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舍弟诸葛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815章 天下第一个状元竟然是他(2/2)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只见他是这么写的:孟子主张民贵君轻,素来念念在于惠民,以孟子之仁,却认为二十税一乃是貊道,而我大汉自文景以来,行三十税一,在世人看来,岂不是更加貊道?

    但实则不然,战国时,二十税一,因天下尚未一统,各诸侯战乱不断,且关东诸国并无明显的地理屏障分割,中原沃野一马平川,却分为多国,统一之利大于各自为政之利,一旦统一,只需要养活一家王族,分为多国,却需要供养多个王族。

    所以各国必然会征伐直到统一,当时只收二十税一,军费必然不敷使用,最终导致亡国,或是国家的防卫要仰仗他人之手,或如蛮夷一般,以战争后劫掠的利益来诱导百姓参战,而不是以保家卫国号召百姓来战。如此,岂不是貊道?

    我大汉肇基之初,虽有匈奴为祸,但匈奴毕竟偏远,当时以汉之国力无法远追至草原大漠、根治匈奴。文帝轻徭薄赋,在不打内战时已经够用了,所以不算貊道。

    因此最终收多少钱粮、用多少徭役,是否算貊道,要看这个国家所处的环境,是否已经达到了其自然地理疆界统治的最佳状态。

    如果在平原之上,周边各国无险可守,一伸手就能扩张,这时自然要富国强兵,重税为百姓提供更多安全保障,并且渐渐兼并邻国,最终让整片中原的人民都过上平均军费负担更小的生活。

    但如果边疆之敌已经非常偏远,劳师远征耗费远超于征服的收益,这时候还要为了劫掠而胡乱用兵,用了也无法久守,无法长治久安让新占之土地自力更生,那便是貊道了。

    但是,是否应该扩张,这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看自然地理条件、朝廷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

    文中便提到,在吴王夫差修邗沟运河之前,中原之君要去吴越,便能算穷兵黩武,胡乱靡费钱粮民力,因为当时中原去南方的交通太贵,占了吴越,吴越的产出也不足以弥合吴越的“统治成本”。

    但是夫差修完邗沟之后,再为统一吴越地区而多征兵役、军费,便不是貊道或无道了。

    同理,秦始皇修驰道,战国时“五丁开山”通蜀道等事件,也都会改变此前和此后,中原统治者应该去统一的范围远近多寡。

    孟子认为该多花钱粮还是少花钱粮、要不要为了更大的统一安定而暂时苦一苦,都要看环境的条件。

    只可惜此人说不出什么“交通基础设施”或是“统治成本边际效益递减”之类的后世经济专业术语,只能是各种举例子,有点杂乱,

    而且过于理想化理论化,简直就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空对空模型讨论。

    但诸葛瑾看得出来,此人狡辩和推演确实是可以的,就是让他实际做官行政的话,可能会有点僵化呆板,不切实际,容易纸上谈兵。

    而尤其是文中前面谈到“战国时臣亦择主”时,有好几句话,让诸葛瑾有一种在看韩愈的《马说》的逆练版的既视感。

    后世科举时代,利出一孔,韩愈才要感慨“伯乐不常有”,而此人文中提到的时代,君主也要互相卷,伯乐不该是常常有么?

    就凭这一点,诸葛瑾也对此人有点同情。

    看完这篇文章后,诸葛瑾再看其余,倒没有那么惊艳了,也没有惊世骇俗了。那些文章很多文笔都比它好,或是观点老成持重,四平八稳一些。

    全部看完,诸葛瑾让人把卷子送回去。因为还没评分,糊名依然不可以拆。

    不一会儿,邓芝又来请示,希望司徒也给个评分的建议。

    诸葛瑾想了想:“评分可以,不过还是不干涉你们的真实想法了,这样吧,拿去让孔明也看看,然后他写个分,叠好了封在信封里,我也写个分封好,等各位考官都出了分后,再一起拆看。”

    诸葛瑾自己,内心其实已经有了倾向。他觉得这样的人,是可以录取的,但不可将来让其位列执宰,如果只是让他做些纯理论的政治哲学研究,纸上谈兵空对空的工作,那是可以的。处理实际政务的话,过于机械呆板,容易出问题。

    但这话不能立刻说出来,说出来肯定会影响其他人的评分。

    首次科举,也没个“最终成绩必须皇帝钦点”的规矩,这也不符合汉朝的成例——之前察举制时,或者是阳嘉改制考试时,也不是皇帝评判的。

    历史上,科举中皇帝当面殿试、并亲自决定录取人选,要到宋朝赵匡胤开宝六年(唐朝就有在御前考试的,但是皇帝并不亲自阅卷决定成绩)

    所以诸葛瑾也不能乱开集权的坏头,否则他也会被天下士人唾弃的。刘备也不懂文章,暂时也不会想要全面阅卷。以后的皇帝需不需要亲自阅卷,那也是将来的事了,现在刘备的权威很充足,他不需要靠“天子门生”的把戏来施恩于士子。

    大不了诸葛瑾和考官们都各自有了意见之后,诸葛瑾再去皇帝那里知会一声,做个报备即可,也算是两边都照顾到了。

    邓芝得令,便去奔走,很快诸葛兄弟的评分意见就取来了,考官们也自行讨论出了一个分数,写在纸上,然后才拆看诸葛瑾诸葛亮的意见。

    最后发现,诸葛兄弟给那篇奇文的评分,还是比其余考官更偏高一些的,但也算正常。其余几份卷子,也各有高低,但所有人的意见相差不是很大。

    有了分数之后,考官才按照章程,开始拆糊名,并且结算另外两科“客观题”的分数。

    最后发现,那篇奇文的作者,其客观题分数也非常高,邓芝汇总后,便又报回诸葛瑾这儿。

    “司徒,已经统计过了,今科综合分最高的,应该便是这篇奇文的作者了,他的策论和经学虽不是最高的,但算学也不错。此人名叫马谡,襄阳人士,二十四岁。其兄马良已经在朝为官。”

    诸葛瑾听到这个名字后,也是不禁释然。

    居然是马谡,还真是擅长理论辩论,难怪历史上跟诸葛亮谈兵法,都能谈得有来有回的。

    可惜,文章终究是惊世骇俗了一点,而且什么例子都敢举。

    决定录用此人之前,还是去跟刘备报备一下吧。

    (本章完)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