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说好内卷做游戏,你怎么躺成首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686章(1/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玩家以“通关之后发生了什么”为题,自发创作续写剧情。

    弹幕炸裂:

    【这根本不是攻略!你在做游戏哲学论文!】

    【我第一次在评分区里哭出来……】

    【你说得好对!我写评论的时候真的像在写遗书】

    【我有时候不玩游戏,但会每天刷评分区看大家的留言】

    而在真正的评分网站后台,一位名叫“阿琳”的女编辑,也在默默观察着这一切。

    她是游评榜的高级内容审核官,审核了无数游戏评论,从无脑吹到无底踩,从刷榜水军到黑粉攻陷,她都见过。

    但这一款游戏的评论,让她动摇了职业的麻木。

    “你知道吗?”她对同事说,“我第一次,不想删一条评论。”

    她翻看着一条条留言,忽然落泪。

    【“我曾经试图离开人世,但这个游戏让我知道,我还可以选择‘不退出’。”】

    她把这句评论截图,发给了她的妹妹。

    那个曾经差点跳楼的女孩。

    她发了一条消息过去:

    “我知道你不玩游戏。但你可以看看这款游戏的评论区。你不是一个人。真的。”

    深夜,陆羽坐在空荡的办公室里,打开评分网站后台的开发者留言板。

    这个功能,是他坚持添加的。它允许开发者查看所有评分评论的汇总摘要,但他从未真正点开过。

    直到此刻。

    页面加载,一行行滚动的评论如流星划过他面前:

    【“我在评分区找到了遗失的自己。”】

    【“你写的是程序,但我们看到的是出口。”】

    【“谢谢你,陆羽,我愿意永远这样‘不要玩游戏’。”】

    他低头,缓缓敲下一段话:

    “我曾以为,我写的代码是孤独的。但你们告诉我,它是可以被回应的语言。”

    “感谢你们为我评分,其实,是我被你们拯救。”

    页面右上角,弹出提示:

    “新评论+9999”

    他笑了,轻轻合上笔记本电脑。

    窗外夜色如墨,而他的心,亮如白昼。

    ……

    午后,帝都九号线地铁车厢里人声鼎沸。

    陆羽戴着棒球帽,低头刷着手机,尽力把存在感压到最低。

    他刚从中关村某游戏工作室的技术交流会出来,脑袋还有些晕。地铁广播播放着某地产广告,耳旁却传来隐约的年轻人对话声。

    “你玩那个《不要玩这个游戏》了吗?”

    “早通关了,太炸了好吗?我以为我是在玩游戏,结果是游戏在玩我。”

    “你知道IGN居然给它打了9.5分吗?还说这是‘近年来最具文学气质的互动叙事作品’。”

    “真的假的?IGN不是一贯毒舌吗?”

    “真的,我截图了。”

    陆羽微愣,条件反射地抬起头,却只看到两个背影渐行渐远。

    他低头点开推特,输入关键词:“Don’t  Play  This  Game”。

    页面刚刷新,第一条推文就是IGN官方账号发布的长评截图,配图是游戏中那扇逐渐崩塌的像素门,门缝中透出柔和的蓝光。标题赫然醒目:

    “A  Door  to  the  Soul:  Don’t  Play  This  Game  is  a  Masterpiece  of  Minimalist  Narrative.”

    “一扇通往灵魂的门:《不要玩这个游戏》是极简叙事的杰作。”

    陆羽盯着那张图,喉咙一紧,有种久违的情绪在胸腔里浮动。

    他还记得开发之初,他们连一份像样的英文本地化都做不出来,是靠美术组的阿鹿半夜查词典翻译的第一版文本。那时候谁能想到,几年后,IGN会用“masterpiece”来形容他们的作品?

    他轻轻起身,走下地铁,阳光落在肩头,像是某种沉默的勋章。

    与此同时,陆羽的工作室内,气氛一如既往地紧绷。

    “GNN也发评测了!”

    “GameSpot转发了Polygon的长文推荐!”

    “还有日本的《ファミ通》,居然给了36分满分中的33分,评论说是‘令玩家重新审视互动媒体的可能性’!”

    策划“老鱼”冲进会议室,满脸通红地挥舞着手里的打印稿,像是战地前线带回来的胜利电报。

    “你们知道吗?Eurogamer居然用了‘灵魂游戏(Soulware)’这个词来形容我们!我之前只听过‘硬核游戏(Hardcore)’,哪有人说灵魂游戏的?”

    技术总监“林臻”靠在椅子上,啧了一声:“那我们现在是灵魂like?”

    “闭嘴!”阿鹿没好气地瞪了他一眼,随即转头看向陆羽,眼神里带着压抑不住的激动,“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我们不是现象级,我们已经进入文化评论领域了!”

    陆羽没说话,他的视线落在投影布上的媒体评分汇总表:

    IGN:9.5  /  10  GameSpot:9  /  10  Polygon:推荐  Eurogamer:Essential  Edge  Magazine:8  /  10  Rock,  Paper,  Shotgun:Editors’  Choice  Kotaku:We  love  itファミ通:33/40

    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座高高的山峰,是曾经无数国产游戏望而却步的门槛。

    而现在,他们站在门前,甚至已经跨入了大堂。

    陆羽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清晰:

    “我们终于不是被看见了。”

    “我们是被——理解了。”

    而在互联网的另一端,国内外知名游戏自媒体也开始集体涌入《不要玩这个游戏》的评论战场。

    B站头部UP主“机核阿策”发布了一期名为《像素背后的哀歌:我们为什么需要《不要玩这个游戏》?》的视频。

    视频封面是一张游戏中最具争议的场景截图:

    ——主角站在程序崩溃的边缘,像素墙体一块块脱落,仿佛整个世界正在瓦解。而旁白却轻声说:

    “你不是来修复这个世界的。你是来告别它的。”

    阿策在视频中眼眶通红:

    “我玩了无数游戏,从未一款让我觉得‘退出’是一种胜利。”

    “而这款游戏做到了,它让我在选择‘不玩’时,体验到了前所未有的情感释放。”

    “我不是被游戏征服了,我是被它理解了。”

    弹幕瞬间爆炸:

    【这不是游戏,是哲学论文】

    【UP主哭得我也哭了】

    【这游戏是像素做的,灵魂也像素化了】

    【我在旁白那句‘你还想继续玩什么?’时直接崩溃】

    另一边,YouTube海外频道“GameAnalysis”发布了一则40分钟的深度解析:

    “Don’t  Play  This  Game:  Decoding  the  Emotional  Design  of  Reluctant  Narratives”

    视频中,主讲人一边播放游戏片段,一边剖析设计结构:

    “这款游戏的最大胆之处,在于它从未引导玩家向前。它一直在引导玩家‘离开’。”

    “每一个机制,都是在告诉你:你不需要继续。但玩家偏偏想继续。”

第686章(1/2),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