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10章 盐商竞标,不学宋 清(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其他几位老资格大盐商所遇到的情况也是如此。

    这显然是大崋朝廷有意为之。

    且不说之前绣衣卫等官府人员秘密调查了他们几家大盐商多久。

    单是他们在绣衣卫“喝茶”的那几日,便将自家秘密都倒了出去。

    如此,大崋朝廷自然对他们的传统运销区一清二楚。

    为了打破他们对某一地区盐业的垄断其强大影响力,便故意将他们的传统运销区分裂开。

    见此,汪文德本是有意买中汪家传统运销区占比最大的一个批发区,好方便自家经营。

    结果在保证金估算上,棋差一招,让一个“新人”在保证金上压了一头,占了去。

    后来他又反复参与竞标,终于是将汪家传统运销区第二大的批发区给买中了。

    但他在标书上所写保证金数额,与官府所定最高保证金数额已经相当接近。

    而官府所定最高保证金数额,也和汪文德估计的该批发区一年最大盐利差不多。

    这就意味着,今年汪家可能赚不了多少钱,甚至有可能亏损一些。

    原本汪家作为淮盐中排名前几的官商,每年在家坐着,就能赚取上百万两银子。

    如今要费心费力地重新开辟运销路线不说,一年未必能赚多少银钱,甚至可能亏本。

    变化如此之大,汪文德自然开心不了。

    至于说放弃盐业生意?

    倒也不至于。

    汪文德觉得,只要能尽快锻炼出一批适应新规则的人手,最好是来年再买中同一批发区的标,节约运销成本,一年下来,还是能赚一些钱的。

    至于这里面的利润空间到底有多大,他如今也拿不准,得试试才知道。

    等回到家中。

    汪文德心里已经有了些主意。

    因此连茶水都不喝一口,便对随身伺候的老仆道:“派人将家里负责食盐买卖的大掌柜、大管事都传唤过来。”

    “是!”

    ···

    草长莺飞。

    不知不觉就到了阳春三月。

    南京紫禁城。

    天心殿。

    刘升正在翻看林佳鼎、许都等人从扬州送来的奏章。

    因为事先准备充足,扬州的前明淮盐官商被查抄了六家!

    被查抄的中小盐商则有几十家!

    再加上其他一些涉案的大户、富户也被查抄,此番朝廷在扬州着实查抄、罚没了不少钱财。

    其中单是黄金便有156万两有余,白银更是高达5278万两!

    不过刘升对这个数字倒并不怎么惊讶。

    根据一些前明时期的文献及绣衣卫调查的信息,可以推测出,在万历末年,淮盐一年总贸易额很可能高达三千万两白银!

    可为什么大明在两淮一年最多就收几十万两的盐税?

    不仅是因为盐法废弛,更因私盐猖獗。

    明末时,淮盐市场几乎占天下之半,然而其中官盐所占份额很可能只有十分之一。

    也就是三四百万两。

    如此情况,淮盐利润自然都被参与私盐贸易的盐商们攥取。

    事实上,纲运法虽是在万历末年开始施行,可早在明朝中期,私盐便颇为猖獗了。

    一些大盐商,明面上经营着官盐生意,暗地里则以私盐生意为主。

    甚至在有些时候,故意将官盐价格定得较高,在官盐中掺沙土,使其品相低劣,好让民众都去买私盐。

    几十年间,以徽商、晋商两大商帮为主的众盐商中,不少人都赚取了数百上千万的财产。

    大崋朝廷此次将其中最贪婪的一伙盐商都拿下,一次性抄剿出这么多钱财也不算稀奇。

    事实上,抄剿的盐商家产中金银还是小头,大头是田地、房屋、商铺、园子等不动产,以及古董、字画等珍玩。

    这些非金银类财产的总价值,估计没一亿两,也有个大几千万两。

    可以说,仅这次针对淮盐商人的大动作,就基本解决了大崋一年财政支出。

    并且,这只是针对淮盐盐商的行动,剩余的西南井盐、长芦盐、东南海盐纵然市场规模不如淮盐,但加起来总贸易额同样不少。

    待这几大盐业公司的相关行动结束,大崋朝廷肯定还能通过抄剿不法盐商财产,让国库增加上亿两白银的收入。

    因此。

    当看完这份奏章后,刘升不禁神色莫名地感叹,“可惜,这种事只能来一次···或者几十年来一次?”

    一时间,他莫名心动。

    可刘升想了想,还是打消了几十年收割一次盐商财产的诱惑。

    倒不是可怜盐商。

    而是因为,要想收割不法盐商财产,就意味着要先放松盐商压榨百姓。

    说直接点,盐商能赚那么多钱,主要就是通过压榨百姓、侵蚀国税得到。

    大崋朝廷如果通过这种方式,去获得大笔财政收入,不仅会加重百姓的生活负担,也会损毁国家财税基础。

    如南北宋,如带清。

    所以,对待盐税一事上,前明固然是个坏榜样,可宋、清亦不可学习。

    对刘升这个后世之人来讲,若学宋、清,更是一种退步。

    因为他很清楚,在工业发展起来的后世,盐税在国家税收中只占据微不足道的一部分。

    想要增加财政收入,与其在盐税上竭尽心思、压榨百姓,倒不如多花些心思发展科技和工业。

    念及此处,刘升注意力便转移到许都的奏章上。

    这份奏章主要是讲述盐法新政开始施行后,扬州一代百姓的生活变化。

    扬州府乃淮盐重要产地,这里的穷苦百姓以前倒不至于吃不上盐。

    可吃的却是粗盐,且不舍得多用。

    如今扬州末等粗盐直降到每斤两文钱,寻常细盐降到了二十文每斤,即便是上好的雪花精盐,也降到了五十文一斤。

    再加上这两三年来,扬州府绝大多数百姓日子都好过了很多。

    以至于如今盐价一降,绝大多数百姓日常都能够用细盐做饭菜了。

    毕竟,细盐每斤虽要二十文,可一斤盐省着点几乎足够四口之家吃上一个月。

    而在沿海地区,渔民晾晒咸鱼的比例也大大增加,却是因为盐价降低,咸鱼利润更高,渔民自然愿意多制作咸鱼。

    忽然,殿外侍卫进来。

    “陛下,马统领有要事求见。”

    马金水?

    难不成是清虏或伪顺那边传出什么重要消息?

    刘升心中一动,便道:“让他进来。”

    “是。”

    侍卫出去,很快便领着马金水走进殿内。(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