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过去做财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2328章 没有选择的机会(第二更,求订阅)(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天,埃及总统萨达特的专机掠过大海的上空,在长安北部的大海调整航向,然后降落在长安国际机场的跑道上。

    这是他此生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即便二十多年前两国曾有过一段不愉快的过往,但此刻,机窗里他望向航站楼的眼神,只剩对开启友谊之门的期待。

    友谊也好,现实也罢。

    萨达特知道他来这里是干什么的。

    是调整与SEA之间在关系,希望两国能够像大多数国家一样正常往来,当然了,他的心里还有一丝期待,能够成为朋友。

    这听起来似乎是不可能的,但不去尝试的话怎么知道呢?况且埃及已经缴纳了投名状。

    这个投名状是什么?

    当然就是苏联了。

    没错,苏联就是埃及的投名状。

    走出飞机,站在舷梯上的萨达特,便看见停机坪上等候的李毅安。两人目光隔空相撞,他们都在打量着彼此。

    曾几何时,正是李毅安下令干涉苏伊士运河,和英法两国共同阻止了埃及对运河的国有化。

    而现在呢?

    现在萨达特来到了这里,在距地面还有四五级台阶时,他已率先朝前方伸出手。而李毅安默契地向前几步步,稳稳握住那只带着温度的手。

    “阁下,”

    萨达特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开门见山道:

    “我希望两国的关系,能从今天开始新的篇章。”

    李毅安回握的力度加重几分,嘴角扬起笑意:

    “我想这是必然的。”

    他很清楚为什么对方会出现在这里,埃及……抛弃了苏联,或者说,倒向了西方世界的环抱。

    在喝了125亿美元的奶之后。

    当然,这口奶不全是白嫖的。

    与苏联关系破裂后,债务问题成为双方博弈的焦点。苏联坚持要求埃及全额偿还债务,而萨达特则认为这些债务很多是用于“共同对抗以色列的事业”,不应全部由埃及承担。

    经过艰苦的谈判,所以,他们去年达成了最终解决方案。埃及并没有直接支付巨额现金,而是通过一种“易货贸易”的方式结清了债务:

    埃及向苏联出口商品:埃及用一系列国内产品来抵偿债务,通过提供纺织品、农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制成品偿还。

    通过交付这些货物,埃及清偿了所欠的约40亿至50亿美元的军事债务。剩余的民用项目债务(如阿斯旺大坝)的偿还条件则相对宽松,期限更长、利率更低。

    不过,虽然埃及偿还了欠苏联的债务,但这种方式对埃及来说代价巨大:虽然避免了支付硬通货,但输出大量本国商品也消耗了埃及的资源和出口能力。

    比如埃及的出产的长绒棉,在接下来的几年中,绝大多数都要运往苏联还债,服装也是如此。

    但另一方面,在债务问题是其整体外交战略转向的一部分,旨在摆脱苏联的控制,投靠美国。

    或者说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

    海风卷过停机坪的旗帜,两人松开手,并肩转身,满面朝着整齐列队的仪仗队走去。阳光落在他们身后,将两道身影拉得很长,但身影却并没有重叠在一起。

    这只是一次访问而已,谁都没有指往一开始就能够在他们那里得到什么。

    接下来的接待都是例行公事——就是诸如国宴之类,在例行的接待之后,萨达特就开始了他的访问考察。

    而后者才是最重要。

    和很多人一样,他的第一站就是长安工业区,这是SEA历史最悠久的工业区,早在四五年年初,在硝烟还未散尽时,就生产出了第一批产品——南洋骆驼。

    当萨达特脚进入工业区时,眼前的景象既充满现代活力,又透着一丝耐人寻味的矛盾。在那些鳞次栉比的厂房里,流水线上不断诞生着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电器和电子产品是这个工业区里最常见的产品,彰显着这里作为电子产业基地的蓬勃生机。

    然而,在穿梭于工业区的过程中,萨达特敏锐地发现,许多道路、园区的命名却与纺织、服装紧密相关——“纱厂路”、“成衣路”,这些带着鲜明轻工业印记的地名,与眼前满是电子元件的场景格格不入。

第2328章 没有选择的机会(第二更,求订阅)(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