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88章 强化锦衣卫?(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朱标也笑着说道:“太上皇是战火里走过来的,亲眼目睹了无数典籍毁于战火,曾数次与我说起此事。”

    “说将来大明国泰民安之后,一定要编写一部文献,将天下典籍汇总……”

    瞅瞅,要不还是朱标会说话。

    将事情的性质,从为自己争口气,上升到了为往圣继绝学层面。

    其他人自然知道这时候该说什么,纷纷吹捧陛下圣明什么什么的。

    其中吹捧最热切的,是三名儒家出身的学士。

    编书的主力自然是他们这些文人,这是妥妥的功绩和声望。

    随着变革的进行,理学的地位被客观现实倒逼的必须做出改变。

    最让他们难安的还是方(唯物)学的出现,直接动摇了理学的统治地位。

    按照常理来说,这个速度不应该如此快。

    在这个年代学问传播速度很慢,方学想打开局面,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时间传道。

    这也意味着,不论方学多么优秀,想动摇理学的地位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行。

    然而大明周报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它的销售渠道遍布全国每一个县,也就意味着可以在短期内,将某种信息传递给全国百姓。

    每一期周报上,都会刊登几篇方学的文章。

    全国的读书人都知道,大明出现了一种新学说,名为唯物学。

    理学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试图强迫翰林院,不要刊登方学文章。

    解缙可不惯着他们,当场拿出了朱标的亲笔题词:

    忠君爱国、廉洁奉公、守法为民、公正真实。

    十六字真言一出,这群大儒立马不吱声了。

    没办法,他们只能写文章对方学进行全方位批判。

    然而不论是批判也好,唾骂也罢,抵制也好,都无法阻挡方学的扩散。

    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唯物学。

    而且,有句话叫理越辨越明,尤其是在朝廷主持公道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理学大儒的批判,反而帮助大家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唯物学。

    其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唯物学。

    当然,那些人选择唯物学,还有另外一个原因。

    朝廷的支持。

    朝廷是没有直接亮明态度,可允许方学在周报上刊登,就是最好的表态。

    既然朝廷支持,那自然就有人去学,一切都是为了更好的做官。

    虽然现在理学依然强势,可方学也已经站稳脚跟并迅速的发展。

    一家独大的局面即将被打破。

    现在理学急需一个大动作,重振自家的声威。

    编写一部巨著,简直再合适不过了。

    所以,陈景恪的这个提议,可以说毫无阻碍的全票通过了。

    本来朱标计划,在翰林院内部设立一个机构,召集三五百人进行编撰。

    然而陈景恪却直接将这个数字扩大了十倍:

    “先辈留下的书籍浩如烟海,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关系国民生计……”

    “我们既然着手编写这部文献,那就做到最好……三五百人根本就不够用。”

    “我建议,从全国挑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齐聚洛阳编撰此书。”

    “人数暂时就定为五千。”

    五千?众人都震惊不已。

    本来他们以为,这次修书最多也就是宋朝《太平御览》那种规模。

    虽然也是大功一件,可有先贤事迹在前,总归是少了点震撼。

    现在才知道,自己还是太低估陈景恪的气魄了。

    五千人参与,堪称史上之最啊。

    两相比较,《太平御览》就不值一提了。

    然后就是隐隐的兴奋。

    如此庞大的人数,此书的规模将超出所有人的想象。

    若编成,必将是华夏文明一大盛事。

    对所有参与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荣耀。

    怎么说呢。

    总编纂有资格在华夏史书上单开一页,普通的参与人员,也能在族谱上单开一页。

    但……

    朱标皱眉道:“这……规模如此之大,所需费用定然不小。”

    “现在朝廷到处用钱,若是因此耽误了变革就不好了。”

    陈景恪笑道:“陛下无需担忧,现在朝廷不缺钱。”

    “要考虑的是如何合理的让这些钱粮流动起来,变成实实在在的物,为世人提供便利。”

    说到这里,他朝朱标使了个眼色。

    朱标虽然不明白他要做什么,但出于信任还是点头道:

    “也好,那此事就暂时这么定下了,具体该如何做咱们下去再详谈。”

    诸位大臣都非常激动的齐声赞颂陛下圣明。

    之后众人又讨论了一些别的事情,今日的会议才算结束。

    然后三名儒家学士一溜小跑的离开了,显然是要去将这个好消息公之于众。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标才问道:

    “景恪,你又在打什么鬼主意?”

    朱元璋和朱雄英也向他看来,编书还能有什么别的目的不成吗?

    陈景恪这才将原因和盘托出。

    “那些大儒在地方具有广泛的影响力,能影响到国家政策的施行。”

    “事实上,他们已经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阻碍新政和新思想的推行。”

    “南洋那边的局势已经达到了临界点,我估计那些土著势力马上就会有所行动。”

    “到时候朝廷出兵南洋,正式施行大分封,必然会遭到儒生的反对……”

    “编写这部文献,既是对他们的一种安抚,也正好借机把他们全都弄到京城看管起来。”

    到了京城可就由不得他们了,离开了地方,他们就是没牙的老虎。

    再难阻挠新政和新思想的推广。

    这个方法不是陈景恪首创,而是老祖宗的智慧。

    从汉朝开始,朝廷强势的时候就会找各种借口,强行把地方富户迁徙到京城周边居住。

    包括地方上有名的贤人,也会被强行征召入京为官。

    这么做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削弱地方政治力量,强化中央集权。

    陈景恪不过是根据大明的实际情况,活学活用了一下而已。

    既削弱了地方政治力量,为变革扫清了障碍。

    又可以集中文人的力量编修书籍,尽可能的将老祖宗留下的财富保存好。

    上辈子《太平御览》、《永乐大典》等文献散佚,可以说是华夏文明巨大的损失。

    至于《四库全书》,说是修书实为毁书。

    好不容易逃过各种天灾人祸,保存下来的书籍,都毁在了满清手里。

    这一世,陈景恪必然不会再让类似的事情重演。

    等这部文献编纂好,他会用活字印刷术印上几千套。

    然后在全国各地修建图书馆,将这套书籍放在里面。

    不光是这部文献,其他所有的藏书能刊印的,就尽可能多的印刷出来。

    每个地方都藏一套。

    就不信还能全都失传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