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55章 天要塌了啊(三百月票加更)(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陛下又怎么会将一种刚出现的数字,印在宝钞上?”

    三百月票的加更奉上。

    李善长说道:“以我对陛下的了解,如此天才他一定会想办法,彻底将双方锁定在一起。”

    好好的,怎么突然就要迁都?

    总之就是,稳妥。

    得到提醒,李祺才猛然想起,陈景恪和魏国公府走的最近。

    “不过现在还有一个办法,能够验证我的猜测是否为真。”

    “先是组建内阁,然后重启科举……”

    如果李善长的猜测是错的,那也无所谓,就当是增进姐妹感情了。

    虽然大明不是很重视驸马的出身,只在乎人品和才能。

    毕竟,这是一个为了家乡甘愿赴死之人。

    估计大多数人也都和他一样的想法。

    “他们手里还有一本书,上面记录的全是此道知识。”

    “就以四辅官为例,刚刚设立时就是个空架子,很多规矩都是施行过程中慢慢修改而成。”

    倒不是他不相信有天才,可天才也要有个度啊。

    李祺哑口无言,这确实是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

    皇帝只是下了一道旨意,让他们尽快将二十万军户抽调出来。

    王莽可就是读书人共同推举出来的。

    说起来,还真没有可借鉴的先例。

    “你尽快和白英见上一面,问清楚该如何着手。”

    读书人群体的反应就比较两极化了。

    能让朱元璋无视这一切,将公主嫁给他。

    剩下的都是非常反对迁都的,劳民伤财,太折腾了。

    “经过十余年思考,能想到用这种办法来解决问题,并不奇怪。”

    并准备农具、种子等物品。

    “从建立到现在,只进行过微调,基本规则依然是最初的那些。”

    北宋也差不多,虽然没了燕云十六州,但北方依然富庶。

    “而这一次,还没出问题,陛下就先将漏洞堵住了。”

    “说明这项制度是经过无数次推演的,这完全不是陛下的风格。”

    李善长摇摇头道:“我了解陛下,他若是有这样的眼光,当年就不会废除科举了。”

    他入宫的时候才十三,今年也不过才十五岁,得多妖孽才能做出这样的布局。

    但对迁都这个事儿,百官的反应比较平淡。

    南宋直接偏安一隅,也就无所谓南北之分了。

    整个应天沸腾了。

    李善长说道:“如果只是新算学确实算不了什么,可你想想新钞上的新数字。”

    倒不是说朱元璋做事冲动,不顾后果什么的。

    “可是现在,陛下却不声不响的想要变革。”

    “让公主出面,与福清公主交好。”

    只有对陛下了解极深的人,才能察觉到事情不对。

    “只有一种可能,新数字和新钞,是同一个人做出来的。”

    就是要搞军事改革。

    李善长又说道:“再说科举,陛下确有重启科举之意,此事我也早已知晓。”

    李善长说道:“他出现的时机太巧,你想想,陛下是从何时开始布局的。”

    李祺追问道:“哪里不正常?我为何看不出来?”

    李善长赞叹道:“难怪,难怪魏国公府和陈家的关系这般好。”

    在这种情况下,徐达不可能猜不到背后的真相。

    “这种事情,在没有发生之前,很少有人能想到。”

    “皇宫看似密不透风,实则一举一动都在世人的关注之下。”

    他们比较关注的是黄河改道。

    李善长说道:“军户制,当初多少人劝说陛下都没用。”

    “而且就算有风声传出,你会信吗?”

    李祺忍不住问道:“您怎么断定是他所写?”

    虽然一开始大家都认为改道好,可真正实施了,要说心里不忐忑那是骗人的。

    “新钞出现的时候,新数字才出现不久,还未真正传开。”

    他们关心的是迁都。

    可不能迁啊。

    皇帝一直想迁都,这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

    真正能影响到此事的是百官。

    “啊?”李祺被这个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整个人都呆住了。

    ——

    随着小会议的结束,迁都和黄河改道两件大事,快速传播开来。

    “好一个奸猾的徐天德,不声不吭又抢了个先。”

    “以前我以为这一切都很正常,陛下废除丞相之后,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最终他只能说道:“这不正说明陛下高瞻远瞩吗?”

    更何况还有别的好处。

    “但名额分配制度不一样……”

    而户部更不敢怠慢,户部左侍郎邱广安亲自坐镇洛阳,安置这些军户。

    “只可能是有人说服了他,并且给出了更好的解决方案。”

    李善长也知道,仅凭这些确实不足以让人相信,不过他有更多的整局。

    “陛下之前废除科举,就是觉得科举进士能力不足,不堪大用。”

    “爹,您能想到这些,会不会有别人也能想到?”

    要说了解陛下,徐达肯定不比自己差。

    “现在想来,传的根本就是经济之道。”

    李善长反问道:“除了他还能是谁?”

    “那群算学人搞出来的事情,你也知道吧?”

    李祺嘴巴张了张,他本想说,或许是之前的朝代出过这个问题。

    中原是华夏龙脉所在,理应将都城放在那里。

    “所以……你就等着吧,很快就会有消息传出了。”

    李祺也不禁点头,这确实可以作为依据。

    “之前以为他不与读书人为伍,反而和那群学算学的搅浑在一起,难有大作为。”

    李祺也终于有些相信父亲的判断了,说道:

    天要塌了啊。

    然而他们说了根本不算,只能自己私下抱怨。

    黄河改道牵扯太大了,河南山东以及整个淮水流域……涉及的区域太广了。

    李善长摇摇头道:“是名额分配。”

    陈景恪就算不是布局之人,也定然与此人有极深的牵连。

    李善长点点头,又摇头道:“是应该结个善缘,但不能你我去做。”

    “一开始大家都以为,他在传授这些人算学知识。”

    不只是文官关心,武将更关心。

    “可是内阁不一样,它一出现各项制度就非常完善。”

    李祺依然不相信这是陈景恪的主意:

    “就算是有人为陛下出谋划策,也不一定就是他啊,或许有别人呢?”

    同时下令户部,在洛阳各县为这些军户划分土地。

    大家有多余用不到的票,请尽情像我砸来。

    我不嫌多的。

    感谢。

    www.114wxw.cc。m.114wxw.cc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