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9章 尊王攘夷(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洛水旁的一家酒楼,里面坐满了前来参加科举的士子。

    一般情况下,参加科举都会提前几个月动身,然后提前一两个月甚至更久到达洛阳。

    一来是为了应对意外情况,比如路上耽搁了,比如水土不服生病。

    二来也是想和其他士子交流一番,既能增长学问,也能多结识一些人脉。

    读书人嘛,最喜欢发表意见,尤其是喜欢扎堆讨论国家大事。

    所以,各酒楼就成了他们经常出没的地方。

    最近热门话题有两个,一个是大华夏概念,一个是南洋分封。

    “今年的策论考题,我以为十有八九和华夏有关……”

    “英雄所见略同,我也以为至少有一两道题和华夏有关。”

    “我以为可以更大胆一点,题目应该有华夷之辩。”

    “我也以为当有此题,破题的方向都想好了。”

    “如果没有更好的破题方向,就抓住‘出则夷狄、入则华夏’来答,至少不会偏题。”

    “我觉得,配合南洋来答题,更容易得高分。”

    此言一出,众人纷纷赞同。

    蹭热门话题来答题,这是自古以来的考试习惯。

    而且但凡有一点政治敏锐度,都能意识到南洋分封不只是分封那么简单。

    很可能是一次政策大调整,甚至是某些历史性大事件的转折点。

    这种热度要是不蹭,拿不到高分也怪不得别人。

    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大家畅所欲言,发表着自己对政治的看法。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熟悉的声音:

    “卖报卖报……南洋分封波澜再起……”

    “卖报卖报……方唯物最新文章,论南洋分封与周礼复兴……”

    方唯物就是方孝孺的雅号,因唯物学而得。

    经过这么长时间的辩论,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不论是支持还是反对者,都认可了他的能力和唯物学。

    确实是一家之言,有可取之处。

    理学大儒视其为大敌,但在地位上却将双方放在了同等位置。

    说白了,他们已经认可了方孝孺大儒的身份。

    普通读书人反而不那么敌视他了。

    毕竟学问不到一定层次,是无法理解两者深层次差异的。

    至于什么道统之争,和他们关系也不大。

    学习谁的道统都没关系,重点是学到了。

    目前,对于普通读书人来说,学习唯物学唯一的障碍,就是科举。

    毕竟现在科举依然掌握在理学派手里。

    而唯物学,在朝堂也缺少代言人。

    用唯物学答题,那纯属作死。

    如果科举允许以唯物学思想答题,读书人马上就会去学习研究。

    正因为大家不再敌视他,所以听到他又写文章了,还是关于南洋分封与周礼的,就忍不住想要买来看看。

    万一提供了新的答题思路呢。

    更何况南洋分封又出了问题,大家也很好奇到底出了什么事儿。

    所以,听到报童的叫卖声,马上就有几个士子出去买了几份回来。

    然后大家就围坐在一起,翻看上面的文章。

    前面没什么好看的,都是一些政策方面的讲解。

    唯一让大家心中不适的,是太上皇在蜀地又杀了好多人。

    六百多人被杀,一万多人被流放。

    而且标题是用红色的大号字体印刷,特别的刺眼。

    虽然不至于感同身受,但依然让大家心中沉甸甸的。

    换成别人这么干,肯定被大家喷残暴之类的。

    即便杀的都是贪官污吏,那也不行。

    可干这事儿的是朱元璋,所有人都选择了沉默,然后牢牢的将这些事情记在心里。

    以后自己当官了,一定要管住自己的手。

    就算贪,有些钱也不能动,而且最好干一些政绩出来。

    有政绩护身,只要不是天怒民怨的大罪,有很大概率能得到减刑。

    这是大家根据朱元璋处理贪官的实际案例,总结出来的规律。

    只能说,在利益相关的时候,永远不要小瞧人的主观能动性。

    摸索上位者的喜好,根据实际发生的事情,推测上位者做事的规律,在官场可以说是最基本的能力了。

    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很难晋升高位。

    很快众人就翻到了想要看的那篇文章。

    一个很陌生的作者写的,前面的分析吹捧就略过不提,在文章末尾该作者提出了一个质疑:

    现在的南洋可不是当初的莽荒之地,从开海的角度来考虑,这里就是大明的大门。

    如果这里出现实力强大的国家,就会从海上堵住大明的出海口。

    所以,从战略角度考虑,南洋不宜出现特别强的封国。

    这也就意味着,要分封至少十个亲王过去。

    可是大明的成年亲王不够用,这个问题要如何解决?

    看完这篇文章,众士子不禁为这个作者的胆量感到敬佩。

    这番分析,直接对亲王的忠诚发起了质疑。

    当年朱元璋为了推行分封,可是杀了很多人的。

    殷鉴不远啊。

    所以即便是支持分封,大家也不会在公开场合质疑亲王的忠诚。

    而是鼓吹,亲王能力出众,封到外面能开疆拓土,为大明屏障。

    现在不但有人质疑了,还敢发表在报纸上。

    实在是胆大包天。

    不过大家马上又想到了另外一个问题,能刊登在大明周报上,就说明得到了上面的允许。

    也就是说……

    众人都露出了然之色。

    太上皇不会怀疑自己的儿子,可当今皇上却会怀疑自己的兄弟啊。

    这大概率是皇帝故意让人放出的风声。

    这才对吗,皇权面前无父子,更何况是兄弟。

    众人越想就越觉得这个猜测是正确的。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皇帝可以吹风敲打自家兄弟,并不意味着别人就能借风生事。

    太上皇可还活着呢,头版就是他杀人的报道。

    他不会拿皇帝怎么样,却可以拿下面的人泄愤。

    谁都不想触碰老朱的逆鳞。

    所以,看完这篇文章,众人语焉不详的讨论了几句,就赶紧转向了下一篇。

    也就是方孝孺的分封和周礼。

    文章内容正如标题所示,就是讲周礼和分封的。

    其它内容可以略过不提,最核心的论点是:

    他认为,虽然大明只分封亲王,而周礼分封的是诸侯王,但大明的分封依然是符合周礼的。

    然后他又论证了,为何是符合周礼的。

    最终的落脚点,是在尊王攘夷四个字上。

    他认为,夏商周时期的分封,其核心思想就是‘尊王攘夷’。

    靠着将诸侯王分封在四方边境,拱卫王室抵御外敌。

    而且这些诸侯国深入蛮夷之地,可以就近管理教化蛮夷。
第409章 尊王攘夷(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