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一百二十三章 三月仲春(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陛下,太阳要落山了。”邵贞提醒道。

    邵勋听完,笑了笑,道:“竟然睡了一个半时辰,唉,从未有过之事。”

    “陛下累了。”邵贞说道。

    “哦?”邵勋看向他,说道:“我一不上阵厮杀,二不躬耕垄亩,何言累也?”

    “陛下心中装着事。”邵贞正色道:“虽无筋骨之劳,然心神耗费极多。”

    “什么事都瞒不过你。”邵勋轻笑一声,站起了身,看着渐渐为暮色笼罩的山林,道:“还有何事?方才半梦半醒间,听到马蹄阵阵,隐有呼喝交谈之声。”

    邵贞让人取来一份奏疏,禀道:“韩王自河北回来了,漳水、白沟河尽数疏浚完毕。”

    “春郎啊,他确实辛苦了,这些年领了一个又一个使职,不是查这个就是督办那个。”邵勋朝金门坞堡墙内行去,说道:“我待会写封信,你遣人发走。春郎也该好好休息下了。”

    “是。”邵贞应道。

    邵勋遂不再多话。

    老五是个要强的性子,这些年经过自己开解,他已慢慢放平了心态,减少内耗,与自己和解,不再像以前那么拼了——大夏天的,直接挂个蚊帐睡在武库门口,简直不是一个皇子能做出来的事情。

    现在的他已经三十一岁了,做出了不少成绩,再也没人在暗地里嘲笑、讥讽。甚至于,畏惧他的人非常多,因为老五出了名地不好说话,不讲情面,让人咬牙切齿的同时,又下意识不想招惹他。

    他算是为自己闯出了一片天,三弟邵璠很喜欢他,说将来可让春郎接任黄沙御史一职,继续为邵梁王朝谋福祉。

    收回思绪后,邵勋来到了熟悉的那个小院,进了房间,推开最后面的窗户。

    可惜,因为担心乐岚姬舟车劳顿,没带她来这边。

    晚风吹进了房间内,不知道是不是错觉,邵勋竟然感受到了些许琴声。

    天已经完全暗了下来,满天星河与四十年前几乎一模一样。

    洛水也安静了下来,静谧之中带着点潮声。

    邵勋轻拍着坚实的窗台,无声地笑了。

    他在这里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历程,仔细回想起来,余味悠长。

    有些记忆,平日里隐藏在深处,你本以为已经忘了,可一旦想起,却出乎意料地清晰。

    邵勋离开窗台,又看了看屋内。

    昏黄的灯光中,墙上的弓梢、刀鞘异常显眼。靠墙的书柜中,依然摆放着当年留下来的一些档籍。

    邵勋随手翻阅了下,这是《农事辑要》的早期版本,汇集了从各个世家大族手里漏出来的农业技术,汇总成册。

    当然,他自己的功劳也有,比如用河底淤泥搅拌粪便堆肥。

    这项技术不起眼,或许前人早已做过,但正经强制推广却是由他邵某人完成的。

    到了现在,不光这种了,就是羊圈、牛棚、猪窝之中,都会经常铺上一层细土,时时清扫。

    充满肥力的泥土一层层撒在农田里,为北方两年三熟制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原来,自己早年也做过这么多事情啊。

    邵勋暗暗感慨着,将档籍放回原处。

    金门坞的农田养护非常出色,一直是标杆之一,原因或许便在此间——风调雨顺的情况下,每亩地每季可收六斛左右的小麦,大部分都被养护成了上田。

    很多百姓不愿离开这里,不是没有原因的。

    邵勋的思绪继续发散。

    他想到了正在江南如火如荼推广的稻麦轮作制度。速度或许算不上快,但不可抑制,因为所有人都看到了好处。

    只要你提前育秧,打一个时间差,麦收后就能种上水稻,一年收两茬主粮,两年便是四茬,而北方大部分地区只有两茬半。

    这是他给江南百姓的礼物,只要持之以恒下去,不断寻找养护农田的办法,就能以更少的田地养活更多的人——如果肥力实在跟不上,那就休耕一年或轮作其他作物。

    农为国家之本。

    他建立的大梁朝,农业生产力应该是远远高于历史同期的,长期积累之下,带来了显著的变化——金门坞那成群结队、满地乱跑的孩子就是明证。

    人口的增加是幸福的烦恼,全看你如何处置了。

    太子邵瑾已然认识到了户口滋长所带来的利弊。

    他最初是通过左龙虎卫府兵家庭的状况了解到这一点的,经历了三年度田生涯后,他看到了部分人多地少区域的状况——颍川某些乡里,一户百姓耕作的田地已不足二十亩。

    他将这些地方称为“狭乡”,建议迁徙百姓至“宽乡”。

    虽然迁徙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贸然提出这个稍稍有些值得商榷,但他确实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这就足够了。

    三月十九,邵勋离开了金门坞,直接翻越南侧的山道,前往襄城、广成泽。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