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首领,应该是在那边挖红薯呢。”
    一般情况下,刘升都是个说话算话的人。
    当初他答应高德铨,只要高老庄协助义军抓捕王应泰等官兵,义军就不把高秀成当俘虏对待。
    事后,他便让人将高秀成从俘虏营提了出来,放在华初营,让柳大川派几个民勇带着干活儿。
    此番趁着带东西的机会,刘升想见见这个高秀成,看这人有没有收为义军所用的可能。
    说到底,如今义军中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
    如果高秀成毕竟是个年轻秀才,若思想转变了,又有才能,他也会不拘一格的任用···
    “快看俺挖的这个红薯,怕是有半斤多哩!”
    “俺这个没半斤,却也不小了。”
    “俺滴乖乖,这一亩地怕不是能产一千斤红薯吧?”
    “可不是!”
    “···”
    整片红薯地,都笼罩在巨大的喜悦当中。
    同队的青壮都在兴高采烈地挖红薯。
    高秀成学着其他人的样子,小心地挖开土陇,便也用手去扒泥土里的红薯。
    扒出两个比拳头还大的红薯后,起身望望整片红薯地,再回想过去大半月的经历,只觉得有些不真实。
    他几岁开蒙后,便饱读圣贤书。
    稍微懂事,便总听闻大明哪里有人造反作乱,关外建奴入口、草原鞑子南下,等等。
    可以说是在大明内忧外患的氛围中长大的。
    因此,读书之余,他经常想着将来踏入仕途后,成为一名能臣,让大明恢复太平盛世的光景——尽管那光景他只听老师、父亲描绘过,而未亲眼见过。
    所以,当知道了天目山反贼祸害乡里之时,他当时就要率领庄丁、乡勇抵抗。
    可惜被父亲锁在了房里。
    事后,父亲让他到府城联络同学,让府尊等官员重视此事,他办得不遗余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些同学的帮助下,他办成了。
    并且得到参将王应泰赏识,成为随军参赞。
    可接下来的经历,却是他根本没想到的。
    一千六百营兵,一千乡勇,外加五百民夫,竟然被不足一千人的贼寇给打得大败,甚至是全军覆没!
    更令他难以接受的是,他本可以官军溃败之时逃走。
    只因提了个建议,就让恼怒的王应泰一脚踹倒,错过逃跑时机,成了俘虏!
    成为俘虏后的经历,则让他如在梦中。
    先是见到了疑似神仙洞府的地方,然后又来到了这据说是海外北美的蛮荒之地。
    当时,他脑海中就不禁冒出一个大逆不道的念头——那贼首刘升有此奇遇、神通,莫非是天命所衷?
    难道大明气数已尽?
    随即他就患得患失起来。
    被俘虏了,作为大明的秀才,他是该一死尽忠呢,还是苟且活着?
    他想,如果他是知县、知府这类父母官,失地被俘,肯定就一死了之了。
    但他只是个秀才,才十七岁,又是独子。
    他死了,老父亲怎么办?
    可若是苟活···他真能为了活命就忍受当贼寇俘虏的屈辱吗?
    不待高秀成想清楚这些问题。
    他便被从俘虏营提出来,送去了一个生产队。
    说是他父亲协助义军俘虏了王应泰等数百明军,所以贼首才赦免了他的俘虏身份。
    却需要他在生产队参加劳动,才能给饭吃。
    于是,他一个原本只和书本笔墨打交道的秀才,就成了一个整日干活的农民。
    每天都要去垦地,还要劈柴、挑水。
    最初他累得几度不想活了。
    可看着同一个生产队的人,不论是青壮男子,还是妇女老人,每个都这么辛劳一天,几乎没闲的,却一个个乐呵呵的。不像高老庄的佃户、自耕农,每次见到时都是愁眉苦脸的,就没瞧见几个有笑脸。
    高秀成便觉得,他若因为这些苦就自杀,未免太过丢人。
    而当忍受过最初几天的疲劳后,他便发现,这样一天忙碌的干活,也没那么煎熬,甚至其中自有一些乐趣在。
    要说在生产队的这大半月里,高秀成最喜欢的时间段,无疑是每天晚饭后。
    因为这时很多人都会跑去成人夜校识字、学习算术。
    直到现在,高秀成还记得他头一次见到成人夜校时多么震惊——他怎么都没想到,一个贼首,竟想着让所有人都识字会算!
    并且还付诸行动,获得了不错的成果——他所在生产小队便几乎人人都识字!
    很多儒门圣贤都只敢幻想一下的事情,却让一名贼首践行了,并且还践行得不错。
    这对他三观的颠覆,可以说比见到那个神仙洞府时更大!
    如今,又见到了这亩产上千斤的红薯!
    这让他脑海中再次浮现那个念头——莫非大明真的气数已尽?
    莫非这天目山义军首领刘升,便是终结乱世,建立新朝的真命天子?
    当高秀成慎重思考这个问题时,忽然听见更大的欢呼声——
    “快看!首领来了!”
    第二更。
    来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