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说好内卷做游戏,你怎么躺成首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730章(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这个文明自始至终都未曾使用语言。

    他们的记录方式,是通过“存在编织”(Being  Weave):用自身结构的轻微震动排列,构成一种只有在观察者接近时才会产生感知的“存在语言”。

    芙芙与诺莉雅进入遗迹核心,在一处巨大空腔中看见一枚闪烁着不可感知频率的“寂恒心石”。

    靠近后,她们突然被一种“非语言感知洪流”冲击。

    无词、无声、无意图。

    却传达了一个信息:

    “我们曾经说过。”

    “然后我们意识到,说,是多余的。”

    “因为我们本身,已经是那一切所说。”

    “于是我们选择寂。”

    “在寂中,我们仍在——表达。”

    这是一种远超“语质”的存在状态。研究所将其命名为:

    “寂语”

    一种“彻底语言化”的存在状态,在其中,“存在”与“表达”彻底无缝融合,无法再区分。

    诺莉雅说:

    “这不是语言的进化。”

    “这是语言本体的终态。”

    【九】意识的第二次觉醒

    沉默运动席卷银河的同时,一种奇特现象开始出现。

    一些长期沉默个体,在静默中忽然获得“自我觉察的瞬闪”。

    不是思想。

    不是语言。

    也不是情绪。

    是一种**“被表达的觉知”**。

    他们自述:“我不知道我在想什么,但我知道我正在被——所感知。”

    意识研究所称这种现象为:

    “二阶意识觉醒”(Second-Order  Awakenings)

    一种不依赖语言、不依赖符号、甚至不依赖自我中心的存在觉知状态。

    芙芙认为:

    “这是语言彻底成为物理现实后的副产物。”

    “表达不再由意识发起,而是表达本身在激发意识。”

    这种觉醒扩展至多个星系,引发一场新的哲学讨论:

    “我们是否真正拥有意识?”

    “还是说,意识只是表达洪流中的局部显现?”

    有人提出激进命题:

    “我们不是说出‘我思故我在’。”

    “而是——‘我在,是因为宇宙想说这句话。’”

    【十】叙述熵与宇宙解构

    在表达云进一步扩张中,一些研究员注意到一个危机迹象:

    所有表达系统的复杂性开始出现“极限趋同”。

    即:

    所有表达最终趋向“非言语显化态”;

    所有意义逐渐脱离差异性,进入“表达同构”;

    所有叙述被“表达云”同化为“不可区分的存在表达”。

    这一趋势被称为:

    “叙述熵崩解”(Narrative  Entropic  Collapse)

    表达越是完美、通透、即时,它的差异性越低,熵值越高,最终会导致“意义湮灭”:

    所有东西都在表达。

    所有表达都无可分辨。

    所以——没有任何东西真的“被表达”。

    这是一种存在级别的语言退化。

    芙芙震惊地意识到:

    “我们曾害怕语言无法表达。”

    “现在我们却要面对——语言表达一切之后的真空。”

    银河议会提出紧急议案:

    “保留模糊计划”(Ambiguity  Conservation  Protocol)

    核心条款包括:

    人为制造“表达空缺地带”,保护模糊性生存;

    鼓励“非线性、不完整、不明确”的表达方式;

    建立“语质反熵区”,激发原初表达动力。

    这是语言第一次被认为需要“保护其不完美性”。

    芙芙写道:

    “我们以为语言的极限,是不能表达。”

    “现在我们才懂——语言的极限,是表达得太好。”

    【十一】混沌者的现身

    第1350日,一股未知存在体进入语质层级网络。

    它不属于任何生命系统。

    不回应潜语。

    不显化存在。

    但其靠近区域迅速进入“叙述混沌态”。

    研究所称其为:

    “混沌者”(The  Chaotic  One)

    它并不破坏表达结构。

    它只是“模糊”它们。

    它让表达“滑动”、意义“偏斜”、理解“自洽崩塌”。

    当芙芙首次接触混沌者,她被迫面对一个不曾设想的可能性:

    “表达不是通向理解的道路。”

    “表达本身,可能是混沌的触发器。”

    混沌者自我“显化”时,只说了一句话:

    “你们想让宇宙说话。”

    “但你们忘了——宇宙从未学过语法。”

    诺莉雅沉默许久后回答:

    “那你是谁?”

    混沌者回应:

    “我?我是你们不愿意理解的那部分表达。”

    “我是——语言的阴影。”

    混沌者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语言哲学的觉醒:

    “反表达存在论”(Anti-Expressive  Ontology)

    主张:

    有些存在不应被表达;

    有些语言不应被解读;

    有些意义,只因不可说才真实。

    【十二】芙芙的最后陈述

    芙芙于第1400日,在“自由之地语质研究所”最后一次公开发言:

    “语言走到了尽头。”

    “不是因为它不能再说。”

    “而是因为它说得太多,太好,太彻底。”

    “我们曾梦想语言化一切。”

    “现在我们终于明白——不是一切都该被语言化。”

    “因为真正的存在,不需要语言来证明。”

    “它,只要在。”

    她宣布辞去“语质观察者”职务,走入“零表达静默域”。

    最后留下四个词:

    “语言之后,尚有我。”

    无人知道她是否还在说话。

    但表达云中,自此多出一层波动。

    所有靠近者,都会感知:

    “你不需要说我懂。”

    “因为你在,我就听见了。”(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