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估计这时候,邻村的也肯定有人在动员去丰州打工了。”
“不管怎么说,大家不能跟银子过不去啊!布政使是朝廷的大官,更是闽越省的大人物。”
“许墨啊!就算闽越省的别人没听说过,许墨你们总听说了吧。现在闽越的事儿都是他做主。”
“你们那次也有去丰州做工后回来的。难道不相信许墨许大人?!”
招工的人说了半天,没有办法,最后只能把许墨搬出来。
可当他一说出许墨的名字,村民们都是神情大变。
“许墨?!”
“是那个冲县的县令许墨吗?”
“许大人不是丰州的知府吗,现在丰州多亏他,才大变样的,而且百姓们都过上好日子。是不是这个许墨?”
招工的人不住点头:“是啊,我说的布政使,许大人,就是许墨,他跟别的官儿不同,真正的为咱老百姓着想,你们不少人都亲眼所见的。”
场面瞬间地热闹起来,刚才冷眼相看的人们,都大声地嚷嚷。
“你怎么不早说?!许墨许大人不是知府吗?怎么变成布政使了,如果真是他,我信你。”
“对,我们相信许大人,愿意替他做工,但不做朝廷的活。”
“朝廷只会占老百姓的便宜!”
村民们没想到,原来那个布政使就是丰州知府,许墨,顿时态度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
许墨如今的名号,早就传遍了大周朝。
老百姓都说他是替他们谋福利的好官,大清官,比大周任何的官员都要清廉。
说一千道一万,许墨在的地方,冲县,云州,丰州都富裕了。
事实摆在眼前。
朝廷?那算什么玩意?
见村民们终于松口,招工的人也放了心。
“许大人现在是封疆大吏,老大的官了,这次的建设,是许大人做主进行,朝廷绝对不会插手。”
“放心!”
终于,村民都转而围上来登记报名。
与此同时,其他的村子里,也在上演着类似的情景。
很快,村民们都做出了热烈的响应,大多数情况都是如此。
因为参加了黄河徭役,太多人对朝廷很是抱怨。
再跟丰州的优厚待遇一对比,那抱怨就更加地深了。
在他们心目中,朝廷跟丰州根本没法子比。
甚至有人在骂朝廷的无耻,只知道欺压百姓,榨取老百姓的那点辛苦钱,根本不在乎百姓的死活。
老百姓们可不会管,大周朝如今处于艰难的初始阶段,不得不这样地寻求发展。
朝廷的国库并没多少银子,而开销却是一笔笔的需要大把银子。
但老百姓只会觉得朝廷贪了他们的收益,让他们白费气力,就是对他们诈骗。
于是,在这样的舆论中。
大周朝各地的人们,都在向闽越聚集,想到闽越赚钱。
而老百姓越想在闽越赚钱,过上好日子,就更加地痛斥朝廷无能,还盘剥百姓,弄得朝廷的名声,正在跟闽越形成一个反向的对比。
夸丰州,夸许墨,骂朝廷,让大周朝陷入了从未有的风潮当中。
传遍了大周的大街小巷。
随之,大周掀起了去丰州府做工的热潮。
这股浪潮有好有坏。
闽越省自然十分的高兴,毕竟解决了人手不足的问题。
第135章 对比鲜明(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