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反清:从大明秽土转生开始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400章 党派与制衡(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满清已经彻底灭亡了,大明完成了统一大业,也成了中国这片土地上惟一一家能发官帽子的朝廷。

    既然如此,那朱靖垵自然也就不会再惯着他们了。

    既然那些人主动撞他枪口上,那可就别怪朱靖垵杀人无情。

    是时候着手对官场进行一波清洗了!

    朱简灼和朱靖垵对视一眼,都看懂了对方眼神中的意思,朱简灼深吸一口气,表情有些凝重的询问道。

    “靖垵,这么做真的没问题吗?”

    “朝廷下狠手处理一批官员,会不会导致朝堂上的其他人兔死狐悲?”

    朱靖垵闻言,只是摇摇头说道。

    “父皇多虑了,朝堂上的那些官员本来也就不是一条心。”

    “他们巴不得朝廷对此事扩大化处理,来给他们各自的派系多腾出几个空位来的。”

    现在的大明朝廷主要分为了两派。

    一为元从派,一为归降派。

    元从派的意思不必解释,王顺,李沐,何寿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

    他们大多资历深厚,是自广西那时候便开始跟着大明的。

    元从派内部也是分为了两派,一派为客家人,一派为土家人,相互之间瞅不顺眼。

    而归降派则是后来又投降大明的清廷官员。

    当然了,这些归降派的官员也都不是一条心。

    归降派中的两广派,湖南派的官员和元从派走的很近。

    江南派则是实力最强,隐隐和湖南派两广派不对付,自成一派。

    除此之外,还有南派和北派之争,商贾派和士绅派之争……

    这么多的派系,各自都也不对付,朝堂上的官员们是不可能形成合力的。

    只要官员们不能形成合力,那朱靖垵就能从中玩制衡,就不用担心他们能翻了天。

    明末时候,之所以文官集团能和皇权对抗,甚至隐隐压过皇权。

    说白了就是因为东林党做大,南方的官员已经形成了合力。

    而晋党,陕党等北方党派却还是一片散沙,尤其是魏忠贤的阉党被处理之后,北方各党彻底无法制衡东林党。

    这才有了东林乱国的事情发生。

    如果将朱靖垵放在崇祯的位置上,那么首先他绝对不会去处理魏忠贤,而是会让魏忠贤继续同东林制衡。

    并且,他还会对东林党拉一派打一派,通过扶持东林内部如复社这样的小集社,造成东林内部的割裂。

    借此让东林自己内斗起来!

    唯有让东林自己形不成合力,朝堂上才能有办法制衡东林党这个怪物。

    而非是和崇祯一样,先是杀了魏忠贤,然后这才发现东林党做大,又急急忙忙去打压东林党。

    以至于搞的大明直接君臣失和,江南离心离德,南北严重割裂。

    这操作,朱靖垵真的是无力吐槽。

    崇祯在政治上是真的小白。

    话说回来,而大明这次要处理的漕运派官员,不过是北派中的一个小分支。

    再说了,这次可不是朝廷主动要办他们,而是他们选择了“造反”。

    这特么是在主动找死!

    这样的情况下,没人会为了主动的漕运派官员,就和朝廷对抗的。

    朱简灼闻言,也是点头说道。

    “靖垵所言有理!”

    语罢,朱简灼又继续询问道。

    “靖垵准备何时动兵南下讨贼?”

    “最近京城有些缺粮,粮价已经上涨了不少,漕运还是尽快打通为妙。”

    自从运河被暴动的漕工截断,漕粮北运被迫终止之后,京城的粮食供给便出了一个大缺口。

    大明朝廷即便是紧急走海路,分别从朝鲜以及江南方向调运粮食补充缺口,却也未能彻底补齐这个大缺口。

    以至于现在京城的粮价上涨了许多!

    更为严重的是,自从漕运被截断之后,就连军队的粮草供应也是不免出现了点问题。

    而这也是漕运官员们有信心拿捏朝廷的原因所在。

    他们觉得,只要漕运一断,那北京必然缺粮,甚至就连军队也会断粮。

    如此的话,朝廷也就只能以向他们服软,来换取运河重新通畅。

    只是,令他们没想到的是,时代已经变了。

    虽然漕运被掐断了,可大明却是能通过海路来转运粮食,填补了漕运断绝之后的大部分缺口。

    虽然缺粮是真的,但也不至于到了断粮的地步。

    朱靖垵闻言,开口说道。

    “回父皇的话,现在大军刚从关外绥远城回到京城,长途跋涉近千里,大军难免疲敝。”

    “需要修整几日,方可动兵南下!”

    朱简灼闻言,也是点头表示了认可。

    军队在长途跋涉之后需要修整,这是应有之事。

    否则的话,以疲敝之师对敌,可绝非一件明智的事情。

    朱靖垵见此,继续开口说道。

    “父皇,最近京城的粮价上涨的很厉害吗?”

    朱简灼点头道。

    “难免的事情,漕运断了,京城人心惶惶,若非朝廷能通过海路转运粮草至天津,然后再通过铁路将粮草转运入京,那就不是粮价上涨的事情了。”

    朱靖垵闻言,摸着下巴说道。

    “父皇,儿臣觉得,朝廷或许应该出面平抑粮价,限制粮食价格增长,以保民生。”

    粮食关乎民心。

    粮价的上涨与否,哪怕是放在后世,那也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情。

    就更别说是各种生存物资都较为匮乏的这个时代了!

    朱靖垵始终认为,如果朝廷放任粮价疯涨,而不使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的话,那是要出大问题的。

    俗话说的好,如果市面上缺粮百分之二十,那么粮价就不会只是上涨百分之二十,而是会一直涨到饿死百分之二十的人为止。

    为了保障民生,防止无良奸商借此机会大发国难财,那么朝廷出台法令,以行政手段对粮价上涨加以限制,就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了。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尽量避免有人饿死!

    朱简灼闻言,思索了一阵之后点头说道。

    “太子所言有理,随后朕便会和内阁开会商议此事。”

    原本朱简灼对于粮价上涨是没多重视。

    因为,粮价即便再怎么涨,也涨不到他这里。

    但被朱靖垵这么一说,他才意识到,这件事情其实挺严重的。

    朱靖垵见此,先是点点头,旋即又开口说道。

    “父皇,儿臣认为或许可以增加物价管理局的职能,给予物价管理局一定的执法权,以保障关乎民生的那些物资的物价平稳……”(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