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家兄嬴政,谁敢杀我?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21章 白门楼项燕殒命!淮水河熊留登基!(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传讯族中,将军总是裹尸还,胜败不过寻常事。”

    “传族长之位与项梁,无须为本将哀悼。”

    <div  class="contentadv">        “此战过后,楚国一分为二,国力必定暴跌,恐再难持久。”

    “族中当忘却我项氏与秦长安君之间的仇恨,寻找转投秦国之机,而莫要惦念旧事不放。”

    项燕身后,五名家兵垂泪拱手:“唯!”

    项燕心中再无留恋,一步步走到城墙边侧,面向南方阖闾城而跪,拔剑出鞘,朗声高呼:

    “楚上柱国燕,负楚深矣!”

    “今,以死谢罪!”

    剑过,血洒!

    项燕无力却又轻松的坠向地面,双眼仰望着湛蓝的天空,似能看到回眸而笑的项荣,以及一名名走在他前面的项氏子弟。

    恍惚间,项燕似乎还看到了熊启的身影。

    只是他已无力分辨,只能疲惫的闭合双眼。

    看着项燕坠落于地的尸首,项冠等家兵悲声而呼:

    “我等,恭送族长!”

    五人放轻脚步上前,以柔软的绸布帮项燕擦去血迹和尘土,以针线缝上了项燕破损的咽喉。

    而后退入城门楼,从城门楼内抬出了一架符合君侯礼制的棺椁。

    轻轻将整理好遗容的项燕放入棺椁、盖上盖子后,项冠看向其余几名家兵:“家主的嘱咐,你等都记下了吧?”

    四名家兵对视一眼,齐齐拔剑出鞘,沉声而呼:

    “我等,当往黄泉路上臂助家主!”

    根本没给项冠反应的机会,已然将剑刃划过脖颈!

    看着果断自刎的四名家兵,项冠苦涩叹骂:“本将才是族长的家兵五百主。”

    “为何却独独本将不能于黄泉路上继续臂助家主!”

    项冠不得不将已经拔出一半的佩剑塞回剑鞘,不甘的跪在项燕棺椁之侧。

    如活死人一般垂首等待。

    ……

    与此同时。

    楚军楼船甲板后侧,屈桓遥望南城门,听着那依稀的呼声,怔怔出神。

    犹记得三年前的楚国,虽然内部斗争不休、对外多次战败。

    但彼时的楚国却依旧坐拥天下三成疆域——虽然那三成疆域都颇为贫瘠,却至少有一副强国的架子。

    若是楚国上下一心,也能拉出百万强军!

    可仅仅只是三年之后,楚国非但连战连败,更是只能龟缩于吴越地,就连上柱国项燕都自刎于白门楼!

    仅仅只是三年啊!

    为何仅仅只是三年时间,大楚便已沦落如斯!

    或许,从他们破坏游戏规则、推举楚王负刍登基、协助楚王负刍明杀楚王悍的那一刻起。

    楚国的灭亡,便已拉开了序幕吧。

    屈桓心中感慨万千,熊留却是振奋的一拍栏杆:“不愧为我大楚上柱国!”

    “纵是于如此危难之际,依旧为我军破开了一条生路!”

    “只可惜,上柱国不愿随寡人共同退军,与寡人同举大业。”

    “可惜!可叹啊!”

    嘴上说着可惜可叹,熊留话语中却没有丝毫叹息的语调。

    有的,只有甩脱头顶一座大山的畅快和劫后余生的喜悦!

    屈桓豁然看向熊留:“寡人?”

    熊留笑而看向屈桓:“爱卿不愿随寡人同往会稽?”

    “莫非爱卿意欲率军南下阖闾城乎?”

    “还请爱卿细思,爱卿为寡人筹备登基礼器之事,果真瞒得住楚王启?”

    熊留再不掩饰自己对王位的贪婪和渴求。

    因为屈桓等一众楚将已经没得选了。

    携重兵压制他的项燕也已自刎而亡!

    屈桓沉默十余息后,方才拱手一礼:“臣,愿随大王同往会稽!”

    熊留畅快大笑:“善!甚善!”

    “寡人以为,今我军风雨飘摇,当正名以定军心!”

    “不若早早操持寡人的登基大典,寡人也好早早大封群臣啊!”

    “诸位爱卿以为,何如?”

    谁都能看得出,熊留很急!

    现在的熊留,是真正的急急国王!

    若是现在反对熊留,即便理由充分,也可能会被熊留一剑斩首!

    昭襄等一众将领对视一眼,神色各异的拱手而礼:

    “唯!”

    得益于项氏子弟悍不畏死的阻拦,秦齐联军没能如愿咬住楚军的尾巴。

    仅仅只是付出了三成战船阻敌的代价,楚军便脱离了秦齐联军水师的阻截范围,顺着淮河一路向邗沟飞驰而去!

    摆在楚军面前的,已是一条坦途。

    前往会稽,似是已成定局!

    但就在楚军水师已经完全放松,开始操办熊留的登基大典之际,一艘赤马却疾驰而回。

    舟上斥候焦声高呼:“启禀大王!”

    “我部于前方河面之上发现大量秦军战船!”

    熊留俯视着斥候赶忙发问:“可探明是哪部兵马乎?!”

    斥候声音不确定的开口:“敌船全数悬挂秦军旗帜,并无齐军旗帜。”

    “那将旗上书:”

    “杨!”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