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502章 亿元军费,大崋商税(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他于是问,“那李卿认为该如何精简警备军呢?”

    李邦华在明末那样的官场生态中,都能展示出自身才华,整顿南北京营。

    如今在大崋担任军政部左侍郎,隐为大崋大司马,自是对军务极为上心。

    关于如何精简警备军,他思虑良多,确实有些想法。

    “臣以为,河南、山东、淮南、湖北、湖南、江西、浙江,这七大行省只留一个旅的警备军即可。”

    “福建、广东滨临南海,易遭夷人侵犯沿海;贵州土司强大。此三省,可保留两个旅的警备军。”

    “边省之中,陕西、山西可保留三个旅的警备军;四川、云南既广大,又为边省,需保留四个旅的警备军。”

    “至于南、北直隶省,可保留七个旅的警备军不变。”

    “如此,我大崋只需保留41个旅,总计48万6383名警备军即可。”

    “若能落实,我大崋一年至少节省军费一千三百万元!”

    刘升听完先点头,随即又皱起眉头。

    “如李卿所言,确实能节省一千多万元军费,但多出的三十多万警备军将士又该如何安排?”

    李邦华一时迟疑。

    他觉得刘升是知道怎么安排的,只是想要借他的口说出来而已。

    不过,为人臣子,为君上背锅倒也应该。

    想到这里,李邦华一咬牙道,“自是给予一笔遣散费,令其解甲归田。”

    “况且如今天下还有不少荒地,这些退伍的警备军都可以分得一些田地,成为有恒产者。”

    有恒产者有恒心,就不会跟朝廷闹事乃至造反了。

    刘升听了一笑,道:“倒也可行。”

    不过他心里想的却是,这些警备军基本都是从明末乱世杀出来的老兵,就这么放去种田,未免有些可惜。

    或许可以出台一些政策,让他们去北美军垦,或将来去南洋。

    关于这方面,刘升暂时只有个大略的想法,若要实施,还需思量周全,等待时机···

    次日。

    也即是腊月二十六。

    刘升在召开军务院财务报告后,又紧接着召集财政部众臣,听取大崋年度财务报告。

    虽说昨日他认可了李邦华再度精简警备军的决定,但若财政允许,他还是想多保留几个旅的警备军。

    比如说河南,算是他起家之地,又有天目山、汝阳等重地,多一两个旅的警备军不为过。

    又比如说山东、浙江,都是沿海行省,同样可能遭到夷人、海盗袭击,只驻扎一个旅的警备军,兵力实在有些单薄。

    在刘升思忖之时,钱运生拿着准备好的一份文册起身,开始进行汇报。

    “我大崋如今的财政收入主要分为:税收、官营资产、抄剿罚没三大方面。”

    “其中税收又分为:农税、商税、关税、杂税四大方面。”

    “因陕西、云南今年方平定,故农税实际是在去年的十六行省内进行征收。”

    “夏税秋赋加在一起,总计折银1856万5920元。”

    听到这儿,刘升不禁眉头微动。

    因为这个数据与万历六年的农税相比,明显差了一大截。

    须知,万历年间一两银子,绝对比大崋此时一元银元价值高。

    真比较的话,两者很可能差了差了五百多万两。

    但刘升对此并不意外。

    万历六年,大明还颇为强大,甘肃、辽西、辽东皆在手,且太平了好几十年。

    大崋国土面积没那时的大明多不说,在经历明末战乱后人口也锐减了小几千万。

    另外,万历初年天灾可没现在那么频繁。

    可以说,今年能有这么多农税收入,已经是大崋吏治清明、治理得力,以及积极推广玉米、红薯等高产新农作物的结果。

    不然的话,农税收入只会更少。

    当然,农税少的另一大原因,其实是还没有清丈田亩,没有彻底取消士绅等特权阶层的免税权···

    钱运生接着说起了商税收入。

    “我大崋商税目前以盐税、茶税、矿税为主,此外还有住税、契税、牙税、酒醋税、落地税、门摊税、塌房税···”

    大崋立国不过三年。

    直到今年,仍以打天下为主,对政务方面则以稳定为主。

    刘升就算有心改革,也不可能在两年多中一蹴而就。

    更别说,某些重要改革他本身了解并不深,手底下也缺乏相关人才。

    若按自己想当然的去改,很有可能还不如前明相关制度。

    所以,目前财税方面虽然更改了不少,却也有相当部分仍延续前明制度。

    比如说原来关税是囊括在商税中的,在大崋却被单独拿出来,成立有司进行管理。

    但其他方面的商税,包括盐税、茶税、矿税等重要项目,仍按前明制度进行收取,还没来得及改。

    “今年总计收取盐税668万两,茶税235万两,矿税316万两···”

    当钱运生将今年商税各项一一报出来,刘升不禁双眼微眯,眸中掠过一抹寒光。

    据他所知。

    前明盐税最高时也就三百多万两,最低时则只有一百多万两。

    大崋刚立国,盐税基本承袭前明制度,没做太大改动。

    主要就是取消对灶户身份的限制,提高灶户的薪酬待遇。

    再就是吏治比前明清明。

    最后则是推广盐田晒盐法。

    仅是如此,不过两三年,便让大崋盐税收入超过前明最高时期的两倍!

    按理讲,刘升该高兴才对。

    可他如今的神情显然并不高兴。

    因为他知道,后世历史上,清朝盐税一度高达四千多万两白银!

    大崋眼下的盐税收入,跟清朝相比根本不算什么。

    诚然,清朝盐税的高收入,也造成了百姓食盐困难,加重了百姓日常生活负担,并非完全可取。

    但对比明朝盐税,便知盐商、私盐贩子,必然侵蚀了国家大笔盐税。

    也即是说,大崋盐税乃至整个盐业,还有很大提升空间。

    ‘盐商?’

    ‘大崋初立前两年,国家以军务为要,内政以安稳为要,朕才当做没看见这伙人。’

    ‘如今天下基本太平,大崋对各地的统治也深入人心,越发稳固。’

    ‘是时候好好查一查这伙人,该杀的杀,该抄家的抄家,好整顿大崋盐业了。’

    ‘嗯,且让他们再过个年。’

    在刘升思考着整顿盐业、整治不法盐商时,钱运生已汇报完商税各项年收入。

    他顿了顿道,“综上,我大崋今年商税总收入为2188万3225元!”

    文华殿内的一众财政部大臣听到这里,明显都神情振奋。

    甚至有人兴奋得脸颊潮红。

    因为这个商税收入在他们看来真的是极高了。

    以万历六年为例,其包括了关税在内的商税,也不过223.8万两而已。

    大崋商税即便不算关税,也将近是前明万历六年的十倍!

    这自然让财政部众臣感到骄傲。

    不过,当有人看向刘升时,却发现刘升并无任何高兴之色,甚至眼神给人种冷飕飕的感觉。

    莫非。

    陛下对今年商税收入不满意?(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