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  听到这如雷贯耳的名字,王孝儒的一众门生,全都面露惊容。  稷下学宫,是大夏昔日的最高学府,名声极大,称之为千古第一学宫都不为过。  只不过。  由于年代太过久远,加上战乱,稷下学宫早已荒废多年。  皇上忽然提出重建稷下学宫,并且邀请王孝儒执掌,可谓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要知道。www.ba1zw.com  太傅虽然位列三公,名声听起来十分唬人。  实际上。  在太子登基之前,太傅只不过是虚名,没有太大的权势。  唯有太子登基之后,太傅自然而然成为帝师,不仅受人尊崇,而且手中权势之巨,令人瞠目结舌。  也正是如此,天下人才会趋之若鹜,对太傅的职位垂涎三尺。  问题在于。  当今圣上秦昊,又三十多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www.ba1zw.com  若是不出什么意外。  太子恐怕要再等个四五十年,才有继位的可能。  太子秦斌年幼,还是一个孩童,当然等得起。  可王孝儒呢?  他已年逾古稀,说是风烛残年都不为过,绝不可能等到太子登基那一天。  也就是说。  对于王孝儒来说,太傅的职位,只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罢了。  而稷下学宫的院长,却完全不同。  不仅名声响亮。  而且,稷下学宫作为大夏的最高学府,其院长的权势,也是极其惊人的。  当然。  王孝儒已是圣人,不在乎这些虚名和利益。  他看重的,是天下万国齐聚在稷下学宫的留学生。  若是按照皇上所说,这么多留学生,全都聚集在稷下学宫,听自己讲经,学习儒道。  那么,这不就是自己的终极梦想——教化天下吗?  一时间。  王孝儒激动起来,胸口起伏,胡须颤抖:“皇上,臣当然愿意!可是...大夏的最高学府,不是太学院吗?”  “若是重建学宫,这太学院怎么办?”  听到这话,众人都是脸色微变。  是啊!  如今的太学院,势头正劲。  大量的人才,源源不断被培养出来,投身于各行各业。  这个节骨眼上。  皇上忽然要重建稷下学宫,不是跟太学院抢生源吗?  两虎相争,必有一伤。  到时候,会不会太学院和稷下学宫,全都占不到便宜?  秦昊闻言,不由笑道:“谁说最高学府,只能有一个?谁说朕建了太学院,就不能再建稷下学宫?”  “朕不仅要在京师建立学宫!”  “大夏各州道的首府,也当建立学宫,让各地学子就地求学,不必全都挤破头,全都涌到京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秦昊所说的,自然是后世的大学制度。  学宫,就是大学。  而太学院和稷下学宫,就是后世的清华北大。  除此之外。  各地也要建立大学,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也为地方留住更多的人才。  否则。  天下的人才,都齐聚在京师,不仅太卷,会让人才埋没。  而且,在虹吸效应之下,各地的人才被抽空,越来越衰败,京师越来越兴旺发达。  各地之间的发展水平,越来越大,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时间久了,是要出乱子的。  王孝儒老迈的身躯一震,彻底震撼了。  自己终究还是小觑了皇上!  皇上的格局之大,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  稷下学宫,只是一个开始。  皇上的真正目的,是在天下各个州道,都建立学宫,供学子们求学。  一个国家,如何才能发展,才能强盛?  归根到底,两个字——教育。  只有大兴教育,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国家才有希望,才有未来。  大夏为什么能够在数千年来,都独占鳌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巅?  主要是因为科举制度的相对先进,让大夏百姓重视教育!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只可惜,儒门经过千载风风雨雨,兴八股文,不仅垄断教育,而且固化思想,才让大夏衰落,陷入百年屈辱。  成也儒门,败也儒门!  而秦昊这一次大兴学宫,可以说是从根源上瓦解了科举制度...  王孝儒跪地,热泪盈眶:“皇上,您此举,功在社稷,利在千秋!臣...唯有钦佩!”  “可是...”  “臣担心,两个最高学府,会不会互相竞争,互相倾轧?”  秦昊道:“你的担忧,不无道理!太学院和稷下学宫,如果都是最高学府,那么必定会互相竞争!”  “不过...”  “竞争不是什么坏事。有竞争,才有进步。”  “而且,朕如此设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学阀垄断...”  王孝儒心中咯噔一下,面露恍然之色。  他身为儒门中人,自然知道,儒门对科举考试的垄断何等恐怖。  最严重的时候,公然徇私舞弊,泄露考题,将天下公义和大夏律法,都丝毫不放在眼里。  满朝文武,皆是通过师生的裙带关系,通过无比选拔而上,所有人都是既得利益者,对于弊端视之不见。  就连诸葛云这等栋梁之材,都被埋没,只能留连在烟花之地,一生郁郁不得志。  稍有才华之人,就算凭着关系和运气,侥幸入朝为官,也难免受人排挤。  到了最后。  朝堂之上,朽木为官,殿陛之间,皆为庸碌之辈。  吏制如此昏暗,距离亡国也就不远了。  秦昊设立两个最高学府,就是吃一堑长一智,防微杜渐,让两个学府之间竞争,尽可能避免学阀出现。  “除此之外...”  秦昊道:“太学院和稷下学宫,再加上武英院。一理,一文,一武。”  “太学院更注重格物、化学等理工学科,稷下学宫重视儒学,武英院重军事。”  “三个学府之间,各有所长,因材施教,方为正道。”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秦昊并没有说。  若是让罗刹、天竺、南洋的留学生,进入太学院学习。  那么没几年时间。  大夏的先进科技,就会被他们偷的一干二净。  到时候,他们就不需要大夏,自然会另起异心。  因此,秦昊需要建立稷下学宫,不仅可以传播儒学,将大夏的文化传遍天下,扩大影响力。  而且,这些留学生,就算是绞尽脑汁,也只能学到之乎者也,学不到什么真本事。
    https://www.ba1zw6.com
第二千六百三十八章 成也儒门,败也儒门(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