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以财养官:我靠鉴宝升官发财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34章 借调团宗央(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到了宿舍后,曹云龙看了弟弟的宿舍。
  还不错!
  喊上了弟弟宿舍的人,一起去了武汉街上,吃饭去。
  来的人有点多,出来了八个人。
  那七个人,都是弟弟要好的同学。
  于是,曹云龙点了十个菜。
  第一个菜是清蒸武昌鱼。
  来武汉,不吃武昌鱼,那就不算来。
  清蒸武昌鱼通常选用鲜活的武昌鱼为主料,配以冬菇、冬笋,并用鸡清汤调味而成。
  成菜特点是:口感滑嫩,清香鲜美。
  1957年,毛伟人《水调歌头·游泳》发表,诗词中“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加大了人们对武昌鱼的兴趣。
  第二道菜,红菜薹炒腊肉。
  红菜薹在唐代是著名的蔬菜,历来是湖北地方向皇帝进贡的土特产,曾被封为“金殿玉菜”。
  红菜薹营养丰富,含有钙、磷、铁、胡萝卜素、抗坏血酸等成分,多种维生素比大白菜、小白菜都高。
  红菜薹色泽艳丽,质地脆嫩,是佐餐之佳品。冬天的时候,武汉人都爱吃菜薹,清炒菜薹、菜薹炒腊肉都很好。
  第三道菜,“黄陂三合”。
  “黄陂三合”也称“黄陂三鲜”,由鱼圆、肉圆和肉糕组成,制作工艺繁杂。
  这三样菜合烧杂烩,肉有鱼香,鱼有肉味,色香味美。
  第四道菜,沔阳三蒸。
  所谓三蒸,即蒸畜禽、蒸水产、蒸蔬菜(可随意选择青菜、苋菜、芋头、豆角、南瓜、萝卜、茼蒿、藕等数十种)。
  最为流行的是农家三蒸——蒸肉、蒸鱼、蒸菜。
  此菜鲜嫩软糯;原滋原味;清淡;绵软。
  第五道菜,排骨藕汤。
  湖北人爱喝汤,有“无汤不成席”的说法。
  排骨藕汤也是湖北接待贵客的必备菜之一,
  排骨藕汤采用武汉蔡甸莲藕,加排骨煨汤,文火煨到肉烂脱骨而成,武汉市蔡甸区莲藕历史悠久,南宋光宗年间,曾作为贡品京都,蔡甸莲藕因此而闻名。
  此菜鲜香味美,营养丰富,开胃益血,有补气补钙的功效。
  第六道菜,龙凤配。
  古荆州的传统名菜,有千余年历史,后传入武汉。
  相传三国时刘备往东吴招亲后,偕孙夫人回荆州,当地人民为庆贺这一段“龙凤呈祥”的佳话,便用了以鳝鱼为龙,以鸡喻凤的形象手法,烹饪出这道千百年来一直流传的名菜。
  在喜宴特别是婚宴上,必不可少,以象征吉祥如意。
  一共点了十道菜,就不一一说了。
  大家都是学生,曹云龙不准他们喝白酒。
  啤酒倒是喝了二十瓶,一人喝了两瓶。
  将他们送到了学校,给了弟弟一千块钱,曹云龙就离开了。
  下午,曹云龙就坐飞机飞回了京城。
  李依依过来陪曹云龙吃晚饭。
  吃完饭,两人就去做运动去了。
  完事后,曹云龙躺在床头,点上了一支烟。
  李依依说,“奶奶问我,我们什么时候结婚。”
  两人是同年的,都是七三年出生的。
  今年二十五岁满了。
  农村像他们这样大的青年,孩子可以打酱油了。
  就是城市里,这个年龄的人,也在给小孩换尿布。
  李家人知道了两人睡在一起了。催婚也是正常的。
  曹云龙抱着李依依说,“今年春节回去定婚,明年五一结婚。”
  “好!”
  得到了这句话,李依依很兴奋,又拉着曹云龙交了一次公粮。
  第二天,李依依帮曹云龙打扮了一番,开车送曹云龙去了团中央。
  自从赚了大钱后,曹云龙拿出了三十多万,给李依依买了一辆皇冠。
  眼下的高级车就是皇冠2.0,路上也很少见,偶尔见到一两次,觉得看起来确实很高级。
  这车不失大气,看起来挺高级,家用,商务都比较合适。
  内饰采用了木纹装饰,李依依比较喜欢,方向盘很饱满,但是原厂不是真皮的,感觉有点不厚道。
  好在内饰其他地方用料还是很扎实的,很多地方都是软质甚至皮质的包裹,看起来还是比较有档次的。
  主要是空间绝对够大,座椅也很舒服,整体很豪华。
  将曹云龙送到了东城区前门东大街10号。
  曹云龙下车后,李依依就开车去上班了。
  进来后,曹云龙找到了借调单位。
  法制工作处。
  曹云龙被借调到了这里。
  名义上,是挂职。
  法制工作处副处长。
  曹云龙来了后,处长与曹云龙进行了谈话。
  “最近,很多的群众写信,反映我们的希望工程的问题。宗央下了指示,让我们组成巡视组,去几个反应严重的地方调查,发现了问题,马上向宗央汇报,协助宗央巡视组进行处理。”
  曹云龙问,“有哪几个地方?”
  “四川,贵州,云南,这三个地方,是最严重的地方。考虑到你对贵州比较熟,又是贵州人,所以,团宗央庞书记,决定将你借调过来,负责贵州的巡视组。”
  曹云龙站了起来,“请领导放心,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好,你办好了手续后,就去一号室,贵州小组的人,都在一号室。”夶风小说
  曹云龙去办了手续,拿到了工作证,介绍信,还有一张银行卡。
  这卡上的钱,就是贵州小组的经费。
  曹云龙来到了一号室,看到了五个人。
  这是贵州小组的全部人员。
  连曹云龙在一起,总共六个人。
  处长与曹云龙一起进来。
  介绍完曹云龙后,处长讲了十分钟的话,就离开了。
  曹云龙先自我介绍,“我叫曹云龙,武汉大学团委副书记。”
  一个人举起了手,得到了曹云龙的批准后,他问,“你是不是那个创造了金寨奇迹的金顶镇常委书记?”
  曹云龙看向那个人,“你怎么知道?”
  “我是广西的,我去过金寨。”
  原来是这样。
  曹云龙解释,“我从黔东南州辞职回去武大,想任教,结果被安排在了武大团委。”
  在场的人,其他的人都不认识曹云龙。大家也就没有疑问。
  曹云龙带了头,大家纷纷自我介绍起来。
  这一回贵州组的六个人,都是借调到团中央的。
  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他们都不是团中央的人,外面的人不会对他们有提防。

    https://www.ba1zw6.com
第134章 借调团宗央(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