽调这么多军队过来。

    从地图上看,从侧翼和后路包抄过来的西夏军隐隐已成合围之势,这是要把他围困在零波山下。

    刘锜当机立断,马上下令全军交替撤退,向柔狼山一线转移。

    攻守之势,就此易也。

    柔狼山一带的西夏军已经被他歼灭,他打算移师此处,同样背山为营,据险而守,待了解清楚吴家军那边情况,再做行止。

    但是,从沙陀方向、惟精山方向,嘉宁军司和祥桔军司的西夏军也不计后果地冲了过来。

    西夏军也知道,吴璘之死,可能会让吴家军陷入一时的混乱,指挥系统瘫痪。

    但是这个过程应该不会太长,宋国方面必有后手,吴家军也不会坐视混乱局面继续。

    那份进奏大宋天子的奏疏上,落款是宣谕使赵婒。

    作为监军,他甚至能节制主帅。

    主帅既死,他就是全军最高统帅,此人就算刚刚赴任,也必然很快交接清楚,担负起指挥责任来。

    所以,西夏军必须抢这个时间差,不计牺牲、全员进逼,尽快吞掉刘锜部。

    到那时吴家军那边顺利完成交接,指挥系统恢复,也来不及了。

    只是,刘锜的反应太迅速了。

    刚刚察觉苗头,原本狼一般紧盯对手,步步进逼的刘锜,突然就像一头狡狐般逃窜开去。

    西夏骑兵数量超过宋军,机动能力更强,这也是刘锜选择柔狼山,而不选择平川谷地撤退的原因。

    撤军之中,再选择利于西夏骑兵冲锋的平川地带,那就真是找死了。

    饶是如此,撤退之路也是艰险重重。

    西夏军调动骑兵沿线阻止、侧击、追击,如群狼一般撕咬缠斗,拖滞着宋军行动速度。

    而其后,则有更多的“狼崽子”不断作为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刘锜反应虽快,还是难免在群狼的撕咬之下不断失血,步履艰难。

    如果就此下去,刘锜的八万大军就要被拖死在这里,直到群狼就位,进入最后的狩猎阶段。

    不过,深秋近冬,复杂多变的西夏气候,给了刘锜部一线生机。

    在刘锜部大军从零波山下转移,赶往柔狼山的过程中,中间有数十里的一片平川地带。

    这里本来是最利于西夏骑兵发挥他们的冲营破阵优势的地方。

    所以刘锜以车阵列于外,做好了准备经过一番惨烈厮杀,付出重大牺牲才能脱离这个死亡区域的准备。

    在他的预判中,经过这一路段,他的兵马或死或伤或流散,至少要损失四分之一。

    但是,适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

    两山之间这片平川谷地是风口,风势尤其猛烈,狂风卷着沙土,铺天盖地,宛如沙尘暴一般。

    从南线追击过来的西夏军各路骑兵顶着飞沙走石,根本难以寸进。

    其实宋军这边也不好受,飞沙弥漫中,部伍相失,营阵大乱,边行军边防御的阵形已经不复存在。

    只不过,这种最好的踹营冲阵的机会,南线西夏骑兵也用不上了。

    从惟精山方向赶来的西夏骑兵是背风冲锋,倒是占了天时。

    只是,这路兵马人数太少。

    而且狂沙漫天的恶劣天气,他们本来也不用冲阵,宋军防御阵形已经被沙尘暴给冲毁了。

    可他们一旦杀入宋军阵营,马上就从背风冲锋陷入和宋军一样的尴尬局面,优势全无了。

    而骑兵一旦失去机动力,其战斗力还不如步兵呢。

    刘锜麾下大将葛珣亲自率领刀斧手斩马腿,刺骑兵,将这支忘乎所以贸然杀入宋军队伍的西夏骑兵歼灭。

    待全军成功转移至柔狼山,据险而守时,风暴天气尚未完全止歇。

    刘锜点检损失,此番转移,损失战将九员,九千四百余人不知所踪,结局不外乎是被杀、被俘和风沙之中走失。

    最糟糕的是粮草,风暴之中,大量粮车被遗弃于途。

    这不仅给他们造成了严重的后勤压力,来不及焚毁的粮车落入敌军之手,还会大大缓解西夏军的后勤压力。

    好在主力部队得以保全,刘锜便依托柔狼山脉,将全军分为六部,分别驻扎在大青峰、南泉峰、北嶂峰、大烟墩峰、青砂岘峰、黄家屲峰六处山上。

    诸军首尾相顾,互为奥援。

    最先追击过来的西夏兵以骑兵为主,这种地形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于是就地扎营,防止宋军继续转移,静候后续部队陆续抵达。

    ……

    负责祈连山一线的吴家军是在老帅吴璘过世的第四天,发现情况不对的。

    这几天西夏军一直没有对他们采取攻势。

    此前宋军意图很明显,沿祈连山继续西进,夺取凉州,进逼甘州。
第796章 胜败兵家事不期(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