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22章 标题困难户(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然了,大家心慌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名字在不在名单上。

    所以那些没被抓,自己心里又有鬼的,就开始四处走门路。

    只是到了这会儿,大家都在忙着自保,谁还有心思去救别人啊。

    少数确认安全的,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和老朱对着干。

    要么选择闭门谢客,要么就亲自参与进来。

    比如汤和、冯胜、蓝玉等,都是这次大清洗的操刀人。

    选择置身事外的有李善长、徐达等。

    李善长喝醉酒不小心摔破头请了病假。

    据传临安公主孝顺,亲自在病床前照料。

    但李祺却加入了这场行动,动手抓了不少人。

    徐达在刚过完年,就借口背疽复发闭门养病去了。

    不只是他,就连徐允恭都以照顾父亲为由,辞去了神机营统领一职。

    事情发生的时候,父子俩就默默的待在家里。

    徐达老神在在,似乎外界的风风雨雨都与他无关一般。

    徐允恭就有些坐立不安了,犹豫了很久之后,他才忍不住问道:

    “咱们真的什么都不做?”

    徐达反问道:“做什么?”

    徐允恭说道:“在这种关键时刻,咱们至少要站出来表达对朝廷的支持吧?”

    “韩国公虽然生病,可他也让李都尉出面,向陛下表示了忠诚。”

    “咱们什么都不做,陛下会不会不高兴?”

    徐达摇摇头,说道:“咱们家还需要做这些表面文章吗?”

    徐允恭说道:“有些事情,需要的就是一个态度。”

    徐达笑道:“你能明白这个道理,已经是一个合格的家主了。”

    “不过你是想到了其一,没有想到其二。”

    徐允恭不解的道:“什么其二?”

    徐达解释道:“其二就是妙锦,有她在宫里,咱们什么都不用做,也什么都不能做。”

    “我们做的越多,对她就越不利,这也是陛下同意你请辞的原因。”

    见徐允恭依然一脸茫然,他提醒道:“外戚。”

    外戚?

    徐允恭恍然大悟。

    是了,皇帝杀伐果断,大家虽然难受,但也不会说什么。

    但你一个皇后或者皇后的家族,要是也这样,群臣就该担忧了。

    如果徐家参与了这次针对勋贵的清除计划,群臣必然会做出针对徐妙锦的动作。

    你说是报复也好,说是防范也罢,这都是难免的。

    就算无法阻止她成为太子妃,往后也会拿放大镜盯着她。

    说白了,显眼的外戚不是好外戚。

    你作为外戚最好老老实实的,不要参与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

    至于表忠心?

    外戚老老实实不犯错,就是最大的忠诚。

    ——

    就在锦衣卫和禁军展开行动的时候,朱标在一次早朝拿出了全新的变革方案。

    一、着国子监编写一套全新的教材,供海外明人学习。

    “这套书尽量采用口语,必须通俗易懂。”

    “读完之后,要让人对华夏历史脉络,华夏的主要思想,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本来国子监的官员还挺高兴的,这套书编好了可是大功一件。

    搞不好还能青史留名。

    然而,当他们听完朱标的要求,一张脸顿时就苦了下来。

    这要求,真是既要又要啊,不是为难人吗。

    但可惜,他们不敢提出反对意见。

    第二项变革,是着礼部和吏部编写一套关于礼仪、责任义务方面的书。

    朱标直接点名缘由,根据反馈来看,勋贵们身份阶级变了,思想没变。

    大多数人都不知道该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勋贵。

    朝廷有义务教导他们。

    于是命吏部建立书院,对勋贵和刚出仕的官吏进行培训。

    由皇帝朱标担任院长。

    只有通过培训,才能正式授予勋爵,允许出仕。

    非但如此,朱标还特意强调,做官不能一味的高高在上。

    要转变心态,要有服务意识。

    接着他有讲了什么叫服务意识。

    百官虽然面面相觑,却也没有反对。

    因为真正说起来,服务意识还挺契合先贤家国天下思想的。

    更何况,朱标也只是让他们转变一下思想,没有要求必须当一个服务者。

    这要是还反对,怕不是当场就被叉出去了。

    朱标见群臣很顺利就接受了这个概念,心下暗喜,计划第一步成了。

    接着,他做了进一步试探。

    要求礼部和吏部,在编写书籍的时候,把服务意识也加进去。

    群臣依然没有反对。

    还是那句话,只是提倡,没什么可反对的。

    当然,大家没反对的根本原因,还是被吓到了。

    几百勋贵被抓,谁还敢在这时候和皇帝唱反调?

    只要不是原则性问题,都是可以忍受的。

    一旁的陈景恪也不得不佩服朱标的手段,真是将温水煮青蛙这一套玩到极致了。

    ——

    早朝结束,朝堂发生的事情很快就传了出去。

    对于朝廷的这两项决定,朝野自然是交口称赞。

    尤其是读书人,对皇帝朱标一万个满意。

    这两项计划,都是和教化有关,实在太符合他们的胃口了。

    至于杀人……那是太上皇干的,和皇上关系不大。

    二十天后,抓捕行动终于结束,四百多勋贵无一漏网,受牵连着达一万九千余人。

    至于审判环节,直接省略了。

    朱元璋一声令下,主犯全部处死,从犯发配南洋。

    当时恰好赶上会试放榜,朱元璋下令所有取中的士子去观刑。

    两千余人被集体处死的场面,是非常吓人的。

    据说当时场面一度失控,不少士子被吓跌坐在地,个别甚至屎尿齐出。

    陈景恪听说之后,只能为他们默默的默哀三秒钟。

    还没上任呢就赶上这档子事儿,实在是人生大不幸啊。

    但反过来说,也可能是一件幸事。

    相信有了今日的经历,这群人出仕后,行事会比较收敛。

    从而能平平安安干到退休。

    吵吵闹闹进入四月份,这次的风波终于过去。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朱标对外宣布了大分封的决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