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南明:重生朱由崧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93章盐商跌倒,弘光吃饱(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一石米够一个成年人吃四五个月。

    当然如果把这1200万两银子全部拿去买米,肯定是买不到1200石米的。

    市面上有没有那么多米不说,如果一下子在市面上投入1200万两白银,肯定要通货膨胀。

    这个时期大多白银都被那些乡绅地主老爷们藏在了地窖里,市面上流通的白银恐怕反而还没藏起来的多。

    但这抄家就是爽啊。

    这样搞下去,朱由崧怕自己得抄家抄上瘾,这来钱太快了,难怪李自成在北京拷饷会收不住手。

    因为这抄家岂止是爽,简直就是爽歪歪啊!

    你以为这就完了。

    这可还没完呢,那些盐商还经营了粮食,瓷器、丝织类等等生意,这些自然是一并抄了。

    田成报告的账目里,共抄出米、面、高粱等各种粮食共计170万石。

    还有丝织品纱锦绫罗,绸锦绢布共计80多万匹。

    朱由崧直呼发财了。

    现在是把实物先抄了出来,那些商铺和园子太多,都还没有详细的记录清楚。

    这些该死的盐商,朱由崧心里忍不住又暗暗骂了一句。

    他们都是靠贩卖盐引起家的,赚得这么多银子,又有多少是从盐税里面扣下来的呢。

    按理说现在人口比明初200多年前多出几倍,明朝的盐税却没有出现这么大的增长。

    这合理吗?

    严重不合理。

    对比宋朝,明朝的盐税可以说是大量的流失了。

    是人就要吃盐,人多了自然生产出的盐就多了,但是盐税却不见增长,全都流失了。

    流失到哪里去了,盐商和权贵们手里去了呗。

    而这些盐商极有可能拿的还是小头,大头不得分润给权贵们啊。

    朱由崧忍住激动的心,当务之急是如何合理处置那些查抄的财富。

    那些商铺和庄园要怎么处理,朱由崧想好了,让邢如意去接手,顺带上那些武勋们一起去做生意赚钱吧。

    现在朱大典正在收编刘泽清的部下,朱由崧先给他调一批钱粮过去,尽快让他稳住淮安局面。

    还有就是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器局,得让他们赶紧扩大生产作坊。

    还有天工院也要拨一批银子下去,让宋应星放开手脚研究。

    归德的阎应元上次调了一部分钱粮,现在有了银子,自然要再次调更多过去。

    徐州作为抵抗清军的大后方,也得调钱调粮。

    还有黄得功,这些都是忠于大明的将领,自然也得给他准备一笔钱粮,如果战争开打时,源源不断的钱粮支持,让他们没有后勤补给的压力。

    总之现在朱由崧有钱了,准备大把撒钱,到时候管他来了左良玉,还是满清的多铎,都跟他们狠狠的做过一场。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