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王薛史——家亡血史也
《红楼梦》,说的是贾王薛史四大家由盛到大厦倾倒故事。贾王薛史——家亡血史也,甄士隐——真事隐也。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元迎探惜(原应叹息),在春也。葬花为那般,满地落花暮春也。
1644年的三月十七日,李自成带农民起义军围攻京城。十九日,明朝最后一个帝王崇祯皇帝在皇后贵妃自缢后,杀死自己几个小女儿,砍断大女儿长平公主一手臂后,登上煤山自缢而死:皇妃死,帝王崩,金枝玉叶全凋零,被断一臂的长平公主昏迷五天活了下来,后被清庭囚在皇宫,1645年求出家不得,被指婚嫁人,一年后的1646年死(17岁)——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崇祯皇帝逃难侥幸活下的皇四子75岁时被抓,全家全斩杀。众多的朱家王室后代只有出家避祸,但存活极少。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本人看过有人说这两句指的是由明到清朝,我认为应当是的。当然单凭这两句,还不能全部说《红楼梦》是明朝末年的哀叹之作。我们再看这几句:“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从这几句都可以看出,《红楼梦》应当就是末世之叹!无论怎么都不应当是开国之初诸事的影射!
再来品味“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这几句,哪种家境可以见到“笏满床”?能见到满床笏的是什么人?肯定是王室皇室中人,或者是其直系亲眷不是王侯以上身份的家庭,否则是不可能见过这样场面的。‘笏满床’这三个字在《红楼梦》出现两次,一次是甄士隐给《好了歌》作注释的第一句,一是在贾府去道观,听戏时点了《白蛇记》(汉高祖斩蛇起首),《满床笏》(唐朝名将汾阳王郭子仪六十大寿时,七子八婿皆来祝寿,从官场到民间的重头戏。)《南柯梦》(唐朝落魄武官淳于棼的奇幻之旅)三出戏。这三部戏,不正是武将起家的贾家由盛到衰的经历吗?!而这三出戏,不也是如明代的历史?
再看《红楼梦》中的几个关键女子:对最揪心的女主人公黛玉的介绍是‘林如海之祖也曾袭过列侯的,今到如海,业经五世(家世背景深厚)。起初只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到了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世禄之家,却是书香之族,只可惜这林家支庶不盛)。再看妙玉:苏州人氏,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居士。她原是仕宦人家的小姐,祖上也是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买了许多替身儿皆不中用,到底亲自入了空门,在玄墓蟠香寺出家,方才好了。再看书中写的主要四个家族,贾王史薛,这几家原来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就是曾经的四大家,可让人叹息的是,这样的四个大家,最终是大厦倾倒,落了个白茫茫真干净!多数人说《红楼梦》写的是清初之事,甚至说是影射清朝皇室的诸多秘事,但从这些看,是写相关清代初期的人和事情吗?避开《红楼梦》的作者身份不说,若是没有任何哀叹明朝且是以清朝人自居的话,生在开国之初,满清势力正盛的时候,何必有如此感伤哀叹?尤其有人说《红楼梦》的作者可能是清朝的某个王子皇孙,那不管自己处境如何,既然是清朝的国姓爱新觉罗的子孙,开国之初竟然会隐射自己祖宗的基业“大厦倾”?
再看《红楼梦》中的贾府,原籍金陵,又说鸳鸯的父母在南京看房子,宝玉挨打,贾母心疼,当即对贾政说“我和你太太宝玉回南京去”,可见,贾家,老家原籍就是南京。不单如此,书中很多事都常提到“回南”,而南京,明开国之都(应天),南方,不正是朱家天子原籍?望家乡,路远山高!
再看书中说到的官职名称,几乎不提清朝才有的官名。不单这个,清人的妻妾都称“福晋”一类,比如福晋(音译词,意为夫人),满人及清代皇室宗亲贵族妇女封号。满人皇室亲王、郡王之妻称“福晋”,妻妾称谓有,嫡福晋、侧福晋及庶福晋之分(凡嫡妻、为了强调嫡妻地位,又称其为嫡福晋),侧室则称"侧福晋",婢妾俗称"庶福晋”,姑娘们称“格格”,可整本《红楼梦》里,写了这么多婆子媳妇女子,没有出现一个这样的称呼!作者可能是清朝的王室或相关之人吗?若是,何必忌讳这些称呼?这样的称呼无论如何是不可能让清初的统治者将这书列为禁书的!还有,满祖贵族尤其清朝入关初年的皇室王室中,婚姻管道德伦理男女情爱不知道有多乱,哪有一丝诗书礼义望族的情形?可以看出,写红楼梦的作者推崇的是明代生活轨迹,决不是清朝。书中有不少满人的口语,所以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确实是清,但作者的心里根深蒂固的只能是明代,是汉人江山风雨(前面我原籍说了——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不过是明事清说)
再看《红楼梦》中的出家人:贾敬,妙玉,芳官藕官,惜春,柳湘莲,宝玉。在这几个人身上,很明显作者是赞叹的。明朝灭亡后哪些人侥幸活下?出家之人!前面我也说过,八大山人朱耷便是其中最有代表的一个。因为,到康熙三十八年,明朝侥幸没有被李自成义军杀死的朱家皇族差不多被杀光。活命的出路在哪?出家!明开国天子为了1活命曾出家,后辈子孙为了活命,依旧出家!我们来看看出家为僧的大明皇子王孙:朱耷(1626—约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本名朱统,字雪个,号八大山人,明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本是皇家世孙。明亡后削发为僧,曾有一首诗说‘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这样的心境,也许最能代表不少清朝初年明朝的遗民的心声了。)另外一人如石涛(1642年-1708年),清初画家,原姓朱,名若极,,祖籍安徽凤阳,小字阿长,别号很多,是南明元宗朱亨嘉之子,与弘仁、髡残、朱耷合称"清初四僧"。明亡时石涛年幼,由太监带走,出家,法名原济,字石涛,别号大涤子、清湘老人、苦瓜和尚、瞎尊者等。曾拜名僧旅庵本月为师,性喜漫游,曾屡次游敬亭山、黄山及南京、扬州等地,晚年居扬州。还有一个是安昌郡王朱肃渣,在安昌沦陷后,逃往浙东,投奔鲁监国以海。舟山失败,他战死,其子安昌长子朱某年幼,被母妃携带逃出,后为躲避清廷迫害,来到杭州杭净寺,出家拜豁堂和尚为师,做了和尚,后来到松江一个荒野破庵中偷生。母妃临死时将王印交给儿子,庵中僧人走漏了消息,结果安昌王长子仍被官府抓捕处死,同庵僧人受牵连而死者数百人。在《红楼梦》中,出家之人多是可叹可怜的,比如贾敬,妙玉,柳湘莲,藕官芳官好,惜春,宝玉————与明末这些出家的皇子王孙何其相似!由此推断,《红楼梦》作者,实际就是明朝遗民甚至很可能是明王室或与王室相关的忠于明朝之人所作也。当然,未必有反清复明之意。当然,还有一种是,离开故国故土,比如朱之瑜(朱舜水)生于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十月十二日(即公元1600年11月17日),卒于明郑永历三十六年四月十七日未时(即公元1682年5月23日),死葬在日本大阪。
所以,由上面可以看出,《红楼梦》写的应当隐射明朝末年之事,战乱匪盗灾荒,加上萧墙之祸(板儿的老子娘要饿死了——柳湘莲打败盗匪帮薛蟠抢回货物——抄检大观园,贾府的男子(朱明王室子弟)不上进只会享富贵荣华甚至贪赃枉法)就是贾府消亡(明亡)根本!
我们再来品味薛小妹十首怀古诗提到的事件:
1,《赤壁怀古》,典故——赤壁之战(江山风雨,东汉在此战后从此变三国):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赤壁尘埋水不流,徒留名姓栽空舟。
2,《交趾怀古》:铜铸金城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东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即公元四〇年),交趾太守苏定对郡内征侧的丈夫朱鸢人诗绳之以法。征侧一怒之下,伙同她的妹妹征贰发动了攻打交趾的叛乱,大将马援平定了这次叛乱。)
3,《钟山怀古》:名利何曾绊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钟山,南京的紫金山,有明朱元璋和皇后的合葬陵,有开国功臣徐达,常遇春,李文忠等七个功臣的墓地。南京,明故都也。)
4,《淮阴怀古》: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韩信受辱封王,(起于乱世终于新朝,要防内狗)
5,《广陵怀古》: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广陵,隋堤——扬州,隋末天下大乱,天子炀帝被杀隋亡;1645年5月二十五日前后,史可法抗清惨死梅花岭,扬州被清兵屠城,死亡八十万以上;————————天子亡忠臣死)
6,《桃叶渡怀古》: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江苏南京秦淮河渡口。晋朝豪门文士王献之的爱妾名桃叶,曾在此渡河与王献之分手,王献之作歌送她,从此这里称桃叶渡。诗曰
桃叶复桃叶,桃树连桃根。相怜两乐事,独使我殷勤。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桃叶复桃叶,渡江不待橹。风波了无常,没命江南渡。
桃叶映红花,无风自婀娜。春花映何限,感郎独采我”
明代崐山人沈愚《过桃叶渡》是这样写的:江花舍笑欲争春,江水笼烟柳色新。商女停舟唱桃叶,东风愁杀渡江人。
7,《青冢怀古》: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昭君出塞,去过怀乡)
8,《马嵬怀古》: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安史之乱,贵妃在马嵬被逼自缢身亡。明朝最后天子崇祯皇帝,在李自成率军进皇宫时,皇后和贵妃均自缢身亡)
9,.《蒲东寺怀古》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蒲东寺——王实甫杂剧《西厢记》中寺名,贵家小姐崔莺莺因孙飞虎的叛军而背原来婚约与张生定情)
10,《梅花观怀古》: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牡丹亭》虚拟的观名。传说杜丽娘墓在此,(历经磨难,不畏惧强权,终于死而复生)
上面这十首,无一不是与战乱相关,尤其多指末世乱政。“汉家制度诚堪叹”,作者心声也!伤金悼玉的《红楼梦》,伤叹家国故明也。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憖憖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梦。急喇喇如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红楼一梦,为家为国,知音人难寻,哀叹只为太痴情!
《红楼梦》:一曲悲歌为明不为清
《石头记》(《红楼梦》)作者是谁,决不会是康熙的儿子,不会是雍正的儿子,更不可能是乾隆的儿子,换句话说,这部作品,不可能是清朝皇室爱新觉罗的任何皇室或王室子弟。
理由一:《红楼梦》中两处出现“玄”字,可见写《红楼梦》的人非清朝王室皇室人。《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妙玉说‘这是五年前我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还有一处是说贾敬出家的道观是玄真观(63回《怡红群芳开夜宴--死金丹独艳理亲丧》),人向尤氏报说贾敬死了,于是尤氏“只得忙卸了妆饰,命人先到玄真观将所有的道士都锁起来,等大爷来家审问。”书中说贾敬去道观修炼在书中多次提到,这样的一个观名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可是知道在古代,尤其在清朝,“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这是古代避讳的一条总原则。清朝皇室是满族,早在唐朝,女真族服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尝改称为“女直”。康熙年间,因明大学士朱国祯生前在经清人庄廷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直书清努尔哈赤之名,辗转株连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订、校阅、写序、署名、刻字、印刷、卖书、藏书、官员等达数百人,处死刑者七十余人。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说,以“乾三爻不象龙”为试题,题中有“乾龙”二字,龙与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皇帝被送上断头台。举人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重编作《字贯》,触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判处斩刑,封疆大吏也因失察革职治罪。试想想,若是《红楼梦》作者是清朝皇室或王室中人,会在这样的作品中会这样没有一点避讳还多次写到这样带有“玄”字的寺庙道观吗?要知道,康熙帝的名字便是爱新觉罗·玄烨。清朝初年,为了这样的忌讳,隋唐英雄中的李玄霸,因要避讳清康熙帝玄烨名改称为李元霸。所以,本人认为,把《红楼梦》的作者说成是清朝的皇室或王室之人,可以说荒唐之极。从这点看,《红楼梦》的第一作者只能是汉人,且对满清皇帝很不在乎的文人,只有这种人才不会忌讳康熙的名号!
理由二:《红楼梦》原来叫《石头记》,从书中第一回可以知道,因为书中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块没有被女娲补天的无才不堪入选的顽石,且经历世劫的地方是石头城(贾府所在地,书中所说的京城),是“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从顺治到乾隆,这个满清王朝或满清王室或满清勋戚有当得起这称呼的吗?这会是影射所指清朝入关后的诸种故事吗?
论说红楼梦:一曲悲歌只为明(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