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与会众臣议论了一会儿后,刘升便道:“诸位先说一说对‘摊丁入亩’的看法吧。”
    马士英在南直隶巡抚任上,一心配合刘升推行改革,早已经成了大崋“改革派”的一员大将。
    两年前,刘升将其调任为吏部右侍郎,并列为军机大臣。
    虽然此番不少人都不看好第二步改革,马士英确认为这正是他向刘升表忠心的好时机。
    关于“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方面的改革,他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此时听刘升询问,他立马起身,拱手道:“陛下,臣以为大崋若想长治久安,摆脱前朝的一些痼疾,‘摊丁入亩’便是必须推行的良策。”
    不少与会大臣都看过来。
    刘升则露出微笑,微微点头。
    马士英受到鼓励,继续道:“前明晚期,各地方土地兼并严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然而地方役银却按丁口来征收,此举于贫苦百姓而言无异于雪上加霜。”
    “另外,因贫苦百姓交不起丁银,又致使地方役银收不上来,地方官府便没钱为百姓做事,由此使得地方民生越发败坏,贫富差距越加明显。”
    “况且,在前明时,还有些地方官吏与富户勾结,将本应属于他们的役银,转嫁于贫民身上。”
    “我大崋如今吏治虽尚算清明,却也未必能杜绝此类贪官污吏的存在。”
    “推行‘摊丁入亩’,将丁银等摊入田亩之中征收,无疑能大大缓解上述诸多问题。”
    摊丁入亩肯定是有损大户、富户利益的,可于朝廷及贫苦百姓而言,好处却也是显而易见。
    这天下底层百姓永远占绝大多数,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就不能让底层百姓没活路。
    此时与会的都是朝廷重臣,自是懂得以上这些道理。
    所以听完马士英的一番话,不少人都微微点头,表示赞同。
    马士英的表现,让左侍郎李允中感受到了一些危机。
    因此,等马士英讲完,他立马起来补充道:“清田令推行后,朝廷对各方田亩数尽在掌握,确实是推行‘摊丁入亩’的良机。”
    “另外,为了抑制兼并,臣以为还可以按每户田亩数多少,分级征收役银。”
    “如三十亩田地以下,每亩征收役银多少;三十亩以上、百亩以下,每亩征收役银多少,以此类推。”
    “这样,除了能抑制兼并,还能增加地方役银收入,可谓一举两得。”
    在李允中之后,其他大臣也相继就“摊丁入亩”发表了意见。
    比如说将役银分成两部分,一部分地方截留自用,一部分上交国库,等等。
    大势所趋之下,所有与会大臣几乎都对推行“摊丁入亩”政策表示赞同。
    这倒是有点出乎刘升意料。
    但想一想他又了然了。
    这些与会大臣中固然有不少家里是大地主,会被“摊丁入亩”损害利益。
    但刘升早年就透露过要整顿田地赋役的想法,后来又一直鼓励商贸发展。
    所以,过去这些年,稍有见识的官员都会让家族减少对土地的持有,增加工商方面的产业。
    再加上大崋朝廷给官员的薪俸颇高。
    如今又是刘升这位开国大帝在位,朝廷权威正盛之时。
    这些朝廷重臣自然不会因“摊丁入亩”跟刘升对着干——没那个胆子,也没那个能力。
    就这样,摊丁入亩这一政策很容易就初步通过了。
    稍事休息后。
    刘升道:“既然‘摊丁入亩’之策没问题,那诸卿便再说一说对‘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的想法吧。”
    刘升这番话出来,文华殿内竟一时静得落针可闻。(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