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十四章 筚路蓝缕(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1453章  筚路蓝缕

    六月的平郭县,南风劲吹、暖意融融,

    原野早已褪去了春日的羞怯,赤裸裸地铺陈开自己妩媚的一面。

    开垦多年的熟田中,麦芒初挺,青中泛白,在风中起伏。

    新整伤的生地里,糜子苗才及膝高,绿得沉甸甸的,如同浓墨泼洒。

    村路是新踏出来的,豌的黄黑色带子,硬生生插在丰腴的林草之中。

    一辆胡式高轮大车哎呀碾过,轮上木轴呻吟着,载满新割的牧草,几乎要溢出车沿。

    赶车的鲜卑汉子黑健壮,嘴里哼着含混的调子,目光掠过自家畜群啃食的山坡地一一那里去年还生着茂密的树木,如今树桩犹在,稀疏的嫩草却已被羊蹄踏得泥泞斑驳。

    村边矮丘下,汉家院墙赫然分明。

    刘大头家院中石磨盘嗡嗡转着,几只芦花鸡悠闲地步。

    菜绿意盎然,果蔬茁壮成长着,路过的农人看了都要赞上几句。

    对面坡上,却是鲜卑拔略氏半陷于地的穹庐,门前木杆上悬挂着风干的奶酪,散着微腥的腹气。一道歪歪扭扭的柳条篱笆,象征性地隔开两家的土地,那篱上分明有羊只新近啃咬过的湿痕缺口。

    界碑是新立的,刻着官府的刀笔字样,深凿入木。

    这就是辽东,这就是平郭,这就是典型的胡汉杂居地界。

    「平郭县比我想象中还要好。」邵裕登上了一处高坡,下视前方。

    那是一个宁静的小山谷,分布着数十户人家,胡汉杂处,已然数年。

    看得出来,他们过得还不错。

    更让人庆幸的是,这是直接掌握在平郭县手里的户口,而不是颜、萧、佟三大本地豪族。

    燕王友裴满亦有些陶醉地看着这一切。

    从诗赋流派上来说,裴满是有点田园派的,而且还是其中「细分赛道」乐农支派的。

    这会看到平郭县六月宁静的乡村时,便道:「大王,臣都有些后悔在岩安家了,早知平郭这么好,就该搬过来。」

    郭时在旁笑一声,道:「你若真不喜欢岫岩的热闹,可去西安平,那边地近高句丽,还有鸭录水,更兼奇峰突出,风景秀丽,去不去?」

    裴满白了他一眼,懒得多说,郭时这厮是个粗坯,真不懂乐农之趣,和他说了是对牛弹琴。

    邵裕嘴角含笑,静静听着属下们拌嘴。

    他其实也很喜欢眼前这一切,因为心中会生出一股成就感。

    当年慕容仁北上的时候,可是把能带走的人都带走了,也就留下了一些房屋和破烂家什。平郭有现在的这一切,与他们这几年的努力分不开。

    「大王——」山坡下响起了呼喊声。

    邵裕寻声望去,却见一道火红色的身影奔马而出,赫然便是去年刚为他诞生一女的宇文夫人。

    邵裕招了招手,示意他看到了。

    火红色的骑士放慢了马速,最终停在了山谷中的乡村旁。

    村头有一口新掘的水井,上覆木板。

    几个半大孩子围着井台追逐,拍手唱起变了调的谣谚:「七月流火,八月剥枣一一平郭糜子高,喂饱咱家老!」

    几个妇人蹲在井边青石上捶打衣衫,木声沉闷,水花溅湿了她们的麻布裤脚。

    她们一边捣衣,一边看着不远处大树下的某位老者。老者穿着凉衫,身边已经围上了那群孩子。

    他笑眯眯地给所有孩子各分了一枚野果,然后说道:「方才那句谣谚都学会了吗。」

    「学会了。」孩童们齐声应道。

    「好孩儿。」老者笑道:「今日便教你们一首新的。其日‘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发”

    孩童们一边吃着果子,一边稀稀拉拉跟着朗诵。

    「大王,那便是原慕容的燕国中尉郑林了,青州北海人。」裴满介绍道。

    「原来是他。」邵裕恍然。

    他早就听闻郑林在青州名气很大,乃有名的饱学之士,后为曹疑所逼,被迫渡海北上,避乱辽东,为慕容、慕容父子两代赏识。

    他封建辽东后,得知郑林隐居于平郭,于是两次征辟,郑林都以年事已高为由拒绝了。没想到啊,这老头精神看起来不错,还在乡间与孩童嬉戏。

    「不要打扰他。」邵裕对左右说道:「郑公乃长者,能在乡间教授汉、鲜卑、乌桓孩童,是他们的福分。离开之前,遣人送去粮肉布帛,你们看着准备。」

    「是。」裴满应下了。

    邵裕又看了眼郑林与孩童们教学之处,转身离开了。******

    风过平野,麦浪低伏。

    田埂上艾草已深,野蔷薇在沟坎边开得艳丽,香气混着泥土、畜粪和新鲜麦草的味道,浓烈无比一一这是典型的农牧混合地带乡村的味道。

第七十四章 筚路蓝缕(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